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地塞米松给药方式治疗对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023-03-02

吉林医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内耳突发性耳聋

孙 影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耳鼻喉科,天津 301600)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同时伴有耳堵塞感、耳鸣、眩晕等[1]。一般认为突发性耳聋与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有关。突发性耳聋根据听力水平分为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水平型、全聋型,其中低频下降型患者的听力状况可以自行恢复一部分,但严重者的预后不佳,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均较大[2]。随着近年来临床对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研究的不断深入,糖皮质激素已成为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3]。地塞米松是典型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其能够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同时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价格低廉,适用于多种症状治疗[4]。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鼓室注射的方式治疗该疾病,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鼓室注射的感染概率高,容易造成二次损伤。因此临床对于地塞米松的不同给药方式存在争议[5]。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地塞米松给药方式对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天津市静海区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200例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21~68岁,平均(45.22±5.12)岁;病程3~10 d,平均(5.88±1.05)d;双侧耳聋60例,单侧耳聋40例。观察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21~65岁,平均(45.10±5.15)岁;病程3~10 d,平均(5.96±1.08)d;双侧耳聋55例,单侧耳聋45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6]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发病至治疗时间在10 d以下;③伴有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④治疗依从性好;⑤未发现明确病因者;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项研究等。

排除标准:①有中耳病变、耳蜗神经病变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两窗膜破裂者;④血管性病变者;⑤对本研究使用的地塞米松过敏者;⑥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⑦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脑血管、神经功能等严重病变者;⑧精神异常,配合性差者等。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改善微循环、血管扩张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注射液(必康制药,国药准字:H32020427,规格:1 ml∶5 mg)1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1次/d,3 d后地塞米松剂量改为5 mg,治疗3 d后停用,连续治疗10 d。观察组耳后注射地塞米松,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75%乙醇消毒,斜向外耳道后上方进针,针头接触到耳面时,停止进针,5 mg/次,1次/d,治疗5 d,常规药物持续治疗10 d。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①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纯音测听仪(北京市贝耳协昆科贸有限公司,型号是:AC9083A),测试时保持屏蔽室噪声在30 dB(A)以下,应用“升五降十”法,测得气导及骨导阈值。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半径15 cm,3 000 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置于低温环境保存备用,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③内皮功能指标,血清采集方法同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DA)检测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素-1水平。④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EDTA抗凝管中,依次加入CD3+、CD4+、CD8+抗体,避光孵育30 min,加入溶血素于每管中,放置15 min裂解红细胞,加入1 ml预冷PBS溶液中,离心半径15 cm,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使用美国BD公司的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⑤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高血压、胃肠道反应、头晕、耳鸣。

2 结果

2.1纯音听阈测试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频率点的听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侧组各频率点的听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纯音听阈测试结果比较

2.2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内皮功能指标:两组治疗前各项内皮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素-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4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100]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发病前多无征兆,多数患者患侧听力会在短时间内下降至最低点[7]。该疾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生活压力等因素有关,同时有学者认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因素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8]。当人体出现微循环障碍时,为耳蜗提供血供的迷路动脉会影响患者的内耳功能。目前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普遍以激素治疗为主,激素治疗的时间成为治疗效果的关键。有研究表明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最佳的时间在发病1 w内,因此本研究经过严格筛选,纳入的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 w以内,通过分析耳后注射和全身用药两种方法,探讨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地塞米松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其血浆半衰期为190 min,组织半衰期为3 d,极易自消化道吸收[9]。其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抑制组胺和其他毒性物质的形成与释放。地塞米松作用于患者内耳里面的激素受体,改善微循环和电解质紊乱[10]。临床常使用的鼓室内注射存在一定不足:经圆窗膜直接入耳的鼓室内注射可直接到达耳蜗低周,药物浓度较高,但该方式对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同时其存在鼓膜穿孔、中耳感染的风险,造成机械性二次损伤[11]。另外采用全身注射方式的治疗方法,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和内耳血迷路屏障,到达内耳靶位的药物较少,无法发挥较高的治疗效果,且容易诱发水肿[12]。而耳后注射的转运途径为体循环,地塞米松经耳后毛细血管入血,部分药物也会经组织间隙、骨缝、圆窗膜等渗透至内耳起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耳后注射地塞米松能够有效改善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樊建华等[13]研究结果相符。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是评价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指标,突发性耳聋的致病原因主要是内耳微循环发生血液流变学改变,当血液黏度较高时,红细胞易于聚集,导致本身变形能力下降,另外血液黏稠容易导致内耳微循环血栓,损伤内耳中位听器官和感音神经,导致听力丧失[14]。耳后注射地塞米松能够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组织,同时会增加细胞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增加全血的可塑性。本研究结果还提示了耳后注射地塞米松对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有效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血管基底膜病变会造成内耳损害[15]。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同时可能与自身免疫介导有关,T淋巴细胞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机体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进入内耳,升高了内耳外淋巴液免疫球蛋白,保护了内耳免受致病原的侵袭。地塞米松具有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地塞米松改善内皮功能的机制在于其具有扩张动脉、拮抗肾上腺素缩血管、刺激内皮舒张因子生成等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进而有效保护内皮功能。但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未进行大样本研究;②本研究所选样本人员均经过家属同意才可以进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③本研究所纳入的研究时间间隔较短,未进行多时间段的试验研究,故需要后续学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及较长的时间跨度或者多时间段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综上,耳后注射地塞米松能够有效改善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内耳突发性耳聋
恐龙内耳的秘密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内耳道及穿行结构的显微影像解剖学
内耳局部给药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