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加系统科学地深化茂名乡村振兴实践

2023-03-09王志军

南方论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荔枝

王志军

(茂名市委政策研究室 广东茂名 525000)

茂名是全省农业大市、农村大市,有着特殊市情、农情。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茂名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同样在农村。立足新的历史阶段,全面推进茂名乡村振兴,让农业有奔头、农民能致富、农村更和美,于茂名而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已有基础上,如何更加科学、更为系统、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是茂名面临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准确把握内涵、总结经验,遵循乡村振兴内在逻辑和现实需求

随着茂名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以往农村欠缺的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得以向乡村集聚,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局面正在改观,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部分乡村人口逐渐回流、返乡创业,给乡村带去了生机活力。如,近年来,茂名涉农资金投入稳步增长,2021年完成农林水支出48.47亿元,高质量完成“四好农村路”4000多公里,举全市之力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近200万人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成功创建19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有保障。

事实上,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初期,各地包括茂名在内,对于乡村“怎样才算振兴”“怎么才能振兴”等问题并没有清晰认知,在战略实施上千篇一律,重面子工程轻里子投入,重环境塑造轻产业培育,走了一些弯路,损失浪费了一些资源。实践证明,各地实际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找准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绝不能搞一刀切、一般粗、一个样。乡村振兴也不是攻坚战,而是全域、全员、全面振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

如茂南合水村。该村位于城郊,区位条件好,生态环境优,保留着古屋、古桥、古庙、古祠、古井等历史遗迹,拥有1600亩生态湿地公园。在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合水村全力打造“红色、古色、绿色”合水,人居环境、环境风貌得到很大改善。但总的看,合水乡村振兴缺乏策划规划,要素配置凌乱,有风景无业态,有人烟少人气,没有产业支撑,乡村“美了一阵子”。

如信宜旺同村。距离信宜市区4公里,毗邻包茂高速出口,地理条件优越,特别是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好。依托优越的条件,旺同村打造了“十里竹道”,成为信宜“锦江画廊”碧道沿线靓丽景点之一。但旺同村可以盘活的土地资源少,难以形成较大的产业链条,群众难以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综合看这两个案例,为什么没有把“长板”拉长,带动一方振兴?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内在逻辑?

(一)规划缺失导致发展失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从上述案例看,由于没有对村庄资源要素等进行科学评估,没有系统谋划运营管理和功能植入,乡村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也缺乏有效衔接,村庄内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分区不足,乡村建设“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注定要失败。一方面容易导致村庄发展散乱、功能不全,再一方面整体风貌很难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融合起来,文脉难以传承延续,传统文化日渐衰落。

(二)主体缺失导致发展受阻。乡村振兴受益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也是乡村振兴最直接的参与者、推动者,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该让农民分享的利益必须分享给农民。为什么上述村庄发展没能持久?关键在政府、企业、村民没有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生机制,群众没有广泛参与进来。虽然通过乡贤一时的外部投入改变一个村落的面貌,但外部投入削减后,当地乡村振兴也就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进来。

(三)产业缺失导致发展无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能促进乡村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兴产业。以产业筑基的乡村才能走得更远。上述村庄把乡村振兴理解为把农村弄漂亮一点、干净一点,忽视了产业培育,而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是难以持续的。因此,乡村振兴要聚焦“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等事关农民发展的核心指标,进行长远谋划,贯通产加销,让乡村振兴真正拥有“源头活水”。

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走好走实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振兴走了弯路以后,最重要的就是从实践中总结教训,走对走实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茂名更加注重先策划、再规划,探索出符合实际的振兴之路,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较好基础。

(一)立足优势产业这个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农业才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才能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以荔枝产业为例。2021年全市荔枝销售收入达71.2亿元,今年收入接近80亿元,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创历史之最。做强一颗“小荔枝”,把“小特产”变成“大产业”,靠什么?因此,抓产业振兴,关键要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叠加,使资源效益最大化、价值高端化。一靠“品牌兴荔”。在产品跨区域、跨时空销售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观念已不再重要。关键是“树品牌”,品牌产品给消费带来不单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享受。茂名以举办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为契机,本着“办好一次大会,搞活一个产业”的理念,会前一个月进行预热、预售,打响“千年贡品、茂名荔枝”品牌,建立起完善的生产商、销售商、市场经纪人三者利益共同体,“茂名荔枝”成为远近闻名的区域公用品牌。二靠“科技赋能”。坚持科技兴农,重点将部分黑叶、白蜡等低效品种替换为高效品种,使早、中、迟熟荔枝均衡上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空天地一体化”荔枝智慧果园,实现品种优质化、水肥智能化、防控绿色化和管理数字化。三靠“价值增值”。延伸产业链,贯通产加销,全市荔枝加工产品30多种,如荔枝松糕、荔枝干、荔枝饮料、荔枝酒等,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矩阵,“一年四季吃荔枝”成为现实。每逢荔枝成熟季节,每日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8万元。

