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官员自劾现象析论

2023-03-08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朝廷官员

曹 衍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官员自劾,顾名思义为官员自己弹劾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自首方式”[1]。中国古代官员自劾现象可追溯到汉朝。《汉书·韦贤传》记载,玄成因失仪连累数人削爵而引咎作诗自劾,“有司劾奏,等辈数人皆削爵为关内侯。玄成自伤贬黜父爵,叹曰:‘吾何面目以奉祭祀!’作诗自劾责”[2]。两汉之后,关于官员自劾现象的记载屡见不鲜。宋代官员自劾现象更为普遍,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中有关官员自劾的记载就有近百处。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不够深入,只是在宋代政治斗争①宋代政治斗争研究中涉及官员自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君臣冲突,一般表现为大臣以自劾的方式来劝谏皇帝。如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荀扣《北宋台谏与党争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王禾《庆元党禁与文人命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二是大臣之间彼此斗争,在此类语境中自劾成为宋代官员远离政治纷争,明哲保身的重要途径。如蒋启俊《元祐党争中的台谏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刘延豪《宋代谏官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司法②宋代司法研究中涉及官员自劾,主要强调自劾是官员违反司法条例时,争取朝廷宽大处理的重要方式,如赵晶《〈宋刑统〉研究与中国监狱史学——以薛梅卿先生的著述为基点的拓展阅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李亚梅、秦宇涛《浅析宋代风闻监察与诬告的法律界限》(《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监察制度③宋代监察研究中涉及官员自劾,指出官员常因在监察中犯错被监察官员弹劾而引咎自劾。如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任便便《司马光奏议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侯尚鹏《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研究中有所涉及,并未将其视为具体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因此本文拟从宋代官员自劾的类型、宋廷对官员自劾的处置、宋代官员自劾的特点及其政治内涵四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宋代政治面貌。

一、宋代官员自劾的类型

(一)因失职而自劾

宋代官员因失职而自劾,失职又包含诸多方面。其一,官员因擅自行动而自劾。太平兴国六年(981),太宗任命许仲宣为广南陆转运使,率领宋朝军队讨伐交趾国。当地气候炎热,多毒瘴之气,将士水土不服,军队因此损失近十分之三的士兵,“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3]9268。许仲宣上奏太宗请求罢兵,但是不待朝廷回复,他便命令部队驻扎各州并打开钱库犒赏将士,还起草檄书交给交趾,晓谕朝廷恩信。后许仲宣因未待朝廷回复,擅自行动而“上章待罪”[3]9269。其二,官员因荐举失当而自劾。高宗绍兴年间,王十朋推荐张浚为北伐将领,后因军队内乱致战事节节败退,“克复宿州,大将李显忠私其金帛,且与邵宏渊忿争,军大溃”[3]11584。王十朋以荐举失当而自劾。其三,官员因军事失误而自劾。庆历元年(1041),宋与西夏在好水川发生激战,韩琦命令军队绕道敌后再进攻,但最终西夏以少胜多,宋方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坐镇此次战役的大将韩琦因军事失误向朝廷自劾请罪。其四,官员因违反律令而自劾。景德三年(1006),大臣侍其曙与谢德权掌管京城粮仓和草场,侍其曙借用职务之便在草场放牛羊,谢德权将其检举,侍其曙因违反朝廷相关法令而上书自劾。其五,官员因失仪而自劾。景定二年(1261),朝廷举行元旦朝会,刘克庄在朝会时因失足滑倒有失体面而自劾,“然忝缀从班,于大朝会间,失恭谨如此,罪不可贷,谨自劾以闻”[4]。

