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类前缀“准”的由来

2023-03-08霍生玉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构词词缀实词

叶 子 霍生玉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近年来,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类词缀研究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类词缀是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语素。沈光浩(2011)指出,意义趋向虚化是类词缀区别于词缀和词根的区别性特征,它们在构词时只能粘附在词根之上,在构词上具有类推性和能产性。[1]但是我们在检索近几年有关类词缀研究的文章后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对新兴类后缀的特征描写和成因分析,同样重要的类前缀研究却遭到了忽视。因此,本文选取在现代汉语中构词能力强、使用十分广泛的类前缀“准”作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讨论以下这三个问题:(1)类前缀“准”何时出现;(2)类前缀“准”由何而来;(3)类前缀“准”如何而来。

一、类前缀“准”何时出现

类前缀“准”很早就被赵元任、任学良和吕叔湘等学者归纳到汉语特殊的一类词缀中。但是它形成的具体时间,学界仍有歧义。所以,在对类前缀“准”的来源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准”字是什么时候充当前附加成分来使用的,然后再根据类词缀的特点对这个时期的“准”字进行判定。只有在确定了“准”字成为类前缀的时期之后,才能向上溯其来源,向下观其演变。

通过整理语料可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就已经大量出现“准”字作为前附加成分来使用的情况。

(1)自由民之下。复有准自由民及奴隶。(《新民丛报》1903年第24期第19页)①

(2)准文明……亦可谓之文明,但其组织甚不完备。(《新民丛报》1904年临时增刊|新大陆游记第183页)

(3)准尉官肩章与初等官同,惟不缀星。(《申报》1912年10月1日第1页)

(4)准创作家是把人家织好的布,加以裁剪,做成衣服的。(《民国日报》1925年9月3日06版第二张)

(5)如果有一准新娘前来问我……(《好莱坞》1940年第93期第6页)

(6)然经瑞士总领署认为应列入者:县政与市政官员、准官员、公共机关派来之美人……(《申报》1942年3月8日第5页)

例(1)中的“准自由民”是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最早出现的“准”字充当前附加成分来使用的词,它是指按照等级划分出来的,稍胜于奴隶,有私权而无政权的一类社会成员,与自由民一样都受分配之土田。结合上述其他举例可以看出,“准”字通常黏附在名词性成分之前,位置固定,表示“与某人/某物/某事相似、接近”之义,不能独立成词。除了这些例子之外,还有“准研究系”“准女学生”“准爱情”“准汉奸”“准阿Q型”“准豪门”等等这些词。我们亦可以看出,“准”字具有类推性。并且这种类化义是概括性意义,不是实语素义,这体现了“准”字词汇意义的虚化性。而且在《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小报》(1897-1949)中,“准”字充当前附加成分共出现47次(不算重复),这足以看出它的能产性。

在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准”字的特点之后,接着我们需要根据类词缀的特征对其进行判定。张小平(2003)指出,类词缀至少具备以下几项特性:构词的定位性;非独立成词性;构词的类化性;词汇意义的大部分虚化性。[2]再结合上文提到的沈光浩对类词缀的特征描写,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民国时期,“准”字已经成为一个类前缀,并且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类前缀“准”由何而来

对于类前缀“准”的来源,学界目前研究较少。有学者说汉语“准X”中的类前缀“准”是由英语前缀“quasi-”“para-”翻译而来的。[3]虽然英语前缀对类前缀“准”的产生和使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它的形成是由英语引入而来。正如马庆株(1995)所说:“汉语的抗渗透力很强,不管是哪种情况,语素材料总还是汉民族的。因此,汉语词缀是自源性的。”[4]

