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助力维度与实践路径

2023-03-02张满东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共同富裕

[摘要]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的社会价值、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的教育价值、充实精神富裕的精神价值。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应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技能社会、教育均等等维度助力共同富裕伟大实践,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富裕;探索职教乡村振兴学院模式,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实现乡村富裕;聚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扩中提低”行动,实现技能富裕;有序推进职教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富裕;推进“大思政”协同育人范式,助推德业兼修,实现德行富裕。

[关键词]职业教育;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助力维度;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张满东(1984- ),男,山东莱芜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22年重点课题“高职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A19)、2022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高等职业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中心”课题“高职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浙江为例”(项目编号:2022JD62)和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2022年度科研重点课题“高职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KYDJSZZD-202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4-0058-0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需要高质量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支撑。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共同富裕“在历史逻辑和价值导向上存在高度内在统一”①的逻辑关系。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职业教育起到基础性、全局性与先导性等重大作用。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找准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助力维度,探寻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具有重大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1.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一,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准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保证。”②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支撑,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遵循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一基本原则,做到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主动对接国内国际大循环与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

第二,职业教育自身需要高质量发展。随着“云大物智移”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应用,新产业与新业态层出不穷,而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必须提质培优、赋能增效,解决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短缺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

2.发展职业教育是提升后富群体的有效途径。第一,高水平技术技能是后富群体的核心要素。我国后富群体因整体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职业发展能力与素养储备不足,只能從事技术含量低、劳动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后富群体唯有通过职业教育学习,掌握稀缺性高且不被轻易模仿替代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形成职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后富”变“共富”。

第二,高质量就业是后富群体发展的保障。“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志”③,也是后富群体跃迁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应积极搭建校企就业平台,开展新技能新技术培训,构建全过程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后富群体人力资本素质与劳动生产能力,缩小社会阶层收入差距。

3.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第一,职业教育提供平等性公平。在保障公民接受教育权利与机会上,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更能体现平等性公平。职业教育并不以学术能力作为入学机会的唯一指标,还将专业技能、职业适应性测试、综合素质等作为入学选拔的重要依据,给予不同智力结构与智能类型的个体应有的选拔资格与竞争机会,实现了教育机会中的起点与进入平等。

第二,职业教育具备补偿性公平。相对东南沿海地区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入学机会相对缺失,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在实现共同富裕探索过程中,国家强力推行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行动计划,释放了强大的教育公平补偿能量,以缩小教育差距,进而缩小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三,职业教育蕴含差异性公平。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设置专业,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兴趣等综合素质采取差异性人才培养,同时各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开放程度与校企合作模式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职业教育所蕴含的差异性公平能够回应与满足差异性共同富裕。

4.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精神富裕的重要保障。第一,职业精神是精神富裕的源头活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精神的高度凝练,更是精神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弘扬、研究与践行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为精神富裕提供更多源头活水。

第二,职业素养是精神富裕的基础条件。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长期从事职业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品格与行为规范。职业素养能够提升职业人发展能力,更能够生成催人上进的精神动力与踔厉奋发的精神能量,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富裕。

二、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助力维度

1.赋能“产业发展”,助力缩小区域差距。第一,推进职教特色错位发展,缩小省内区域产业发展差距。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驱动作用,两者存在耦合关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职业教育在赋能共同富裕过程中,应秉持“错位发展、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立足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与自身优势,避免职教同质化,注重打造独特的专业格局与育人管理模式,实现职教资源精准供给,助力区域产业做大做强,匹配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深化职教东西部协作,缩小省间区域产业发展差距。《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虽已结束,但这一思路应继续沿用并指导东西部共同富裕建设。职业教育应继续沿用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与山海协作等省间区域协同发展思路,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发挥现代职业教育集群优势,为区域产业开展精准技术培训与人才供给,帮扶欠发达地区职教水平与产业发展,进而有效缩小区域差距。

2.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缩小城乡差距。第一,“技术富农”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职业院校应主动开展“技术富农”,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职业教育涉农、文旅、康养等专业皆可将专业技术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助农生产力,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有效盘活乡村沉没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乡村居民收入倍增。