(二)因规劝皇帝而自劾

因规劝统治者加强边防建设而自劾。元祐六年(1091),大臣范纯仁上书哲宗,自陈西夏虽是小国但不容小觑,稍不注意便兵戎相见,为了边境安稳需整顿边境将士好大喜功的风气,“边将惯得厚赏,乐于生事邀功,多是先自引惹,却称西人侵犯,造起边患,朝廷不知,致使夷狄之情无由通达。此风不除,难得安静。伏望朝廷常加审察”。后来范纯仁多次上奏陈述观点,皆不上报,“即引罪自劾,乞赐遣黜”[5]11117。因规劝统治者勤于纳谏、体恤大臣而自劾。孝宗与同知枢密院事刘珙谈论国家政事,两人争论不休,刘珙忤逆孝宗旨意,孝宗怒而将其贬谪,“同知枢密院事刘珙进对,争辨激切,忤旨,既退,手诏除珙端明殿学士,奉外祠”[3]11787。陈俊卿得知后,上书自劾并劝谏皇帝要深明大义、善于纳谏、礼贤下士。也有因规劝统治者采取新法,摒弃旧法而自劾。孝宗年间,盗贼肆虐,旧法令与现实已不相适应。刑部尚书汪大猷上书孝宗,建议采取新六项法,孝宗虽同意此策但并未完全支持,地方官员仍以旧法行事。汪大猷便上书自劾求去,孝宗因此彻底实行六项法,“还朝自劾求去,上闻之,复行六项法”[3]12145。

(三)因反对朝廷有关措施而自劾

熙宁三年(1070),时值青苗法在地方推行,山阴县县令陈舜俞认为青苗法不仅不能减轻百姓负担,反而使百姓身陷囹圄,由此上书自劾以反对青苗法,“坐违诏旨,不散常平钱自劾也”[5]5150。元祐元年(1086),许州长葛县令乐京、唐州湖阳县令刘蒙二人因反对朝廷推行的免役法而自劾待罪,“许州长葛县事乐京、知唐州湖阳县事刘蒙,各因入州会议役法,遂自劾待罪”[5]9163。元祐三年(1088),苏轼因反对朝廷安排王安石配享太庙而自劾,他认为配享太庙之人应属德高望重之臣,而王安石非人心所归,不应享受如此殊荣,“本朝自祖宗以来,推择元勋重望、始终全德之臣,以配食列圣,盖自天子所不敢专,必命都省集议,其人非天下公议所属,不在此选”。最后以自劾待罪,请求皇帝能重新决策以服大众,“谨自劾以待罪,伏望圣慈特敕有司议臣妄举之罪,重赐责降,以儆在位”[5]10139。光宗年间,朱熹在漳州境内推行经界法,因各方势力阻扰而导致宋廷下令中止,朱熹为此“以言不用自劾”[3]12763。

(四)因灾异而自劾

有宋一代灾异频发,“据不完全统计,北宋各类自然灾害发生1 113次,南宋发生825次”[6]。官员因灾异自劾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因自然灾害而自劾又可细分为因火灾、旱灾、水灾、雪灾、地震、雷震等而自劾。如南宋时期,泸州城内及临安府发生火灾且殃及百姓民居,泸州县令李焘、临安府府事张枃因此上奏自劾。建炎三年(1129)六月,久雨不至,天下大旱,宰辅张浚、吕颐皓纷纷自劾求去。乾道三年(1167),尚书左仆射叶颙、右仆射魏杞、参知政事蒋芾以及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陈俊卿等以“霖雨待罪”[7]2653。咸平四年(1001)三月,天降暴雪,宰相李沆以“暮雪风变”[7]2628上表自劾求罢。绍兴六年(1136),南宋境内发生地震,宰相赵鼎因此上书自劾,“皆臣等辅佐无状”[7]2668。咸平四年,黄州境内两虎相斗,群鸡夜里鸣叫,整月不停,冬雷大作。王禹偁遂上疏自劾,“知州王禹偁手疏言之,引洪范陈戒,且自劾”[8]。宋代官员因天象异常而自劾,多数集中于因彗星出现而自劾。如绍兴二年(1132),日出彗星,大臣吕颐皓、权邦彦再三上书自劾请罪,“皆臣等失职,致亏于理”[7]2625。绍兴二十六年(1156),天降彗星,沈该等大臣上书自劾,“星变异象,臣等便合引咎待罪”[7]2626。此外,也有因多灾并发而自劾。如天圣五年(1027),灾害频频,先后发生旱灾、蝗灾、水灾。宰辅因此而自劾,“辅臣列章引灾异自劾,乞从罢请”[5]2444。隆兴元年(1163),飞蝗在野,宰执陈康伯“以旱灾、蝗灾、星变,抗章自劾”[7]2672。

