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唱在高校文艺活动中的实践及设想

2023-03-05陈思

河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排练演唱者黄河

陈思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合唱艺术发展概述

中国合唱艺术起源于十九世纪末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办的新式学校,其作为一种音乐教学手段在中国萌芽。合唱艺术在中国有两个大发展时期,一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城乡群众歌咏活动的日趋活跃,这一阶段,社会激烈变革,各种运动风起云涌,一方面这些变化为中国合唱注入了新题材、新内容,另一方面合唱艺术的发展也加速了社会变革;二是1949年后中国合唱艺术逐渐发展成熟,这一时期国内战火渐熄,国家逐渐步入正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为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物质条件、创作源泉,表现为大量专业演唱人才、创作人才、指挥人才的涌现,肩负政治和文化任务的专业合唱团体的建立,优秀合唱作品的创作。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合唱艺术在中国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乐理体系、创作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和演出形式,在世界合唱艺术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合唱艺术在高校有了一些新变化,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二、《保卫黄河》案例分析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8年秋季学期某高职院校工会与团委计划共同举办“辉煌四十年经典传承,唱响新时代风华正茂”师生歌咏比赛。笔者在接到参赛通知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排练《黄河大合-保卫黄河》(以下简称《保卫黄河》),在近两个月的准备和排练中,笔者深切体会到优秀的合唱节目对演唱者、策划人、观众的巨大影响。笔者试以此次排练和演出 《保卫黄河》为例,探讨合唱在高校文艺活动中的实践及经验。

(一)选曲背景

非艺术类高校重新创作一首合唱作品的可行性并不高,因此,从已有的经典曲目中选取合适的作品作为此次演出的合唱节目,是一种既能保证演出效果,又能降低排练难度的成熟可行的方法。

选取《保卫黄河》作为此次合唱的曲目,主要基于以下点:一是就其政治性而言,《保卫黄河》是由中国共产党党员独立作词作曲,从革命圣地延安逐渐流传至全国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其创作、流传、演出,都被烙上了深深的红色印记;二是就其历史性而言,《保卫黄河》所反映的是1940年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行山区敌后抗战武装斗争的历史,这段历史对当今年轻学生来说过于遥远,仅仅从书本、影视上了解这段历史过于抽象。因此,选择《保卫黄河》对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历史的了解大有裨益。三是就其艺术性而言,合唱作品的曲风很多,有的哀婉绵长,有的欢快活泼,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悲壮雄伟等,考虑到合唱演员的年龄、声乐基础等因素,《保卫黄河》曲风慷慨悲壮,歌词简洁有力,重要的是早就脍炙人口,传唱甚广,对演唱技巧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经过正确的指导,合理的训练,可以达到不错的演出效果。

(二)准备工作

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开始排练,而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近代史专家,对《保卫黄河》黄河的创作背景及歌词所涉及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了解并讲述给每一位学生,主要有两个 目的:

一是寓情于人,以人衬情,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实现良好的演出效果。文艺作品是创作者艺术才能和情感的结合,其中艺术才能是基础,情感是升华,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但与绘画、雕塑、文学、电影等文艺作品不同,合唱作品的创作者与其专业才能和情感的表达者即演唱者往往不是同一人,这就对演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在演唱技术上要能够驾驭作品,而且还要能够与创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情感上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完美的演出效果。《保卫黄河》是在抗日战争前途未卜,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的复杂背景下诞生的,这奠定了《保卫黄河》的情感主基调,此时的《保卫黄河》既不同于创作于1935年的《松花江上》的悲凉凄惨,也不同于创作于1937年的《大刀进行曲》的雄壮豪迈,更不同于创作于1943年的《解放区的天》的欢快明朗,胜利指日可待。它的情感一是悲壮,二是必胜。如歌词: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

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

充满了悲壮的气氛。悲壮情感是源于抗战以来军民对敌作战的艰辛及牺牲的巨大,必胜情感则是源于对作为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才能体会当时作者的创作情感,只有把自己置身于当年的大格局之下,才能更好地演出这部作品。

二是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知识。《保卫黄河》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短短几句歌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以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高粱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为例,不到五十字,就重现了当时的战争面貌,歌词中的“河”即是黄河,河西、河东、河北对应陕西、陕西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分布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抗战根据地,“万山丛中”“轻纱帐里”描述了当时的武装抗日是以游击战为主的人民战争,“土枪洋枪”“大刀长矛”则体现当时抗战军民的武器落后。这几句歌词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晋陕军民在武器落后的情况下,通过游击战的形式,坚持与敌人进行战斗的情景。演唱者对歌词不仅要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对其所描绘的历史景象也要掌握。对于观众来说,在观演后,会对歌词描绘的历史景象牢记于心,甚至会查阅相关历史材料,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三)排练过程

《保卫黄河》作为经典曲目,基本上人人会唱,但还远远达不到文艺演出的要求。因此,合理的训练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笔者的排练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排练前的背景知识准备。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作品的熟悉。全曲共分为八个乐章,其中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全曲的高潮也是最广为传唱的部分,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每次演出都使听众仿佛回到当年那个危机四伏、同仇敌忾的年代。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对产生演唱者与词曲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必不可少。