(一)类前缀“准”的词汇意义来源

《说文解字》:“準,平也。从水隼声。”段注:“平也。谓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平谓之準,因之制平物之器亦谓之準。《汉志》:‘绳直生準。準者,所以揆平取正。’是也。因之凡平均皆谓之準。《考工记》:‘準之然后量之。’《易·系辞》:‘易与天地準。’是也。”[5]段氏之语言简意赅,从中不难看出“准”字词义的引申路径。“准”由“平也”引申为“等也;同也”。我们认为类前缀“准”所表示的词汇意义是由“等;同”义再次引申的。由可见语料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我们对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的“准”字语料进行了整理,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表“等;同”义的“准”在各时期的使用情况。

表1 古代汉语中表“等;同”义的“准”在各时期的使用频率

可以看出,表“等;同”义的“准”在先秦已经出现。相较于“准”字的其他用法,其使用频率一直很低。民国前后,这种用法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出现“准”字附加在名词性成分之前的情况,第一部分已作过说明。再看下面这些例子:

(7)易与天地准,能弥纶天地之道。(先秦《周易·系辞上》)

(8)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失位次之序。(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9)大自与世礼相准,择贤推德,信者为先,勤者次之。(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四 志第二十 释老志)

(10)犹如为人后者,亦为所后斩縗三年,为父服周。服制既同,则义可相准。(唐·杜佑《通典》卷九十六 礼五十六 沿革五十六 凶礼十八)

(11)上列三百六十策,与用卦相准。(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12)外内之事虽别,论其勋效,实宜相准。(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一三三 帝王部·褒功第二)

(13)与素臣末子、诸孙、诸孙女,年岁相准。(清·夏敬渠《第一奇书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九回)

表“等;同”义的“准”除了在《系辞传》中单用之外,后代各时期都是与“相”连用。研读语料发现,上述这些例句中都存在两个客体,它们之间相互比照并且存在相似性。有的在句式结构中可以直接看出来,比如例(7)中“易道”与“天地”相似。有的则需要联系上下文,比如例(10)中因为服制相同,被夫家抛弃的妇人为父服丧的意义与为人后者为所后斩縗三年的意义是差不多的。

其次,我们再看类前缀“准”字词组。无论是近代汉语语料中的“准自由民”“准文明”“准尉”“准创作家”“准新娘”“准官员”,还是现代汉语语料中的“准初文”“准双声”“准副词”“准金属”“准需求”“准通货”。这些“准XX”词与原词“XX”之间都存在某种词性或用途或特征上的相似。比如“准创作家”与“创作家”都是制作、加工东西的一类人,只是前提条件不同;“准通货”是一种以货币计值,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虽然单就“准XX”来看,我们看不出“准”的“等;同”的意思,但一旦拿原词“XX”与之比较,就很明显了。所以,从表“等;同”义的“准”和类前缀“准”的词汇意义上来看,二者联系密切,可以说类前缀“准”是继承了表“等;同”义的“准”的词义。

(二)类前缀“准”的发展情况分析

在对类前缀“准”字词组的整理与归纳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准文明”“准创作家”与“准新娘”“准官员”这两组词中的“准”性质完全一样吗?从语法结构上来看,二者相同。但从词汇意义上来看,二者略有不同。前者我们说过,这类词与原词之间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后者“准新娘”“准官员”与原词之间虽然具有相似性,但这种意义是弱化了的,而是强调某人即将成为“新娘”“官员”,在于表达“发展中,接近但程度还不够”的意思,二者存在关系上的一种接近,“XX”往往是“准XX”的最终结果。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做进一步探讨。下文以“准1”代表“类似”义组,以“准2”代表“接近”义组。

准1:准尉、准将、准语言、准平原、准战争、准通货、准需求、准事实、准私犯、准物权、准金属、准实验设计、准法律行为、准决赛、准系统、准社会、准文学、准贿赂、准亲属、准文物、准宗教、准纪录片、准法盲、准疾病状态、准高速路、准公益性

准2:准新娘、准官儿、准爸爸、准公婆、准老人、准继承人、准高三、准大学生、准作家、准医生、准总统、准人民解放军、准状元、准客户、准员工、准贪官、准现房、准战略伙伴、准国际关系、准陷阱、准绿色食品、准城市、准自由港