(二)培育特色产业“微动力源”。实践证明,茂名大部分乡村都不适宜走高标准、高投入、大规模建设道路,盲目“大干快上”、搞“一刀切”,只会导致与客观实际脱节、与生产生活脱节。根据不同资源禀赋,茂名提出培育“微动力源”的发展路径,就是通过发掘散布于各镇村、带有区域性的特色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名木、历史遗址以及加工类小作坊、个体户等经济价值,创造就业创业空间,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形成特色经济,进而带动乡村繁荣。如,围绕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构成的独特资源,周边乡村借势发展旅游观光、户外运动、亲子研学等业态,整体连片推进乡村振兴,惠及近10万群众,直接带动近千名村民就业。如,利用古荔园的文化价值,打造网红“打卡点”,同时加快贡园土地和私有古树流转,实现对所有古荔树统一管理、经营,做大做强鲜果产销和深加工,变“古荔园”为“新引擎”。再如,茂名不少乡镇具有传统特色产业,如皮鞋制造、竹编制品、渔网等,都是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或新业态新模式植入,使之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微动力源”。

(三)打造乡村振兴标志性示范点。茂名农村资源禀赋各有千秋,乡村振兴模式不可千篇一律,有必要打造若干示范点,探索一套稳定成熟的乡村振兴模式,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示范引领,实现从局部突破到全域振兴。如南海街道塘霞村。乡村振兴要少走弯路,关键是舍得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因为规划设计好不好,最终要看能不能得到市场认可。塘霞村面朝南海,背靠晏镜岭,毗邻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滩”、童子湾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村庄基础较好。为了把这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利用好、转化好,探索建立了“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体系:一是组建规划设计团队,包括业内策划设计专家、本土历史文化专家、项目建设运营主体及村民代表,体现了内外兼容、土洋结合的设计理念。二是花了大量精力深化设计。经过反复调研,设计团队对塘霞村现状资源、发展肌理、功能布局有了全面和深刻了解,最终拿出各方认同、群众赞赏、有利于运营管理的设计方案。规划设计之后,就是推动规划落地,该村重点破除“钱、地、人”要素制约:一是解决“钱从哪来”,既用好政府的钱,统筹各领域涉农资金,又注重吸引社会的钱,加强与市场主体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二是解决“地怎么改”,坚持“一户一册、一户一档”,从安置、奖补等方面制定10项措施,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打消群众疑虑,按时完成村庄土地和物业流转;三是解决“该怎么干”,理顺政府、企业、村委会各方职责,推行扁平化管理,狠抓工作落实。据估算,项目建成后,集体营收更加多元,包括村集体用地分成、房屋租金、小吃创业、技能培训上岗等,村民人均年收入有望从1.7万元提高到2.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有望提高到100万元。

三、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机制,以系统思维谋划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茂名农业农村分布广、人口多、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一定程度又增加了工作难度,任务也更加艰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科学审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做到本末兼修、相得益彰。

(一)党建引领是最坚实的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首要的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自身的路径办法。茂名正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重要论述,因村施策,才有效引导市、县、镇、村四级书记系统科学谋划乡村振兴,让上级政策真正有效匹配基层实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深入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大趋势,村庄格局随之演变分化,有的村会聚集更多人口和产业,有的会逐步同城镇融合,有的会逐渐衰落,这是客观规律。乡村振兴切忌不假思索蛮干快上、盲目跟风,不顾本地实际条件。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力求准确、全面、深刻了解情况、找准症结,在深入调研中深化对乡村发展规律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作出科学决策。如塘霞村这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组织深入调研20余次,摸清了资源禀赋等底数,在项目规划、房屋土地流转、产业植入等方面作出了正确决策,从而实现农民、市场主体和政府三方共赢。

(三)管用的工作机制是成事之道。在深入调研和实践总结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茂名总结出乡村振兴“一套流程、四大要素、五项工作”的“145”工作机制,“1”即遵循“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体系,通过前期充分调查研究,加强策划,再开展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切忌跳过策划、规划直接进入设计环节。“4”即四大要素:产业筑基、文化铸魂、风貌塑形、功能强村。产业筑基,重在增强项目可持续性;传承本土文化,是为避免生搬硬套其他文化元素,甚至搞庸俗化、西洋化,如海滨、山区的景观要彰显当地历史故事、遗址、名人等文化底蕴;风貌塑形,重在呈现产业主题、文化格调的风貌;功能强村,即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不能少。“5”即做好五项工作:做强基层党建、做优生态环境、做细群众工作、做好人才支撑、做实保障措施。“145”工作机制如“四梁八柱”,体现了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认识、系统性思考,架起了乡村振兴茂名实践。

(四)多元资金整合是关键。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切实提升支农政策效果和支农资金效益。聚焦破解融资难题,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紧密联系企业、园区、农户贷款需求,大力开展金融扶农支农服务。过去,工商资本下乡面临的条条框框多,参与度不高,农村建设更多依靠财政投入和集体经济内部积累。但乡村振兴越深入,就越需要更大投入,必须在设置好保护农民权益“防火墙”前提下,搭建好桥梁和舞台,稳定政策预期,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五)厚实的乡村产业是根本动力。说一千道一万,产业振兴是核心。景观漂亮了,但产业做不旺,乡村振兴就“无根蒂”。要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培育有优势、有基础、有前景的骨干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下游产业链转型升级。同时,立足实际,决不固守“大企业”“大品牌”“大平台”,须坚持“产业平台”和“微动力源”双轮驱动,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精心培育乡村民宿、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乡村振兴“微动力源”,打造符合乡村特点的特色产业。

综上所述,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已有基础,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模式,巩固和扩大乡村振兴成果,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猜你喜欢

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岭南荔枝红
吃荔枝
荔枝养生药膳
荔枝也是养生好果
Fruit of the South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阿义”和荔枝
荔枝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