第二部分即是正式的排练。此次参加合唱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经过声乐训练,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特别是需要指导其摒弃流行歌曲和独唱中的不适合合唱的歌唱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对合唱概念的理解,合唱不是“高声齐唱”,更不是“各唱各曲”。首先,合唱对气息的要求很重要,气息决定了合唱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以《保卫黄河》60-70小节为例(图一),如果没有经过气息的训练,很容易产生有断断续续的嘈杂之感。每个声部只有做到同时吸气和同时呼气,才能形成良好的一致性。但非专业学生由于对乐理知识的匮乏,往往会对各个声部的配合比较困难,这方面的默契需要着重练习,促进各个声部的磨合。在单个字词发音的有声练习中,要重点训练连、长等技巧,使演唱者有更好的演唱气息。其次,才是对演唱者旋律、节奏、咬字的训练,因为《保卫黄河》作品本身的特点,即旋律朗朗上口,歌词简单有力,这方面只需重点点拨,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合唱是一门集体艺术,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对各演唱者之间的磨合与默契,因此,大量的实景带妆排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图一 《保卫黄河》合唱谱(节选)

三、问题及设想

现在越来越多的师生积极地投入到合唱的学习、排练、演出中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合唱凭借其通俗易懂、感染力强、传播性强等特点,在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保卫黄河》的准备、排练、演出的过程中,也暴露出高校合唱艺术遇到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合唱虽然不像独唱、管弦乐器、键盘乐器对表演者的专业水平要求高,需要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但作为技法与情感的浓缩,合唱依然是一种抽象艺术,而不是简单的“齐声高歌”。歌词和旋律传递情感,其中的过程需要演唱者作为中介。此次合唱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在演出中特别是对作品的音乐技法的理解与使用上,各个演唱者并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有的过于在意技法,忽视了情感的抒发,有的则轻视技法,自由发挥较多,二者都达不到很理想的演出效果,不同音乐基础的学生,对技法的掌握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技法与情感的平衡点也不相同,这就对指导老师提出了很高要求,不能一味地向所有演员灌输合唱技法,忽视个别的差异,也不能完全忽视技法,认为可以单凭充沛的情感就可以演出成功。在合唱的排练中,指导老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协调统一好不同音乐基础的演唱者对作品艺术和情感的把握,以求达到大多数演员对音乐技法的使用是在同一水平上,情感的抒发在同一强度上。指导老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力求整体性和协调性的统一,在情感上和技法上追求一个多数演唱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合理水平,既不能盲目不切实际地拔高整体水准,也不应一味迁就达不到整体水平者。

高校的合唱演出往往时间紧、经费少,如何在艺术性与实践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对指导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合理的训练计划及进度掌控必不可少。在制定计划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人员、经费、时间等因素,确保演出能顺利进行是基本保证,在此之上再去追求艺术性与演出效果,则是较为稳妥与负责的方法。在此期间,指导老师往往需要统筹本职工作与合唱工作、学生课业与训练时间、演出效果与训练进度等多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充沛的精力、丰富的经验、出众的能力。

(二)合唱缺少多元合作

一般来说,普通高校合唱节目排练的核心是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多由本校具有音乐专业背景的教职工担任,起到指挥协调,统筹全局的作用。合唱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声乐表演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但其他的专业力量也不容忽视。

在此次《保卫黄河》的排练中,对合唱作品本身专业性之外的要求也很多,如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的分析,需要历史专业力量的深度参与,作为非历史专业的指导老师可能并不能很准确地使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造成对作品背景解读的稍许偏颇,或许这对普通高校的合唱演出要求过高,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吸收历史专业人员参与,可能有助于演员更准确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更好地服务于演出;合唱需要专业的灯光舞美音响人员,虽然合唱并不是以表演为主,但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完美的演出效果离不开优秀的舞台设计,舞台设计作为一门专门艺术需要专业人员,但限于预算和时间,多数灯光舞美音响工作由指导老师一肩挑,一方面指导老师的专业性欠缺,往往是仅凭经验布置安排;另一方面,灯光舞美音响需要和演员、场地进行不断的调整磨合,会占用指导老师大量的精力。因此,如果有专业的灯光舞美人员深度参与,演出效果将会更好。灯光舞美则需要学校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这就需要合唱节目达到更高的水准,赢得学生和校方的认可。

(三)合唱活动“晚会热”“社团冷”

合唱活动在高校的文艺活动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晚会、庆典一类的活动中比较热,但在学生日常参与度最高的兴趣社团中却比较冷淡。这种情况造成了每一次为了文艺合唱节目培养的学生,在此之外无用武之地。由于庆典晚会每年举行的次数有限,导致了这些学生的合唱能力长时间荒废,再遇到文艺节目需要排练合唱节目时又要重新从头学起,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如何推动合唱真正地在高校普及,笔者认为应坚持合唱艺术推广的长期性和制度性,为合唱社团提供能物质、师资上的便利;因势利导,定期举办合唱比赛,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开设合唱选修课,为热爱合唱的学生提供条件,为具备合唱能力的学生提供舞台,使合唱培训和合唱演出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合唱培训为合唱演出储备人才,合唱演出为合唱培训提供物质支持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合唱是一种多人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形式,就组织形式上而言,具有普及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就艺术特点而言,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感染力强等特点。此次《保卫黄河》的排练和演出是大多数高校合唱节目的一个缩影,此案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既反映了当今高校合唱活动的一些有益经验,也反映了合唱在高校文艺活动中遇到的困境,笔者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了一些设想,希望合唱在高校经久不衰,蓬勃发展,这门古老的声乐艺术的魅力不减。

猜你喜欢

排练演唱者黄河
舞动未来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两个大忙人
『黄河』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