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3-03-01胡孔发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公民文明人类

胡孔发

(池州学院 安徽池州 247000)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更关系到民族未来和民生福祉,在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众所周知,我国当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国,对环境承担了重大的责任,现如今所面临的土壤问题、大气问题、气温变暖、水资源危机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依然突出,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反思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但在建设过程也少不了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依据。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无疑得有诸多科学技术的助力与政策的支持,而以理论依据的生态文明建设,虽不是灵丹妙药,但是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以及对人们意识和生活方式上的塑造和引导,这样才能保证生态保护在后代子孙中不断稳固、延续。

一、生态明文建设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古代生态文明思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向来重视“自然”,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基本源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儒家认为“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正所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平等,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人把自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只有构建友好的自然和人关系,才能使得自身受益。道家认为“道法自然”,自然是万物的自然,自然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而然”是定性的规律,因此人要以“自然”的方式爱护自然,与自然共存。佛家认为“众生平等”“众生一体、无二无别”,从本质上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体,又强调修心、修人,以慈悲之心敬畏生命,善待万物,这本身就是对自然万物的保护和关爱,从自身做起,净其心,从而感染他人。佛家“八戒”劝诫人们不嗔贪,所倡导的也是人类不要因为无节制的贪欲对大自然开发、改造、控制导致生态灾难。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指出,人类本身即属于自然界产物,自然界的发展并不会因为人类的意志而发生改变。人类对自然的统治也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是征服者、统治者,相反,人类的一切意识和行为都是与自然共生共存,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决定了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程度[1]。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皆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破坏行为而招致自身毁灭;兰楼古城也是经历过盲目灌溉和过度的开荒,导致孔雀河改道最终走向衰落,只留下一片废墟。无数个历史事例都在告诫人们,人类所谓对自然界的“胜利”并非真正的胜利,每一次的“胜利”都附带有自然界对人类的“反噬”。不可否认,人类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确是改变了自然,但相比之下,自然对人类的改变和影响则更为重大和深刻。所以说,人类在关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势必要同步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党历来重视生态环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环境保护就被定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进入21世纪后,又补充了节约资源的内容及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倡导全民爱护环境,保护资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2]。“绿水青山”思想将自然生态环境、财富生产、人类活动贯穿于一体,坚持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将理论付诸实践中,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充分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气派、中华民族的文明风格和中国话语特色的绿色发展内涵。同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指导的生态文明思想观还指引着乡村振兴、中国梦宏伟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党第一次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写进党代会报告,是我国责任担当、国家实力、国际威望增强和提高的一种表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总体要求,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构建文明健康的生活模式,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建设层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生态文化的培育、生态教育的开展等,以此作为当代人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以及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挑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显然也迎来了关键时期,如何在保障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国永续发展的根本要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重要的治党治国指导思想,含括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内容,生态文明的建设正是对这一内容的落实。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就是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情况为落脚点,并以人们的利益需求为基础,又强化人了人文性关怀,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最为核心的内容与要求。人类是生态文明的主要建设者,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需要依赖人类,只有将以人为本置于首位,才能积极引导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如要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秉持健康发展观、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等。最后,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致,尽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得到飞跃式提高,但与之相对的则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不重视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劣化也终将反作用给人类[4]。

(二)和谐社会主义构建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是我党追求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含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息息相通,又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不仅要求生态平衡,还要使生态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5]。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要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又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若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那么人类基本的生存都面临威胁,又何谈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发展经济?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一)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第一,低碳经济发展观。“低碳经济”这一新的概念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出路,要更好地落实低碳理念,首先就要树立典型,将各种低碳先进技术引入试点城乡建设,又以其低碳发展经验推广到其他各省市。其次社会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完成低碳经济发展这一项系统工程,以行政为指导、以法律为规则、以经济为平衡,成立专门的“低碳经济”指导机构。此外,还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为政绩考核标准,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同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第二,要坚持将两化融合作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推动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与进步,具体来说就是以工业化需求为牵引,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实现产能与经济的双赢。如智能家电行业的变频空调、智能汽车行业的新能源汽车,不仅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还能降低资源的消耗率。第三,大力发展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将以往单纯地通过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即物质的循环利用、再生利用、减量利用。如农业领域中,对于兽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再利用制成有机化肥,化害为利;又如将传统的农药治害,转变为生物治病、物理治虫的方式。

(二)公民生活方式的“约束”。公民是国家的基本组成成员,只有从个人生活方式上养成良好习惯,才能以小见大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提倡适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消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和集体的消费方式很大程度上与物质资料的消耗情况相关,以适度消费约束公民的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内容。适度消费绝非压制消费,而是量入而出,合理安排消费结构,从低到高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杜绝铺张浪费。第二,坚持生活坚持绿色的理念,于公民个人角度实现绿色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坚决抵制购入动物毛皮制品,也不能过度对商品进行包装;对出行方式以公共交通代替私人交通;选择低能耗家电和绿色农产品等,这是每个公民力所能及的范围[7]。第三,倡导低碳新礼仪。反对婚丧嫁娶等礼仪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引导公民养成文明办丧事、节俭办喜事和绿色过节日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公民生态意识的树立。中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发扬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精髓,树立公民正确生态意识为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工作,在推行的过程中要保持持续性,就必须使其刻入到公民的骨子里,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意识。古代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精髓内容同样需要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和传播,古人虽在时间上距我们已有几千年之久,但在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态度上却一直在彰显其“敬畏”,且其方向是正确的。反观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之所以肆无忌惮开采、挥霍,不能否定是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一味地想通过征服自然、改变自然来宣誓其“主导权”,这也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然生态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从实践来看,早在五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对环境保护身先力行,设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和“衡”,与现如今的“环境保护部”相当。后在先秦时期,又加强了对山林草木和河流湖水的保护流动。“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与我们现如今的“山禁”“休渔”相当。古人的这一系列生态文明思想和行为在当代仍然值得提倡和学习,并可从教育、道德、社会风尚等多维度融入,帮助公民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相关行政制度。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衔接,确保每项环保工作的开展都能得到相关部门的辅助和推动。各部门之间要保持沟通,积极配合,才能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文素养、社会风尚等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生态文明制度。第二,实行环境职责追究制度,对于排污超标的企业,既要承担环境治理,还要针对排污超标的主体进行严格的罚款和其他处罚。第三,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健全生态环境市场机制,例如以直观的价格区间调节资源成本,以此反映出环境的破坏成本和治理成本;通过激励方式,对新型环保科技予以奖级,并为其提供推广平台。第四,完善生态补偿,继续深化“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补偿”的原则,以及政府购买、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生态税、绿色金融几种主要补偿模式。第五,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环境污染和治理的相关信息要及时向公众披露,实行大众监督制度,从不同层次完善生态环境管理[8]。

结语

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就要加速转变经济发展观、约束公民生活方式、树立公民的生态理念、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关乎人们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必须提高生态的保护力度与高水平要求,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识,中华民族定能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公民文明人类
论公民美育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文明歌
十二公民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