APP下载

公路隧道施工中溶洞的处治措施分析

2023-03-09龙开林王涛

四川水泥 2023年8期
关键词:施作填充物掌子面

龙开林 王涛

(贵州省公路建设养护集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1)

0 引言

贵州以高原山地为主,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区公路修建中常采用隧道穿越山体,山体岩溶较为发育,溶洞较多,隧道工程常会遇到溶洞。溶洞处治是隧道工程施工中常常遇到的难题。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掘进过程中遭遇溶洞以及引起涌水、涌泥甚至冒顶等危及人身安全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快速有效处治并安全穿过溶洞,关系隧道施工的安全、质量、进度及施工成本,同时也关系到隧道运营期的安全使用。本文以魏家地隧道施工过程中2处有代表性的溶洞处治作为案例,探讨公路隧道遇到溶洞时的处治方案。

1 溶洞的危害及对施工的影响

(1)隧道下方存在溶洞经长时间的溶蚀会减小安全厚度,使得隧道底部存在全部或部分悬空,将会降低隧道的稳定性,影响使用的可靠度;

(2)流经溶洞的岩溶水可能对隧道衬砌结构造成侵蚀,降低隧道衬砌结构牢固性,大大影响隧道的使用寿命;

(3)溶洞内填充物松软及洞体周边围岩破碎易坍塌,会改变隧道衬砌结构外围岩的应力分布形态,从而影响隧道的稳定性;

(4)溶洞冒顶后易引起周边地表、地下水土流失,使隧道上方溶洞塌陷,导致溶洞内外环境地质被破坏,是造成隧道结构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5)溶洞岩质破碎,溶洞易引起涌泥、涌水、坍塌甚至冒顶危及施工安全,难于处理;

(6)位于隧道下方的溶洞,一般填充物较松软,并且较深或有水流时,使隧道基底难于处理。

2 溶洞处治步骤和措施

溶洞处治主要有两个步骤:一方面,在掘露溶洞前,需探明洞内情况、地质情况,洞顶地表情况;通常采取超前地质探测。根据地质探测情况采取合理的超前加固处治措施;合理的超前处治措施会给隧道溶洞处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隧道内溶洞掘露后,根据超前处治后的情况具体进行处治。

隧道遇到溶洞可以采取的处理措施一般有:引、堵、越、绕等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在超前地质探测阶段,一般有“引、堵”方法,主要对溶洞内流体、水等进行引流或堵截;在隧道内溶洞掘露后,一般有“引、堵、越、绕”等方法对溶洞实施综合处治[1]。

2.1 超前地质探测

由于设备、技术手段、溶洞的复杂性、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设计阶段很难准确素描溶洞的形态及准确掌握地质状况,难以准确预控隧道涌泥、涌水、坍塌等地质灾害。但为避免不良地质及施工不当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喀斯特岩溶地貌隧道较多采用的是按地质施工同时优化设计[2]。在掘进过程中超前地质探测是关键,是隧道施工中最准确、及时掌握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的有效手段,目前常用的超前地质探测方法如下:

(1)通过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作超前探测:隧道掘进过程中,每开挖100m通过TSP203对开挖前进方向进行中长距离(100~200m)预报,对不良地质带和岩溶带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2)掌子面的周边探测:结合TSP203超前地质预报体现的信息,在距溶洞或其它不良地质带10m左右的掌子面及周边洞壁8~15m范围利用地质雷达进行全部扫描探测,可更准确探测溶洞情况。

(3)掌子面超前地质钻孔探测预报。在隧道施工通过岩溶、不良地质段时每开挖20m采用超前地质钻对前进方向进行20~30m的钻探。进一步探明溶洞位置、纵向长度,填充物质及形态。钻机钻孔时要固定牢固,并安设孔口管及高压闸阀,当超前钻孔涌出高压地下水时,确保能够有效地控制。在掌子面采用开挖钻机打深5m的钻孔,对前方进行全方位探测,探孔沿周边布设[3]。