(五)因其他原因而自劾

宋代官员除了以上自劾类型之外,还有其他类型。因家庭琐碎之事而自劾。嘉祐二年(1057)兖国公主徽柔下嫁驸马都尉李玮,但是公主与驸马一家关系不和。嘉祐五年(1060)某天夜晚,公主与李玮母亲吵闹,李母忤逆公主意思,公主一气之下夜入禁中控诉李玮一家罪行,李玮惶恐不安赶忙上书自劾,“公主夜开皇城门入诉禁中,玮惶恐自劾”[5]4646。因被弹劾而自劾。建炎四年(1130),金兵进攻吉州并分兵追赶太后。此时,太和县境内卫兵已全部逃散,刘珏为保护太后决定退保虔州。监察御史张延寿因此上奏弹劾刘珏护驾不周,为此刘珏亦上书自劾,“监察御史张延寿论珏罪,珏亦上书自劾”[3]11668。因年老致仕而自劾。庆元四年(1198),朱熹以年近七十,无法正常处理事务而自劾请求致仕,“(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3]12767。因政治斗争而自劾。南宋理宗年间,大臣杜范上书理宗,告诫其应当整顿台谏,肃清吏治。宰相郑清之得知后,诬蔑杜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杜范因此而自劾求去,“谓范顺承风旨,粉饰挤陷。范遂自劾”[3]12280。

二、宋廷对官员自劾的处置及官员反应

宋代官员出于不同原因向朝廷自劾,宋廷对其处置也不是一概而论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其处罚的力度来看,可分为不作处罚和作处罚两种方式,而官员对朝廷处置亦有不同反应。

(一)不作处罚

其一为直接奖赏。如太平兴国六年,许仲宣因擅自行动而自劾请罪,皇帝“诏书嘉纳之”[5]491;治平二年(1064),郭逵因违背诏令向朝廷自劾,皇帝“手诏褒答”[3]9724。其二为升迁职位。如庆历八年(1048),富弼因擅自下达命令而自劾,朝廷不仅夸奖其应变能力强,还为其升职;建炎元年(1127),卫肤敏也因未请示朝廷擅自行动而自劾,高宗对其“嘉赏,迁卫尉少卿”[3]11662。其三为劝慰。如咸平年间,侍其曙因徇私而上书自劾,真宗不仅原谅了他,还对其进行劝励。陈俊卿因委任失当自劾,孝宗百般挽留,“上手札留之,且曰:‘卿虽百请,朕必不从’”[3]11788。其四为不予究责。如真宗年间,任布因过自劾,朝廷不予追究;孝宗年间,赵汝愚因过自劾,孝宗亦“不加罪”[3]11982。其五为不许,意为不同意官员自劾。如咸淳七年(1271),李庭芝“数自劾请代,不允”[3]12601。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上表自劾,朝廷不准其自劾,“乞入朝,不许”[3]12538。

(二)作处罚

处罚分为贬谪、罢黜、夺俸、连坐几种形式。贬谪又分为降职及流放。如前文所提山阴县县令陈舜俞因反对青苗法而自劾,神宗将其贬为南康军监酒税,“坐谪监南康军监酒税”[3]4286。如熙宁年间,荣州防御使刘仲武因轻敌战败而自劾,徽宗将其流放岭南。罢黜指罢免自劾官员职位。如熙宁七年(1074),知礼院官员宋充国因鞭打府上女婢而自劾,朝廷将其解职。又如绍兴年间,陕西节置使王庶因军队失利自劾被罢官,“以失律自劾得罢”[3]11546。夺俸,意为罚俸,是宋代惩罚自劾官员的重要方式。如嘉祐五年,和州防御使李玮因与公主不和而自劾,朝廷念其身份从轻发落,“免降官,止罚铜三十斤,留京师”[5]4646。另外,还有一种惩罚方式为连坐,指与被罚官员有关系的人同样受罚。如淳熙初,参知政事钱师魏因荐举失当自劾,吏部受其举荐的官员皆被降职,“会其所举者以贿败,上疏自劾,诏特镌三官。吏部因以他举官名闻,皆坐降秩”[9]。

