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驱动下影视传媒专业育人机制的转型与创新

2023-03-05黄帆梁颐陈凌云

河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影视人工智能

黄帆 梁颐 陈凌云

(河北大学 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一、媒介融合赋予影视传媒行业的时代属性

纵观当今的中国大众文化产业,影视传媒行业以其强大的媒介属性,成为我国文化生产与输出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它也正面临着来自新型技术与网络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中国影视传媒产业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发展变迁,亟待重新寻找更具时代特征的发展定位。伴随着“媒介融合”概念与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强势交互,也重新定义了影视产业的发展坐标——艺术、人文与技术。

高校影视传媒专业育人机制与产业发展走势,素来具有承上启下的逻辑关系。艺术、人文与技术将成为当代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创新的三维坐标,在不同阶段均具有重要作用。艺术、人文与技术促成了我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改革的三维模型,三者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互为土壤。“艺术特质”向来是影视传媒教育的根基,其强调影像作品的视觉韵律和美学特征,是影视传媒人才养成的第一道关卡。“人文养成”是行业发展对影视传媒学科育人模式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卓越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技术融合”是影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拐点,它引导影视传媒课堂建构与新型科技相融合,是当今影视传媒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1]。

2021年11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2],提出加快电影科技创新,依托国家级电影科研力量组建国家电影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重点研究5G移动智联网、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这体现了国家对影视行业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高校积极开展影视学科智能化、技术化建设制定了目标。

媒介融合的语境之下,影视传媒产业对人才的诉求趋于复合型、应用型、交互型。因此,将新型技术与高校影视传媒学科育人模式互融互促,更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为提升校企人才输送提质增效。

在此前提下,如何对影视传媒教育的既有规律进行总结,如何寻求影视教育与新型技术相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方式,如何在新型技术驱动引领语境下,探索课程体系产学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成为当下影视传媒专业亟待厘清的重要问题。

二、破局:教学体系与新型技术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影视传媒专业教学模式中,面临着课程体系分散、授课模式单一、实习实践环节与时代发展脱节三大普遍困局。课程体系离散是指教学大纲无法与行业生产模式相结合,课程间的关联性较弱。授课模式单一主要表现为教学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设计缺乏多样性。实习实践与时代脱节是指课程评价体系相对固定,没有充分实现行业发展属性与新型技术应用的内嵌,内容欠缺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课程体系规划与布局的时代属性缺失,表现为依赖理论知识的输入式讲授,忽视同行业契合的输出式实践,致使课程大纲与人才培养目标背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新型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受阻。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缺乏与人才培养目标间的兼容并蓄、专业和行业间的交叉融合,会阻碍学生在课堂中获取行业经验[3]。这均违背了媒介融合视角下,影视传媒专业的发展理念,弱化了传媒教育的实际收效,是当前亟待强化的环节。

相对传统的课堂模式与实习、实践环节设计,讲授式的理论输入型教学的比重较大,实践类的技能输出型环节相对欠缺,导致知识育人与技能培养两张皮。虽然一些院校与专业设置了实践内容,但只是作为专业理论知识的验证,缺乏与产业发展及新型技术应用的相结合。比如一些影视评论课程中,教师过于注重视听理论和制作技巧的传授,缺乏引导学生基于真实场景的实践,及运用新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亦或实践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局限。

在教学创新中积极结合新型技术,洞察业界发展走势,确保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促进育人机制的更新换代,是当下影视传媒产业对高校的普遍要求。高校在教学中加强与新型技术相结合,积极投入优势资源,深化产学研融合的育人机制,是媒介融合驱动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通过学界、业界及多元媒介信息技术、理念的深度优化融合,有助于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改革的要义,在于育人机制与新型技术的深度交互。一方面,可以通过5g移动智联网完善育人机制的建设,一体化、系统化相对离散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及时把握业界的新形势、新动态。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授课平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行业难题的能力,构建影视媒体行业发展趋势认知,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应力。此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时优化授课内容和教学场景,促进授课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界与行业的紧密交流。因此,借助新型技术推进影视传媒专业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必然性,符合时代对于高校的育人要求,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卓越影视传媒人才。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视阈下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发展与革新,亟需向优质新型技术借力,实现课程模式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升级,推动育人机制与新型技术的互融互促。通过搭建与5g移动智联网、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地推进影视传媒专业育人体系转型。

三、媒介融合驱动下,影视传媒专业的育人机制创新

媒介融合驱动下的影视行业发展不断促使产业属性趋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媒体化。5g移动互联概念、VR/AR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已经在业内诸多领域改变着从业者的生产模式,催生出更多元融合的创作思维。此种艺术与技术深度协同的发展态势,不断促使高校育人机制改革创新。对课程设计者而言,与技术互融互促的影视传媒专业教学模式革新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层内容:第一,教学模式系统化;第二,课堂设计多元化;第三,实践环节创新化。