(4)红外线探水:隧道施工通过岩溶、岩溶水、不良地质带可能发生涌泥、涌水段,每开挖20m,对开挖面前方施作红外线探测技术,对地下水进行探测。

(5)围岩监控量测:根据监控量测方案,隧道洞内外布置测点,监控隧道围岩收敛、沉降等变化情况,设置预警值,超预警值时,及时撤离人员及设备。

(6)地表观察:察看隧道上方地表,是否有沉陷、坍塌迹象,是否有水流渗入迹象,如有,则立即停止洞内一切作业,撤出人员设备。

2.2 超前处治措施

溶洞内有填充物及水,溶洞掘露后可能会产生涌泥、涌水、坍塌等不安全情况时,需采取超前处治措施。根据超前地质探测,基本可判断溶洞位置,基本形态及洞内填充物、水的情况,根据各种情况采取超前处治措施。

(1)溶洞内有填充物的,填充物基本以土及碎碴石为主,小溶洞可通过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大或较大溶洞可通过超前大管棚穿过并注浆固结填充物;洞内填充物固结后再实施掘进开挖。

(2)溶洞有水流时,宜排不宜堵;在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后,采用埋管、钻孔等方式将水引出洞外。当岩溶水流的位置在隧道顶部或高于隧道顶部时,应在适当距离处,设置引水管将水位降低到隧底标高以下,再行引排至洞外。

(3)地表有裂缝、塌陷的,及时在裂缝外周边开挖截水沟,并用砂浆进行抺面,并设雨棚进行遮盖。防止地表水渗入坍体或地下,以免坍方扩大。

2.3 揭露后的处治措施

经过超前处治的溶洞,可以按“短进尺、弱爆破”控制向前逐渐掘进,直至将溶洞在隧道内揭露。根据超前处治后的效果及揭露后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进行处治。

引:溶洞揭露后有水流时,宜排不宜堵;需仔细查明水源及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后,埋设暗管、涵洞等设施或钻泄水洞将水引出洞外。当岩溶水流的位置在隧道顶部或高于隧道顶部时,应在适当距离处,设置引水管将水位降低到隧底标高以下,再行引排至洞外。

堵:溶洞较小、深度不大或干溶洞或填充物较少时,可采用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片石或石碴回填封闭。隧道顶较小溶洞,可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与双液浆进行堵水,较大的溶洞采用超前大管棚注浆加固土体。发生涌泥及上部存在空腔的,在衬砌外拱顶设置护拱。

越:较大、较深不宜回填处理的溶洞或溶洞内有暗河穿越的溶洞,宜采取梁、拱等方式跨越通过。

绕:溶洞较大较复杂,处理非常耗时的,且隧道边侧有条件施作导洞的,可采用迂回导坑或导洞绕过溶洞,继续隧道前方的施工,同时处理溶洞。

3 处治案例

3.1 工程概况

魏家地隧道是赫章至六盘水高速公路中众多隧道中的一道;隧道的起讫桩号K43+823~K44+436,长度613m,为双向四车道左右分幅小净距隧道;隧道最大埋深113m,为深埋隧道。工程场区属千溶蚀峰丛(林)地貌,溶蚀峰丛(林)残丘地貌,地形起伏大,地势陡峭,山体自然坡度30°~60°,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红黏土,下伏岩层为灰岩。地表无沟渠河谷。

3.2 代表性溶洞情况

在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因遭遇溶洞造成涌泥及引发冒顶事故多次;其中有两处比较特殊及有代表性。

(1)隧道左幅K44+005溶洞:经过现场照明后通过影像仔细勘查、测量以及借助地质雷达勘探,该处溶洞有以下特征:

(1)溶洞洞体较大,洞内上方虽有渗水但无填充物,无破碎体存在,进行简单清理后,人员可以进入溶洞区域施工;

