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时代意义、建设原则及要求

2023-03-07王孝如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新疆育人

王孝如,马 丽

(伊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党的二十大将“人才”和教育、科技并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时代向高校予以的重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和国家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同时还指出,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成分多样,民族文化多元,构成了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但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加之新疆历史上长期遭受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影响,不利于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影响了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新疆高校是新疆社会人才资源重要输出地,担负着维护新疆稳定及社会发展双重任务。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加强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刻把握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时代意义,明确坚持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原则,以《指导纲要》为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课程为载体,结合新疆地方特色资源挖掘育人元素,不断丰富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为新疆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人才”。

一、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愈加强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的不懈追求。加强人才培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大有可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至关重要。课程思政内容是蕴含在课程中的育人元素,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多种教学要素呈现出来。内容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反映教师为新疆育人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也是新疆高校培养热爱新疆、建设新疆人才的集中反映,课程思政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动力源泉,决定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一)提升教师为新疆育人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支配其课程思政行为,课程思政行为反映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新疆高校作为培养“了解新疆、热爱新疆、守护新疆、建设新疆”人才的重要基地,所开设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专业化的知识通过课程思政内容的升华,让知识服务新疆社会发展的价值充分彰显。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是提升新疆高校教师立足为新疆育人、为新疆稳才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抓手。《指导纲要》指出,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要全面提升。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直接体现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课程思政内容都蕴含在课程里,蕴含在教师的教育理念里。教师是否将课程作为育人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渠道,是否具有课程思政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如何提炼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体现着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课程思政是解决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养人方面彼此脱钩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概念提出后,一时间出现了两种极端,一是有些课程教师有课程思政意识但缺乏课程思政能力,即以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单独开辟一个模块来讲授一些思政教育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思政能力,但认为在专业课上进行思政育人影响了专业性,不愿意在专业知识传递过程中承担育人责任,即缺少课程思政意识,在他们看来把专业知识讲深讲透即可。实际上这些都是对课程思政的误解。一段时期内存在的育人理念窄化,使得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偏重知识传授,忽略了价值观引领,认为价值观教育、思想引领、意识形态教育都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属任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承担专业课程教师的主责主业是将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全面掌握即可。这种现象存在,违背了三全育人理念,不利于“了解新疆、热爱新疆、守护新疆、建设新疆”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在每门课程中都要挖掘思政元素,找寻思政育人融合点,提高教师为新疆育人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当然,这有待于新疆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与督查,比如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大纲评比活动,对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与内容融合点进行评比,一则烘托出课程思政育人的氛围,让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氛围中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意识;二则在评比中通过思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制定,教师课程育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培养新疆高校大学生增强思想免疫力的现实之需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应具备鲜明的政治性,以政治性引领专业性并融汇于专业教育中。”[1]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变局”历史交汇期,两大变局同步交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叠加,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大国博弈、全球治理等均面临严峻挑战,个别西方大国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呈现的蓬勃发展势头进行无理打压,对香港、新疆、西藏等中国内政问题强行干涉,通过编造虚假谎言对我国进行的政治抹黑层出不穷。网络信息化使得本就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更加增添了一层面纱。

新疆高校是多民族成分大学生聚集的地方,不同民族之间因正常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或行为习惯区别,容易被境内外反华势力和其他势力故意歪曲,进而进行民族情感离间和意识形态渗透,加之青年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富有正义感,但阅历不足、价值观尚未塑造成型,心理尚未成熟稳定,对问题与现象缺乏认知深度。随着新兴媒体以及自媒体的发展,人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多元性,使得正在探索世界、努力连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容易受不同媒介塑造的环境影响,可能出现思想认识模糊不清,价值判断扭曲、思想认知混乱等现象。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塑造成型关键时期,复杂多变的外部现象冲击其三观塑造。传统的思政课程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已难以满足当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稳定和行为规范是重大支持,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新疆发展战略,热爱新疆,高校课程的教育引导是关键。《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加快课程思政建设,加大课程思政内容研究,为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服务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提高大学生价值判断和思想免疫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为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注入青春能量。

(三)保证新疆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环节

人才成长需要后天教育影响,难以自发成长。新疆高校是新疆人才培养的主要场域,是先进知识青年成长发展的阵地。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储备人才,是党和国家对新疆高校的殷切希望,是新时代对新疆高校的责任托付,更是新疆高校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新疆高校为新疆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知识性、技能型专业人才,新疆高校毕业生成为新疆人才资源的主体。新疆高校课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承担着培养青年大学生热爱新疆、宣传新疆、扎根新疆、服务新疆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便成为重要途径。