(三)其他处置

宋廷对官员自劾还有其他处置方式。一种为不报,即对官员自劾请求不作处置。如皇祐三年(1051),大臣张尧佐被任命为宣徽使的同时兼任河阳知府,殿中侍御史唐介因此与之争论不休,后唐介上书自劾,朝廷“亦不报”[10]。绍熙四年(1193),宰辅因劝谏皇帝勤于政事而自劾,皆“不上报”[3]707。一种为复用,指朝廷重新起用因自劾被贬谪或是免官的官员。如淳熙元年(1174),泸州知县李焘因火灾自劾被降职一秩,后被朝廷重新起用,“除江西运副,进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权礼部侍郎,赐金紫”[5]14。

(四)官员对处置的反应

一为上书感谢。如神宗年间,蔡肇上书《明州谢到任表》感谢朝廷不罚之恩,“失职之诛,尚容自劾;非常之宠,更以曲加。弗获固辞,具严名训;叨尘特甚,感涕难胜”[11]1030。另如绍熙元年(1190),焕章阁学士杨万里以撰述日历序篇不称职而自劾,孝宗没有怪罪,杨万里因此上奏以示感谢,“臣近以撰述日历序篇不称职,具奏自劾。今月初五日巳时,伏准御封,退还奏状,仰见陛下眷怜之隆,赦其罪而不谕。臣衔感之极,至于涕零”[12]。二为固不受赏。如富弼因违反律令而自劾,面对朝廷奖赏,富弼恳辞不受,“再除礼部侍郎,公又恳辞不受”[11]2063。侍御史王十朋因“寻以边兵失律,廷议不咸,上疏自劾”。朝廷不罚反将其升迁至吏部侍郎,王十朋“不拜,乃去”[13]。三为留恋官场。如前文所提陈舜俞因反对青苗法而上书自劾,朝廷将其贬谪为南康军监酒税。陈舜俞弃官而归,但随后反悔,为复出做官转而称赞青苗法实用。可见其假意辞官,实则对官场依然充满眷恋,“已而不能忍,复出仕进。既谪南康,其后乃上书称青苗法实便,初迷不知尔”[5]5150。四持乐观心态。如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新法上书自劾,朝廷借此将其贬到杭州。苏轼虽有遗憾但仍持乐观心态,其在杭州任职期间,一边处理公事,一边寄情山水。

三、宋代官员自劾的特点

通过考察史料,笔者发现宋代官员自劾存在数量多于前朝、北宋官员多于南宋、官员自劾多以“故事”为准、宋廷对官员自劾的处置多从轻处罚等特点,这与宋代政治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一)宋代官员自劾数量多于前朝

论其缘由,其一为宋代监察制度较前朝更为严苛。宋代监察制度较前朝,其监察权力更大。天禧年后,宋代监察呈“台谏合一”趋势,御史台和谏院职责不再分明,双方“事权逐渐呈现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谏官可以弹劾百官,宋代监察权由此变得独立而强大”[14]。此外,其监察范围也更广,从朝廷到州县,各级官员皆受其监察,“自朝廷至州县,由宰相及于百官,不守法典,皆合弹奏”[15]。因此官员在被弹劾或失职时会及时向宋廷自劾谢罪。其二为宋代理学的影响。理学在宋代形成和发展,理学家着重强调名节观“士之立身,要以名节忠义为本。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16]。深受名节观影响的宋代官员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向君主建言献策,甚至不惜以自劾的方式规劝君主以匡正道;另一方面也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恪尽职守,“惕惕乾乾,不敢背公徇私”[17]。具有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的宋代官员在失职时,通常会以自劾的方式自我反省。

(二)北宋官员自劾数量多于南宋

北宋官员自劾数量多于南宋官员,与两宋言官制度有很大关系。北宋较于南宋,政治清明,统治者广开言路,诏求直言。言事官也直言敢谏,尤其是仁宗朝“大抵自仁祖朝优容谏臣,当言职者,必以诋讦而去为贤,习以成风”[18],甚至不惜以自劾的方式劝谏,北宋官员因规劝皇帝而自劾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南宋偏安一隅,在战时状态的影响下,南宋言官制度受到重创,“言官的力量受到削弱”[19],“南宋言官始终没有力量”[20]。这就使得南宋官员较少以自劾的方式劝谏,从而在数量上少于北宋官员。再者,与史料保存也有关。两宋史料丰富,浩如烟海。但是“流传至今的史料,北宋详而南宋略,特别是进入理宗朝以后的半个世纪时间,史料最为缺乏”[21]。这便出现南宋官员自劾数量少于北宋的情况。