(2)溶洞下方较深,有较深沉积物,组成基本为较多黏土、腐植土夹少量细砂石,溶洞呈漏斗状;

(3)经超声波勘探,四周没有较大溶洞分支及腔体;

(4)溶洞上下周边围岩均为中风化灰岩,裂隙发育,岩溶发育,围岩的自稳能力较好。

隧道左幅开挖至K44+000时,据超前地质预报显示,前方有大型溶洞,具体长宽高不是很明确,地表观察无异常;通过地质雷达及超前地质钻初步探明,溶洞位于K44+005~K44+020,顺线路方向长度15m,但未见填充物、无水流出,初步判断为空溶洞。由于溶腔顺线路方向较长,无填充物,管棚效果较差,未进行超前管棚施作。按照“短进尺,弱爆破”控制开挖至K44+005掌子面时,掌子面正中间出现一处大型空溶洞,溶洞内上方有较多地方渗水。经测量,溶洞横向宽7m,纵向长15m,向下延伸约43m,向上延伸30m。该处隧道埋深96m,溶洞未影响至地表。

(2)隧道左幅K44+210溶洞:虽用超前大管棚进行超前加固,但溶洞揭露后,因填充物流动性大,仍然发生涌泥至冒顶。经过3d的停置及洞内外观察,该处溶洞有以下特征:

(1)溶洞洞体较大、较高;地表覆盖层已因洞内填充物涌出发生失稳坠入洞内,地表洞口暂时没有急速扩大趋势;洞体顶部周边岩体分层较薄较破碎,溶洞内随时有零星石块崩落,人员无法进入溶洞区域内施工;溶洞内已无涌出物。

(2)对隧道内涌泥进行清理,可见溶洞下端出露洞口位于隧道右上侧,下部围岩为灰岩,岩溶发育,整体性较好,围岩的自稳能力较好。

(3)穿越溶洞的超前大管棚已基本向下弯曲变形;管棚上堆积较多地表沉陷植被、少量块石夹杂黏土。

(4)溶洞下部止于上导坑拱腰位置,距拱顶4m;经超前地质雷达勘探,隧道周边溶隙发育,无大的洞体,该溶洞未向隧道底部发育。

隧道左幅开挖至K44+205时,据超前地质预报,前方有较大溶洞,具体长宽高不明确,地表观察无异常;通过地质雷达及超前地质钻初步探明,溶洞位于K44+210~K44+217,顺线路方向长度7m左右,宽度约4m;溶洞内填充物主要为红黏土、见少量水渗出。为确保施工安全,在K44+205 掌子面施作超前大管棚贯穿溶洞,长度20m,间距40cm;环向施作超前小导管及径向锚杆,超前小导管采用双液浆注浆。按照“短进尺,弱爆破”控制开挖至K44+210掌子面时打穿溶洞,发生涌泥至冒顶;涌泥大都为黏土,呈稠状,夹有树木等植物及少量石块、石碴;涌泥堆填隧道内长度36m,最深近5m,几乎将掌子面全部填埋;经测量,冒顶处埋深53m;地表形成宽6m,长13m椭圆形深坑,处于山谷低洼处边缘,山体有少量渗水流入。

该两处掌子面掘露地质均为中风化灰岩,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溶发育,但围岩的自稳能力较好。

3.3 处治方案

3.3.1 隧道左幅K44+005溶洞处理

经讨论确定采用上下护拱施工,用以加强隧道拱顶及底部,确保隧道总体安全。施工方案如下:

(1)底部加强:采用硬质片块石、碎石对溶洞下部进行回填,回填至仰拱底3m,再回填2m厚C20片石混凝土,然后再回填1m厚C30钢筋混凝土;再回填碴石至上导坑开挖平台以方便施工;

(2)初支加强:调整隧道支护形式,由原IVb调整为Vb,钢拱架由原来的I18a改为I20a;

(3)拱顶加强:在溶洞区域隧道衬砌外侧增设C30素混凝土护拱,护拱在拱顶处厚度2m;