(一)“5g+”技术基于内容生产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建设

科技的革新注定颠覆影视传媒行业的生态结构及生产逻辑。新型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产业生产从内容到机制的升级。影视传媒专业教学改革需将业界生产逻辑,与新型技术相结合,有效地植入于育人体系中。在授课环节中,可借助5g技术强大的数据传输、运算及存储带宽,将授课场景与行业内容生产逻辑相结合,为学生搭建具备创新性与自主性的教学环节。借此才能有效地将业界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解决课程群相对离散,缺乏系统性,授课模式单一的现状。

构建以5g技术为依托,搭建与网络、行业优质资源相协同的“融通式”课程群,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通影视传媒业界与学界间的屏障。比如,可以搭建“5g+”视角下的BOPPPS教学模块,即利用网络MOOC、微课、雨课堂、产业真实案例、行业大咖等优质元素,与专业知识点有机结合,搭建由课程导入、目标引领、知识前测、课程实践、教学后侧到知识总结组成的多元授课形式,实现以新型技术为依托的教学模块重组。通过5g移动互联技术,教师可以轻松将线上的优质资源引入到线下教学实景中,利用业界实际案例、难题为作业素材,拓展教学内容。同时,借助5g技术学生可将MOOC、微课等资源优质,纳入预习、复习、实践与科研当中,丰富学生第二课程学习渠道,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助力高校提升教学内容的厚度与广度,促进教学模式系统化升级。

(二)虚拟现实技术赋能课堂内容多元化升级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4],提出电影科技创新的提质增效,重点涉及基于VR/AR虚拟仿真技术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研究。该议题为实施高校影视课堂建设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协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与路径。

现阶段影像视觉艺术的发展属性集中表现为智能光学置景、CG特效创意、超高清摄影机拍摄等技术的操作应用。将具备还原上述真实场景的VR/AR虚拟现实软件作为教学模块嵌入教学环节,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行业真实场景的课堂还原,从而增强学生借助虚拟现实平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达成在专业课堂相对有限的授课时间与空间中,促进学生复合型应用技能培养的育人目标。

利用类型多样的虚拟现实软件在教学场景中的内嵌,让学生可以借助智慧教室、智媒体设备等,模拟参与影视短片、电视栏目等传媒项目的筹划及制作。例如,教师在讲授影视场景布光这一特定内容时,为直观展现影视布光逻辑,及多种光源作用下的影像视觉风格差异,可利用虚拟现实软件Set A 3D Light(如图1)。学生可以凭借该软件高自由度的操作属性,在课上、课下以软件实操的方式,还原特定影视场景的布光方案。此方式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有助于深化知识理解。通过构建这种融通式的授课模式,可以丰富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份额和形式,极大地优化学生的实习实践内容。

图1 虚拟现实软件set a 3d light内容展示

(三)人工智能技术基于信息科技素养培育的教学体系优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传媒专业教学体系的内嵌,表现为通过教学评估环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表现为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教学评估、实习实践的辅助手段。例如,基于影视行业发展规律应运而生的复杂、庞大、动态的各项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运算与整合能力,完成对电影剪辑逻辑、影视创作趋势、市场观影喜好等诸多因素的数据分析。将具有上述算法的相关软件纳入教学体系,有助于教师根据行业发展动向,适时优化教学体系,保障育人机制的与时俱进。

基于影视创作思维而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软件与模块,在如今的高校教学场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学生可使用人工智能实现影视剧本的原始思维开发,通过在系统中录入相应的主题、关键词、创作时长等数据,在大数据背书的算法干预下,生成多样的、可供参考的程式化创作模板。此类具备人工智能属性的应用可以在影视创作实践初期,帮助学生有效筛选拍摄思路、凝练创作主题。

此外,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辅助数据分析能力,已在西方学界中成为计量电影学研究的热门实践路径之一[5]。在专业教学中,师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指定影像作品的拉片报告,统计镜头数量、时长、剪辑节奏、光源曲线等数据。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电影叙事模式与建构理论,通过数据、图表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可视化展示。为专业授课提质增效的同时,建构学生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思维素养。虽然目前此类人工智能模块处于研发初期,依然存在大量弊端与缺陷,但此思路在教学语境中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已经成为专家学者探索影视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6]。

四、结语

当今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业变革与深化发展,更多表现为创新型人才与高阶型技术的竞争。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将面临重要战略机遇,进入高质高效发展阶段。作为产业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关键环节,高校应着力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探索以媒介融合为依托、以新型技术为抓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而实现教育生态与新型技术从“相加”到“相融”的深度融合,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与创新性思维培养。通过不断打破学界与业界信息屏障的方式,实现高校与行业的优质资源共享及深度互融互促。不断推动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生态,于媒介融合驱动之下,达成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课堂与数据库等维度的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影视人工智能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影视风起
数读人工智能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