高校课程思政是否取得实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的思政内容是重点,巧妙运用思政内容是关键。课程思政内容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规定性,课程中有哪些育人元素,哪些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能够发挥育人作用,起到隐性育人效果,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内容起关键作用。“思政内容供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凸显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逻辑起点,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3]课程当中提炼出的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与融合度是否恰到好处,影响着课程育人实效。与课程知识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滋润心灵,启迪智慧,使课程思政真正起到启智润心的作用。与课程知识牵强附会的课程思政内容,会挫败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徒增反感,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适得其反。新疆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加大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研究,科学合理使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紧密结合新疆社会发展需求,“为新疆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人才”。

二、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原则

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和建设原则。培养学生“热爱新疆、宣传新疆、建设新疆”的责任感,必须坚持服务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特色文化育人原则。

(一)坚持服务于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原则

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中,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发挥着巨大的战略作用。国家的统一,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国家领土主权安全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与新疆的发展稳定息息相关。扎实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高校的重要使命。青年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力量。“青年群体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他们对自身的处境极为敏感,这种敏感不仅表现在具体感知这一层面,还体现在善于利用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介,如互联网,放大这种感知,形成各种‘社会舆论’效应方面。”[4]新疆由于地理方位及复杂的历史变迁,长期受着内外部多种破坏势力影响,不利于新疆稳定,进而影响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内外部势力企图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甚至出于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企图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混乱人们的思想,削弱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五个认同”。大学生中也存在个别学生因思想认识上模糊不清,而容易被误导、被裹挟的现象。

新疆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任,承担着反分裂、反渗透的重大任务。新疆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既是新疆建设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主体。新疆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要坚持服务于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原则,增强新疆大学生的“五个认同”,能够使他们远离各种破坏势力,自觉抵御渗透,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心和坚毅品质,为维护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充分利用高校课程载体,优化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美丽新疆的情感。

(二)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则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新疆是祖国长治久安的桥头堡,在新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5]各个民族因不同的特点与风俗,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宽大与包容的民族特质。中华民族因各个民族而彰显出活力与多彩,各个民族团结起来才有了磅礴的中国力量。每一个民族相互嵌入,融进了彼此的基因里。“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6]新疆各民族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懂得这个国家,进而认同并热爱这个国家。

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练就本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的主要阵地,要把牢正确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穿梭在课堂教学中,让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扎根于思想深处。仅靠思政理论课堂和思政理论课教师已不能完成这样的时代要求和历史重任,急切需要课程思政的协同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意义旨归和价值遵循。“五个认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在新疆高校的行动指南,理应成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着力点。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则,让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服务于“区域发展需要”。

(三)坚持地方特色文化育人原则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凝结着人类的情感和智慧,具有无形的力量。新疆因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民族特色,经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色文化,拥有新疆高校育人的丰厚资源。文化以其特有的底蕴和柔美最能唤起各民族大学生共同的情感记忆和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也是最深沉、最持久的认同,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团结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就应以文化人、以文润人,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人一定是要有社会温度、有文化涵养、有人格品位的人。

新疆各族群众通过勤劳与汗水创造的多元丰富的文化财富,成为各族群众滋身养性的精神食粮。“课程思政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提取要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根据高校所在地区,挖掘具有区域的传统文化内容。”[7]区域性的文化内容和民族性的地方特色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激起新疆高校师生的情感共鸣。新疆作为祖国的边塞,大多都是自然风光特色突出,物产资源种类众多,人文交流特色鲜明,民族文化多元丰富,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充分利用新疆特色资源,探寻其中育人元素,与课程相关知识深度融合,培养新疆青年大学生做了解新疆、热爱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稳定新疆的先锋。

三、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要求

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实现育人实效的核心关键。“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关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8]科学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保证,课程思政内容以《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为遵循,利用好课程载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挖掘地方思政育人资源,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发展,维护新疆各民族大团结。

(一)以《指导纲要》为纲,保证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科学准确

课程思政内容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课程思政内容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这就要求课程思政内容遵循《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铸魂育人,培养造就时代需要之新人。《指导纲要》的出台,让学界及高校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更加透彻,尤其是《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重点内容的明确,让教师对课程思政到底开展什么,怎么开展有了明晰的认知,纠正了《指导纲要》出台前期的自我摸索和理解窄化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学生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是《指导纲要》的核心。《指导纲要》针对不同课程知识要反映什么育人效果都有了明确指导,如果脱离《指导纲要》的指导,会出现一些不良效果:课程思政内容过多、过杂,碎片化,不够系统完整。