第二,“人才助农”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并提出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及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支农专业建设,开发助农技术研发平台,开设乡土特色工艺班,培养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返乡就业创业青年、新型职业农民等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通过“扶志”与“扶业”协同发力,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第三,“文化兴农”缩小城乡文化地位差距。“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④职业院校应对农村乡土特色文化、农耕文化实施挖掘整理与创新塑形;开展特色文化培训与“文化下乡”,协助建设“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农村文化空间;投身乡村文化人才传承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增强农民文化自豪感与幸福感,让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平等文化地位,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3.赋能“技能社会”,助力缩小收入差距。第一,“扩中”途径:人力资本转化为人才资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简称“扩中”)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而“扩中”的关键举措是人力资本转化为人才资本。国家努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提高高技能人才比例,将人力资本有效转化为人才资本,积极构建技能型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持续发力,以有效提高中产阶层收入,形塑“橄榄形”社会结构,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二,“提低”方略:分层分类推进重点人群的就业发展能力。《浙江省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工作方案》提出着重关注9类人群,其中进城农民工、低收入农户、困难群体为“提低”重点群体。职业教育应结合该类群体收入水平低、发展能力弱的特点,开展分层分类技术培训,强化其“造血”“换血”功能,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实现精准技术供给与高质量就业,使其提升就业能力、发展能力、增收能力与致富能力。

4.赋能“教育均等”,助力缩小教育差距。第一,职教东西协作推进区域教育均等化。在实现全面脱贫攻坚过程中,教育部推动的东西职校协作全覆盖行动、中职招生兜底行动与职校全面参与东西劳务协作使西部贫困地区职教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东西部职校更应接续探索教育协作模式,将西部人力资源转变为生产要素,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优质职教资源、享有就业创业的机会,以缩小职教区域差距,实现区域间职教协调均等发展。

第二,职教城乡协同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在城乡融合发展阶段,职业教育需要考量服务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事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优质资源、师资建设等都应向广大乡村倾斜。打造职教城乡协同交流平台,扶植农业特色产业,助推现代农业技术下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

三、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1.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富裕。第一,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助力区域经济布局。实现产教融合专产对接的最佳做法是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群。“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最主要的组群逻辑,也是服务于产业集群。所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群,就要使专业链与产业链高度衔接,并做到动态调整,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富裕提供强有力的专产融合支撑。

第二,人才链服务岗位链,助力区域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始终以“适应岗位”为逻辑起点,以“适应岗位需求”为培养动力,以“适应岗位能力”为培养手段,以“适应岗位发展”为培养目标。首先,瞄准企业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现代企业转型升级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健全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并做到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与人才保障。其次,依据岗位能力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应主动参与现代企业岗位划分与任职资格标准制定,将企业生产急需的岗位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岗位能力。最后,定位岗位发展适应未来人才职业观。职业教育应致力于国家资历框架与学分制银行建设,探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通发展,为未来岗位提供“能量储备”,为未来职业提供“无限可能”。通过“岗位—能力—发展”的链组培育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適应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

第三,科研助推技术迭代,助力区域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应主动对接现代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开展技术开发、应用、转化与推广,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纾解企业技术发展难题。加强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服务,助推区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发展助力产业兴旺,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富裕。

2.探索乡村振兴学院模式,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富裕。第一,专业精准聚焦,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学院应结合母体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与乡村资源禀赋,联合政府、企业与各村成立产业联盟,分层分类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例如,针对城郊融合类乡村,职业教育装备制造类、生物化工类、轻工纺织类等专业应参与到乡村主导产业开发中,支持专业化村庄发展;针对特色保护类乡村,职业教育土木建设类、水利类、食品与粮食类、旅游类、文化艺术类等专业应参与到村落保护、改善基础设施与公共环境中,助推文旅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针对集聚提升类乡村,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金融类、电子商务类等专业应依托乡村人力资本,发展现代农业、物流、金融等产业,充分发挥乡村集聚效应;针对资源丰富类乡村,职业教育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材料类等专业应参与到资源利用与产业开发中。同时,乡村振兴学院还应参与农业特色科技产业园建设,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使乡村实现从“产业兜底”向“产业富民”转变,逐步探索“政企校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第二,“扶技+扶智”新型培训,聚焦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一是“扶技”培训助力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学院应根据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制订劳动技术培训方案,开展“订单式”组班、“菜单式”点题、“送学式”普及、“随访式”实践等立体式分段分层分类技能培训。推行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实现培训与就业创业工作无缝对接,真正造就一批农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二是“扶智”培训提升职业农民素养。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培训内容,并将政策解读、法律学习、道德培育等各种素养贯穿于职业技能培养全过程,通过技能认定、考核发证、推荐就业与扶植创业等方式,在实现人岗匹配的同时,为农村“精神富裕”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