(三)官员自劾多以“故事”为准

“故事,对于宋朝的官僚大夫来讲,是仅次于祖宗之法的存在”[22]。“按时间维度,可将宋代故事分为前代故事、祖宗故事和先朝故事三类”[23]。考察史料,宋代官员以“故事”为准而自劾的现象较为普遍。如端拱二年(989),彗星显现,宰相赵普因此上章自劾,“因请依前代册免三公故事,明加黜责”[5]686;明道二年(1033),大臣张士逊因蝗灾、旱灾而自劾请罪,“请用汉故事册免”[5]2633;淳熙八年(1181),周必大即曾因秋季旱灾而自劾,“辄援本朝政事,乞先赐贬秩,然后罢黜”[24];端平二年(1235),参知政事崔与之引“元祐故事”上书自劾辞免诸如此类。论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鉴”[25]。一方面前朝盛世的治理经验可为后世所借鉴,尤其是汉唐盛世乃中国古代辉煌时期,是宋代士大夫心中治世的典范,“追慕汉唐更是其挥之不去的情节”[26]411。另一方面,前朝衰败的历史教训又被其视为前车之鉴,引“故事”以达“事为之防,曲为之制”[5]382的目的。其二,“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27]。“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宋代士大夫建言献策的舆论工具,通过“故事”引出自劾以达目的。

(四)宋廷对官员自劾多从轻处罚

宋代朝廷对官员自劾的处置虽有罢黜、贬谪等处罚方式,但只是少数,轻罚乃是多数。论其缘由,首先与宋代祖宗之法有关。宋代祖宗之法萌芽于太祖、太宗时期,成形于仁宗朝,后世将其一以贯之,奉为信条。祖宗之法包罗万象,有“限制宗室、外戚、宦官权利,权利的分立与制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26]10,而礼贤下士,不杀士大夫是其重要内容,“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28]。因此宋朝统治者对官员自劾不是一概而论全部责罚,而是以尊重优先,理解为主,不处罚居多。此外大臣的劝导亦是重要原因。大臣若失错较大,君主难免有重罚之时,此时朝中大臣的劝导为减轻官员处罚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庆历元年,韩琦因好水川之战战败而上书自劾,按理应受重罚,夏竦挺身而出,直言此次战役失败乃韩琦手下任福意气用事所致。在夏竦的救助下,韩琦仅被降职,“独夺一官,知秦州”[3]10222。元祐年间,刘挚、苏辙因失职而自劾待罪,签书王岩叟认为二人罪不至此,上书为其请罪,“签书王岩叟以为挚、辙俱正人不可去,上书留之”[29]。绍兴八年(1138),袁州知府赵霈因迎驾不及时而自劾,高宗欲将其罢黜,赵鼎“救而止”[30]。