(4)崩塌缓冲:在护拱上预留2个Ф108的吹砂孔超出护拱界面约2m高,通过吹砂孔在护拱上吹填2m厚细砂,作为防止溶洞上方后期发生岩体崩塌时冲击隧道衬砌的缓冲层。吹砂孔在施作初支喷射混凝土时进行封堵;

(5)引水:施作护拱时埋设2根Ф108mm×6mm的排水管(左右侧各1根)用以引流,需顺接环向排水管引入边沟;

(6)围岩加强:环拱圈施作超前小导管及径向锚杆,超前小导管采用双液浆注浆。

3.3.2 隧道左幅K44+210溶洞处理

根据该处溶洞特点,经讨论确定采用增加拱顶护拱回填法施工。施工方案如下:

(1)超前大管棚加强:开挖掘露溶洞前5m在掌子面顶部施作超前大管棚,一方面,通过管棚注浆,尽可能固结溶洞内填充物,形成护拱;另一方面,如因注浆效果不理想,开挖后填充物发生坍塌或突出或涌出(如本案情况),可作为后期施作护拱提供临时安全防护及支撑措施;大管棚采用Ф108mm×6mm无缝钢管,管内设置4Ф20钢筋笼,采用C20净水泥浆压注;

(2)防排水:对地表坍塌线外5m周边开挖截水沟,用砂浆进行抺面;用彩条布设临时雨棚进行全遮盖;防止地表水渗入坍体或地下,减小坍塌扩散。紧靠截水沟修筑护栏,防止人畜跌落。

(3)增设护拱:清理淤泥,回填石碴至距洞顶2m左右,掌子面对洞口关模,分层向洞内回填C30素混凝土形成护拱,护拱在拱顶处衬砌外厚度2m;

(4)缓冲层:在护拱上预留2个Ф108的吹砂孔超出护拱界面约2m高,通过吹砂孔在护拱上吹填2m厚细砂,作为防止溶洞上方后期发生岩体崩塌时冲击隧道衬砌的缓冲层。吹砂孔在施作初支喷射混凝土时进行封堵;

(5)初支加强:调整隧道支护形式,由原IVb调整为Vb,钢拱架由原来的I18a改为I20a;

(6)引水:施作护拱时埋设2根Ф108mm×6mm的排水管(左右侧各1根)用以引流,需顺接环向排水管引入边沟;

(7)围岩加强:环拱圈施作超前小导管及径向锚杆,超前小导管采用双液浆注浆。

上述2个溶洞经过处治,隧道得已顺利通过,经过监测,隧道沉降和围岩收敛均在可控范围内。

4 处治要点

(1)根据超前地质预报中溶洞的信息,及时采取“短进尺、弱爆破”等控制措施,减小对围岩的扰动,并确保掌子面有足够的安全厚度。采用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钻等方法进一步进行探测,收集溶洞详细信息;

(2)通过监控掌握地表变化情况;

(3)根据溶洞地质探测情况,分析预判溶洞掘露后最坏的影响,重点考虑施工安全,确定处治施工方案以及详细的施工工序;

(4)溶洞处治前均需先治水;

(5)在未掌握溶洞详细信息前,未确定施工方案前切勿冒险施工;

(6)溶洞掘露前除必要设备外,其余设备均需临时撤除。

5 结束语

喀斯特岩溶地貌隧道施工遭遇溶洞较为普遍,根据理论联系实施案例可知,可通过多种地质勘探等辅助手段提前对溶洞情况进行预判,作好必要的超前加强措施,科学制定设计方案,可有效、安全、快速、经济地处理溶洞施工难题,在确保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为后期隧道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施作填充物掌子面
泥石流冲沟隧道洞口适宜工法及支护施作时机研究*
隧道湿喷混凝土回弹率影响因素及施作工艺研究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饱水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
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常用絮用纤维填充物保暖性的比较与分析
祛火枕
事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