通过义素分析可知,“准1”组的语义特点是:[+比照物][+相似性],“准2”组的语义特点是:[+比照物][+相似性][+发展中]。同时还可以看出,“准1”活跃于专业领域,通常是些语言学、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术语。“准2”更接近日常用语,并且大部分与“人”相关。根据语料来看,两种用法的能产性都很强,尤其是“准2”,并且这两种用法都呈现泛化趋势。

对语料进行整理后还发现,“准1”先于“准2”产生。五十年代以前,“准2”的用法并不多。我们认为,是表“等;同”义的“准”先演变成“准1”,然后由于词的分化使“准1”分化出“准2”,之后二者共同发展。表“等;同”义的“准”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词,这类词表示事件时,不是指事件的某一个单一的内容,而是一件事中几个相关的内容。[6]实词“准”包含了“甲客体”“乙客体”与“属性相似”这三部分内容,后来它演变成了类前缀“准1”,从谓语成分变成表示语法关系的功能性成分,这属于词的语法功能的转化。“准2”是在“准1”的基础上,词义发生分化。在静态关系“比照物、相似性”之外,“准2”新突出了词义的动态关系,有了“接近”的意思。

综上,类前缀“准”的词汇意义来源是表“等;同”义的实词“准”。在词义发展过程中,实词“准”先是词义发生虚化,演变为表“类似”义的“准1”,然后又分化出表“接近”义的“准2”。发生这种词义分化的原因正是由于语言精密化的需要。

三、类前缀“准”如何而来

在研究类前缀“准”的词汇意义时,我们去翻阅了各种辞书,发现只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将“准”看作前缀,其他涉及到相关释义的辞书都未作特别说明。从上文可以看出,“准将”“准平原”这类词前头的“准”字仍有较实在的词汇意义,它与只表示语法关系的前缀是不同的。但从“准”字今天的这种使用情况来看,算作词根也不太适合,因为它的意义已经抽象化。所以我们应该将其称为类前缀“准”,上文也已作过判定。那么“准”字的词义是如何从具体发展到抽象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是通过实词虚化和降级保存而来。

(一)实词“准”的词义抽象化

实词虚化与传统上的引申有所不同。它一方面受到本身词汇意义的影响,一方面由语法关系而造成词义变化。

首先从词汇意义上来看,类前缀“准”与表“等;同”义的实词“准”相比,意义更加抽象化,并且意义有所创新。比如:

(14)去古日远,遗法莫考,幸得汉铜尺与周尺相准。(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 草河录上)

(15)什么叫做准汉奸?笼统点说起来,在抗战期内,有钱的不肯出钱,有力不肯出力的都是准汉奸。(《新学识》1937年第2卷第3期第110页)

可以看出,例(14)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客体,即“汉铜尺”与“周尺”。“准”字表达了二者长度相同这一件事。例(15)中虽然出现了“准汉奸”这一个客体,但在人们的脑海里会自动出现另一个比照的客体即“汉奸”。“准汉奸”与“汉奸”都是危害国家的一类人。由此可知,类前缀“准”字词组其实也是包含了两个客体的,只不过拿来比照的另一个隐含在了这个直接表现在句法层面的客体之中,这是我们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的。所以,“准”的词汇意义从实词演变为类前缀是发生了抽象化。这里举的例子是“准1”组词,表“接近”义的“准2”一组词,则虚化得更加明显,如上文所述,它新突出了一种动态义。

然后从语法关系上来看,前面已经谈到过类前缀“准”通常黏附在名词性成分之前,位置固定,不能独立成词,它不是能与词根任意组合的实语素,这样的结构关系就迫使“准”字的词义变虚。