四、宋代官员自劾的政治内涵

(一)据理力争,约束皇权

960年,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鉴于前朝衰亡之迹,宋代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措施,将权力归集中央。同时,他们也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太宗曾下诏“在朝及外任文武官不以名位高卑,自今或闻民间利病,及时政得失,并得到上书直言,无有所隐”[7]211,真宗也曾诏求直言“当思极言,无有所隐。朕将亲览,惟善是从”[7]212。如此局面,前所未有,以至文彦博敢言“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5]5370。这也成为大臣上书纳谏,约束皇权的重要渠道。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31]349,君权依旧至高无上。当君权极度膨胀,出现违背礼制、怠政现象时,普通的上书劝谏作用已微乎其微,自劾便成为宋代官员据理力争、约束皇权的有力方式。如治平二年(1064),英宗欲追封生父濮王为皇考。按照传统礼制,“嗣皇帝是无权力追尊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的”[32]。以司马光、吕诲、吕大防为主的反对派认为这样有失礼制,纷纷上书反对追封濮王为皇考,甚至引经据典,“汉宣帝为孝昭后,终不追尊卫太子、史皇孙。光武上继元帝,亦不追尊钜鹿南顿君。此万法也”[3]10760。但是,英宗在欧阳修、韩琦等大臣的支持下,态度坚定,执意立其生父为皇考。面对如此局面,侍御史吕诲、范纯仁,监察御史吕大防及大臣赵鼎、赵瞻、傅尧俞等人纷纷自劾待罪,借此向皇帝施压。更有绍熙四年十月,京师发生地震,急需皇帝主持朝政,下达命令,赈济灾民,光宗却屡次称病不上早朝,怠于朝政。工部尚书赵彦逾等人多次上疏请求光宗上朝理政,光宗却不予回复。此后,由于光宗再次称疾不上早朝,“丞相以下上疏自劾,乞罢黜”[3]707。如此看来,宋代官员自劾是当君权膨胀时,大臣犯颜极谏,约束皇权的重要方式。

(二)反躬自省,恪尽职守

有宋一代,宋朝官员处于较高地位,“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33]。这主要源于宋代统治者礼贤下士、爱惜人才政策。深受皇恩厚禄的他们不仅看重名节,更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宋代官员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有忠君爱国、爱护百姓等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4]195,其中反躬自省、克己奉公也是宋代官员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以灾异为例,古人对灾异较为警惕,认为灾异是不祥之兆,“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论胥以辅”[31]318-319。西汉时,董仲舒发展“天人感应”思想,将政治与灾异联系在一起,强调灾异是国家政治缺失的不祥之兆,“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乃先出灾害以谴责告之”[35]。后世以此为戒,宋代统治者对灾异尤为警示,屡次颁布罪己诏自责,“占宋代罪己诏总数百分之七十八”[36]。如天圣六年(1028),仁宗颁布《雨灾德音》,认为是自己为政阙失导致洪水泛滥;熙宁元年(1068),神宗颁布《冬旱减降德音》,认为是自己恩泽不够致天下大旱;嘉熙四年(1240),天降彗星,此乃异象,理宗随后颁布罪己诏警示自己。宋代君主因灾异而引咎自责,作为辅佐君主的大臣责无旁贷,自劾则是他们反躬自省、引过自责的重要方式,因此宋代官员因灾异而自劾的现象屡见不鲜。除了因灾异自劾之外,因失职、被弹劾而自劾,这些无一不是宋代官员自我反省、敢作敢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三)规避党争,明哲保身

宋代科举制度在统治者的重视下进一步发展,“不仅减少投考限制,扩大录取人数,还规范考试管理,保证公平公正”[37],大批寒门士子“学而优则仕”[38]290,“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39]。但是官场波谲云诡,它既可能出现祥和之景,也可能出现宦海风波。有宋一代,党争贯穿始终,成为其突出特征。变化莫测的政治纷争,官员稍有不慎便会危及自身利益。面对如此局面,宋代官员有各持己见的。如神宗熙宁二年(1069),新旧党争爆发。欧阳修、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强烈反对王安石、吕惠卿等新党提出的变法革新政策,双方各抒己见,剑拔弩张,互不退让。也有远离纷争,明哲保身的。作为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宋代官员要么积极入仕,“兼济天下”;要么退隐于世,“独善其身”。“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很少主动选择后者”[40],但是当朝廷纷争四起,斗争不断甚至危及性命之时,第二条途径最为适用。他们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选择放手,自劾便是他们明哲保身的重要方式。如南宋大臣朱熹,“在其位,谋其政”[38]217,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却于庆元年间不慎卷入韩侂胄与赵汝愚的斗争之中。朱熹为此饱受折磨,不仅不被统治者重用,还被人污蔑“不孝其亲,不敬于君,不忠于国”[41]。朱熹不堪忍受,多次上书弹劾自己,请求辞官,最后以年老致仕。自劾归家的朱熹远离朝廷纷争后,继续著书立说,完成自己生平学问的总结,终成理学集大成者。由此可见,自劾是宋代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独善其身的重要方式,也是官员自适而不自弃、不与人争精神的体现。

猜你喜欢

朝廷官员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