第三,多措并举,聚焦服务乡村文化存续。一是明确乡村文化存续主体。乡村文化内生机制核心在于文化主体的重塑。存续乡村文化的首要主体是农民,应帮助他们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并激发其努力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主力军的责任感。存续乡村文化的次要主体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对乡村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应积极鼓励这一群体运用所学知识投身到乡村文化存续中来。二是激活多元乡村文化公共空间。乡村振兴学院应发挥汇聚人才与智力资源的优势,开展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创意课程和比赛,开展对古村民居、文化礼堂、庭院戏台以及“三馆一站”乡村文化公共空间的“微改造、精提升”,推动“政校企村”四位一体模式,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与客流盘活闲置空间。三是挖掘、传承与开发乡村文化产业。职业院校文化旅游、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数字媒体、电子商务以及涉农专业应利用专业特长,基于乡村独特禀赋参与乡土文化挖掘整理,二次创作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作品,开展乡村非遗技艺传承、衍生農创产品等实践活动,通过职教、农业、生态、科技等深度融合与叠加创新,真正实现文化富农兴村。四是参与乡村文化治理。提炼并运用乡村文化蕴含的道德价值与现实意义,融入思政教育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并参与乡村文化治理,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共同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

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能技能人才培养,助力技能富裕。第一,职教长学制纵向贯通,拓宽职业教育宽度与深度。有效贯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逐步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职业教育长学制序列体系。一是职教高考改革应侧重于技术技能选拔,让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学上、上好学。二是适度调整中职与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招生规模。中职在加强高职专科“3+2”及五年一贯制大专班高校学历衔接的同时,探索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模式。三是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侧重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职业教育长学制纵向贯通,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实现“人人能学技术、人人会懂技术”,为共同富裕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二,与其他教育类型横向融通,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需求。一是推进职教与普教融通。职业院校应与普通中小学合作成立青少年职业体验中心,共同开发职业教育体验课程与实践项目,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院校帮助普通高中联合探索专项技能培训特色班;鼓励普高与中职、高职与普本之间开展融通育人模式试点,逐步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互动、学籍互转以及资源共享,为更多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技能成才的可能。二是推进职教与成教融通。加快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引导企业员工、在校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积极注册学分银行,推动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培训学习成果互认、加累、转换等融通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参与所属地社区教育与培训,为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化学习的教学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4.有序推进职教均等化,赋能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富裕。第一,职教定位由“层次”转向“类型”,实现机会均等。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从法律层面明确了职业院校学生在升学、就业与职业发展等方面应享有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平等的机会,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只有全社会共同发力,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机会均等。

第二,东西协作、城乡协同,实现职业教育过程均等。开展职业教育东西共富协作模式,组建职教集团或学校联盟,互派挂职干部、共建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等,实现东西职教过程性均等。职业教育参与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布局,构建并完善县(区)—镇(乡)—村三级职教培训网络。针对农村新型农民、回乡创业青年、困难群体等职教对象开展分类施训,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并完善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充分激发人力资本活力。

第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结果均等。深化职教改革,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职业教育的期盼。职业教育教改过程中需注意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5.推进“大思政”协同育人范式,赋能道德精神场域,助力德行富裕。第一,“大思政”育人主体协同履行立德使命。“大思政”育人是增强共同富裕思想共识,推行德行富裕,实现精神富裕的重要职教措施。职业院校需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作,高位推行。宏观层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立专项领导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将“大思政”育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内涵建设。中观层面,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专业(群)均须参与“大思政”育人工作,将“大思政”育人效果纳入部门、学院与专业群考核中,争取成品牌、出成效。微观层面,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骨干、能工巧匠、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家长等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通过“三全育人”的方式,形成思政育人合力,实现纵向全链组、横向全覆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第二,“大思政”育人课程协同实现引领铸魂。开展思想政治课“专题式、问题式”教学改革,推进党政干部带头讲授思政课制度,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挖掘与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向同行;选优配齐思政课专任教师,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执教能力。

第三,“大思政”育人平台协同支撑学思践行。一是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平台。校园自然景观、教学建筑、设备设施等物化形态凸显典雅庄重、朴素自然,校训、校规、校风、教风等精神载体要彰显校园精神文化,通过校史文化认同教育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二是构筑网络育人平台。构筑“三微一端”与学校官网等融媒体矩阵,传递主流价值,渗透主流思想,牢牢把握校园意识形态主阵地。三是共建校企实践育人平台。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探索知行合一、德业兼修实践育人机制,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精神通过现代学徒制与顶岗实习传递给学生,做到以文化人。四是建构社会育人共同体平台。与历史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农村中的“三馆一院”共同搭建“大思政”校外育人联盟或社会实践育人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全场域”,通过多个平台协同发力,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目的。

[注释]

①张安强,宫丽丽.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历史逻辑、价值耦合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8):13.

②杜人淮,何琨.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J].理论导报,2021(10):18.

③李悦.职业教育质量就业的现实意蕴、基本样态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3):104-107.

④周永平,杨和平,杨鸿.文化振兴:职业教育融合赋能机制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21.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浅谈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