此外,心理因素应该也对“准”的虚化起到了一定作用。《语法的演化》中指出语法化最终的问题是一个共时的心理语言学问题。“准”由较具体的“等;同”义转移到较抽象的“准1”“准2”义,这与书中所提到的隐喻机制有着共同点。从词义上看,“准1”“准2”与表“等;同”义的“准”有相同的义素,这是隐喻机制得以产生的基础。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准”由谓语成分转换为兼顾表示语法关系的功能性成分是一种从行域到知域的投射。并且“准2”在“准1”的基础上附加了新的意义即[+发展中],这种意义逐渐成为该语素的规约化意义。从语料中可以看出,“准1”组通常是术语类词或物质概念,结合力有限。“准2”组才是再造新词的大军,其任意性比“准1”组强得多。该过程就是由隐含义的规约化所导致的演变。

以上是从词汇意义、语法关系和心理因素这三个方面所谈的实词虚化,但造成实词虚化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认为,社会影响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类前缀“准”出现的前夕,汉语中没有一个能表达“准1”“准2”含义的词,加上西方语言文化的引进,英语前缀可以说给了造词法新的启发。同时汉语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用最少量的语言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种种因素作用之下,类前缀“准”便应运而生。

(二)单音词“准”的语素化

汪维辉(2020)曾谈到:“词汇的演变中,旧词除了一小部分被淘汰之外,主要的去向是‘语素化’,同时还保存在固定组合(包括复合词)中,可以称之为‘内嵌化’。”[7]文中举出很多旧词被新词替换,变成构词语素的例子。比如“木”被“树”替换后,不再能单独使用,但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类前缀“准”的演变不是传统上新旧词替换的问题,我们认为此处应以“义位”这一概念来作进一步探讨。表“等;同”义的“准”是旧词,在现代汉语中被“相同”“相等”“相当”这类词所替代了,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旧词被新词所替换。而旧词“准”并没有被淘汰出词汇系统,而是通过语素化变成了类前缀“准”。

首先上文已经指出,表“等;同”义的“准”和类前缀“准”之间,它们的词汇意义关系密切,并且前者消失后,后者紧接着就出现了。旧词“准”是类前缀“准”的来源。但是如果旧词被新词替换之后没有了构词能力,是不能看作语素化了的。而通过前文的例子可以看出,类前缀“准”的构词能力很强,并且在现代汉语中还是一个比较活跃的构词语素。所以我们可以判定,表“等;同”义的“准”通过语素化变成了类前缀“准”。而从词变成黏着语素,这是一种降级保存。

汪先生的这篇文章里还提到了秋谷裕幸(2015)所说的“降级保存”,指的是被新词替换时,旧词所能承担的词义或者所能出现的结构都要“增加限制”,有的是词义发生窄化、贱化或创新,有的是词义没有变化,但只能出现在一些固定的搭配中,已失去了自由语素的身份。②类前缀“准”的发展其实更符合秋谷裕幸先生所说的“降级保存”。旧词表“等;同”义的“准”被新词“相同”“相等”取代之后,并没有消失,但它不再能单独使用,而是变成了复合词里的结合成分,也就是说所能出现的结构增加了限制。而且“准”字也不再表示“相同”“相等”之义,而是表示“相似、接近”之义,它的词义发生了创新。

单音词“准”从句法层面降级为词法层面的这种演变,其实不仅是通过语素化来对“准”的旧词义进行变相保存,这更是一种词汇系统中的生命延续现象。

我们对类前缀“准”的出现时间、产生来源以及演变途径试作以上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类词缀来源的研究很少,但对于丰富词汇系统来说,这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那些带有类词缀的复合词,它们的完整词义与类词缀本身的词汇意义关系紧密,如果我们能分析出它们的来源,那么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词义,这无疑对词典的编纂也是很有价值的。

注释:

①本文所用到的近代汉语语料来自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申报》电子数据库,古代汉语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类前缀“准”字词组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大辞海》在线辞典。

②此处的“降级保存”源自2015年秋谷裕幸教授在早稻田大学的演讲《汉语方言中旧词的受限保存》。在汪维辉先生的文章《词汇史札记:旧词去哪里了?》第20页脚注部分始见这一说法。

猜你喜欢

构词词缀实词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释西夏语词缀wji2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