《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指导纲要》全面推荐、分类指导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各门课程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在以《指导纲要》为纲的基础上,要结合新疆区域发展需求,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以凝聚人心、汇聚人力,以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新疆社会发展凝聚共识,为各族人民群众团结进步激发共鸣,必须建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要与文化润疆紧密联系,既服务于文化润疆方略,又要从文化润疆工程中挖掘素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学生的中国心,培养学生的中国情,让学生生命中散发着中国味。法治社会建设需要法治思维治理,培养立志于党的长远事业的人才就要加强法治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培养新疆高校学生法治思维是依法治理新疆的现实之需,法治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同样是新疆高校课程思想内容建设的关注点。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判断力,主动弥合因各种破坏势力的破坏行径而出现的民族隔阂,新疆高校要为加强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起到引领作用。把“四个坚持”①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指南,进一步明确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不同课程教学,提炼出与课程有机融合的相关元素和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新疆高校教师要有服务大局的意识和主动作为的自觉,推动各族师生交往交流、融洽感情、携手进步,引领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是各民族成员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历史情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用共同的历史记忆、历史情怀来激发,进而实现铸牢的结果。在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四史”教育和新疆本土历史教育。通过挖掘历史中的育人元素,让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团结奋斗、改变民族命运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历史,才能使学生深刻领会“我们从哪里来,走向哪里去,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意蕴和价值取向。追寻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共鸣,才能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②的共同体理念,教师要不断找寻蕴含在历史中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共鸣,巧妙地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让新疆高校学生在共同记忆与情感共鸣中强化民族团结一家亲,增进各民族情感,强化各民族团结。

(三)以课程为载体,讲好新时代新疆发展特色典型故事

课程是学生储备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得生存技能和发展潜能的基础。《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通过课程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成才教育,使爱国、励志、求实、努力成为学生的思想追求,立志报国、立志成才、立志事业,爱学习、会学习、博学广进,学知识、求学问、练本领,努力为将来积蓄力量,为迎接挑战做好充分准备,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积蓄力量。“课程思政的重点应在‘课程’,是以思政元素促课程建设。”[9]美国教育家博伊曾指出,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专业化的知识,对于整个丰富的人生来说就显得过于狭窄,只注重专业化技术化的知识传授,就很难培养学生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课程思政的开展,有助于课程及其教学发挥培养人、塑造人作用,让课程的育人功能得以彰显。“强调课程思政并不是否定或削弱课程和专业教育的价值,而是更加重视专业教学,更加要求把课程教好。”[10]课程育人作用发挥得益于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也就是课程中所潜隐的思政内容得以充分挖掘。

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中心地位和人民情怀,“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的故事是最精彩、最有温度、最有吸引力的故事。”[11]多元的文化碰撞交流、相融相织,造就了独特富有魅力的新疆。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草原生态良好,矿产地产能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多民族地区文化绚丽多彩,文物古迹雄奇,人文气息浓郁,民风淳朴敦厚,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新疆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绘就了新疆的美丽画卷。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都有丰富的育人元素值得挖掘,用以培养一代代热爱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奉献新疆的青年人才。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多个发达省份和地区向新疆提供多方面援助,援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多方携手努力,新疆社会大局稳定,各族干部群众一家亲,新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成为今天讲好新疆故事的最大资本和最强底气。

讲好新疆故事就是要“讲好党中央亲切关怀新疆各族人民的故事,讲好新疆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故事,讲好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故事,讲好各族干部群众互助互爱、携手奋进的故事。”[12]新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要充分挖掘新疆本土特色典型教育资源,讲好新疆发展故事,讲好新疆的大好河山故事,更要讲好新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发挥的重大战略作用故事。在新疆各族儿女团结奋进共创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有太多感人事迹、励志故事、英雄人物值得挖掘,理应成为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特色典型,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讲好新疆故事不仅是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需要,还是向世界展示新疆建设的新成就、新形象、新风采,更好地与世界交流沟通的需要。”[13]新疆高校通过众多课程以不同专业、不同视角、不同方法挖掘新疆特色典型故事,构建课程思政内容的丰富体系,让新疆的重要形象在高校大学生心中傲然挺立。

注 释: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中华文化视野,坚持中国化方向。

②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新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疆多怪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