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部委2023 泰达汽车论坛发声: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2023-03-02卓雅

商用汽车 2023年5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新能源高质量

卓雅

2023 年9 月1-3 日,以“高质量·新未来”为主题的第19 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泰达) 国际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和商务部的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释放了大量和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重要政策信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卢卫生:加强技术创新,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汽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是转型的方向。汽车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具体体现在:一是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将持续释放;二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持续增强;三是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将持续深化。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全球化受到挑战,全球汽车市场规模受到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风险。新能源汽车盲目发展、盲目投资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汽车产业转型过程当中,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隐现,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汽车产业界一道,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一是多措并举支持汽车消费;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全产业链发展优势;三是强化统筹谋划,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希望全行业共同维护产业发展良好局面,携手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辛国斌:坚定全球化发展方向、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全球化产业。回顾过去,开放合作是增强产业发展活力的强大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向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汽车技术跃升、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时代要求。

提出3 点倡议:一是坚定全球化发展方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强政策协调和标准互通,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同破解发展难题,共享创新成果。合力打造汽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三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统筹安全与效率,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促进资源要素畅通流动,构建有机协同、稳定高效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近年来,中国政府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大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汽车产销量稳定增长;二是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发展;三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势头良好。

随着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技术变革加速演进,中国汽车产业也存在传统骨干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滞后、部分关键技术尚需突破、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等问题。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底层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支持技术创新突破;二是提升绿色低碳水平;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强化标准法规协同。

财政部贾荣鄂:持续优化减免税政策的技术标准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是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领域。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仅免征车辆购置税一项政策,截至2022 年底,累计免税规模已超过 2 000亿元,预计 2023 年免税额将超过 1 150亿元,充分体现出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决心。

除稅收支持政策外,财政部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其他有关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鼓励地方建立与服务质量挂钩的运营补贴标准,加大对大功率充电、车网互动等示范类项目的补贴力度,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符合条件的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处在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轨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还存在短板弱项,产业发展面临竞争环境压力大,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税收政策导向不仅要注重“量”的扩张,也要注重“质”的提升,提高税收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下一步,财政部将与工信部等部门密切配合,持续优化减免税政策的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升级,形成政策合力,促进汽车产业链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部李培:将减污降碳做好做优,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已逐步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之一。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60% 和23%。生态环境部采取了深入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等一系列措施,统筹“车、油、路、企”治理,10 年间在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近1.5 倍的同时,机动车NOx下降10% 左右,挥发性有机物下降了近10 倍,实现了环境质量改善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双赢。

生态环境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措施,推动交通领域的高速发展。与汽车方面相关的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推动交通结构的调整,实现车辆结构清洁化的发展;二是借力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新能源重卡应用场景;三是制定引领行业发展,满足环境需要,切实可行的标准,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四是严格执行标准,把控机动车排放源头的管理;五是加强空调制冷技术研发,促进实现国际公约履约目标。

严格执行标准是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的法律职责。当前,我国汽车国Ⅵ b 排放标准已经全面实施,标准的生命力就在于严格的执行,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不折不扣做到要求,不但能够满足标准的要求,实际行驶过程中也要确保标准化,希望企业能够自律,严格把控质量,营造公平竞争有效的发展。

交通运输部高博:呼吁推进动力电池的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通过示范创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指导各地在运输服务领域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截至2022 年底,全国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54.26 万辆,占比达到了77.2%。新能源巡游出租车总量将近30万辆,占比已经达到了22%。创建城市绿色配送的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保有量目前已经超过了41 万辆。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依托国家公交都市、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等示范工程,促进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配送车辆推广应用。会同相关部门优化新能源配送车辆的通行环境,确保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新增或者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车辆的比例不低于80%。

此外,针对当前大量新能源公交车动力电池集中濒临退役的突出问题,高博呼吁:尽快建立健全完善动力电池的性能检测、换装电池安全性检测评估和技术服务体系,尽可能地为运输企业提供上门服务,避免车辆长途返厂检测,降低检测成本。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新能源车辆的技术创新力度,持续提高新能源车辆的续航里程,推进动力电池的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丰富小型化新能源公交车的产品,降低车辆购置和换电的成本,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和吸引力。推动营运车辆生产使用、供需两端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商务部刘晓光:从4 个方面发力,推动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

“要把握当前汽车出口重要机遇期”。他认为,在经济稳定发展、政策大力支持、产业竞争力提升、供应链体系完善等因素的驱动下,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窗口期。具体表現在:一是从市场需求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二是从产业基础来看,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为大规模出口提供强有力支撑;三是从企业自身发展看,骨干车企更加重视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加快品牌培育和产品升级,增强自身竞争力;四是从政策环境来看,中国正在进一步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RCEP 等自贸区加快建设和实施,将为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当前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企业出口及海外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刘晓光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落实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积极推动以市场化改革和运用经济手段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为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营造更好的环境。下一步将从4 个方面发力,推动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推动贸易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我国汽车制造、技术和产业配套优势,加快汽车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和贸易要素聚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二是加大对汽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支持力度。支持汽车企业以合作、自建等方式在重点市场建立完善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推动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汽车境外销售提供配套融资和消费信贷服务。

三是推动构建公平、稳定、包容、便利的汽车贸易环境。通过技术标准交流、对接、互认、开展培训等方式,加强汽车贸易交流合作,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对不公平贸易的做法,加大交涉力度,维护企业利益。

四是完善汽车产业“走出去”的服务支撑体系。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国别指南,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指引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投资合作工作组机制,指导企业合规经营,稳妥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

(责任编辑:王作函)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新能源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