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性教学应用研究

2023-03-01吴锡凤曹晓飞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育法思政情感

吴锡凤 曹晓飞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大学是为国家人才的培养的基地,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及方向,因此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不仅决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趋势,而且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既是一个具有众多发展机会的时代、又是一个充满各式各样的挑战的时代,加强大学的思政教育刻不容缓。但是,目前大学的思政教学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缺点是直接的理论灌输、轻视实践教学,使学生缺乏深层认同及在日常行为中的落实,减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将体验性教学方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在大学思政教育中体验性教学的作用

(一)注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传统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大班教学很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要,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课产生厌恶心理,造成思政教育与个性发展的矛盾尖锐。思政课体验教学法通过课堂翻转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自由发展,最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的引导又可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发展,实现思政教育的现实需要和大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正确融合。

(二)注重大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素养、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和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仍旧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缺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际操作能力、心理承受压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思政课体验教学法依托创设教育情景、实践活动进行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会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促使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将思想道德认知通过行为展示出来。实践体验教育法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1.推动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统一。从目前高校的教育现状来看,理论教育仍旧是教育的重点,其在学生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大学生的综合表现中发现,纯理论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在组织管理、实践操作、团队合作、创新创业等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合理地开展思政课实践体验活动,不仅可以将部分抽象、艰涩的思政理论知识外化为形象生动的现实,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提高大学生团结协作、组织管理和操作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检验思想正确与否的重要方式,只有将思想放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大学生才能知晓自己的思想正确与否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弥补自身的不足。体验教育法将实践锻炼与理论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统一。

2.完善大学生人格发展。由于新时代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接触海量信息,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学生的焦虑特征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为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应充分挖掘思政课育人育德的作用。内心体验与感悟是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时,既有行为层次的经历,也有心理层面的感悟,使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得以借助这一途径进入大学生的主观世界,与大学生本身具有的,或遗忘的思想道德知识产生碰撞、发生比较,最终使大学生在解决情景问题的过程中以感悟、想象、反思等多种形式理解、掌握思政教育知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价值上产生认同,真正地将知识吸收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促进人格的积极发展。

(四)改进思政教育方法。

1.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教育法要求教育者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或者依靠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但是整个教学情境、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大学生,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学习过程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依据大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以具体的行为推动教学的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表现为发展方向;从思想教育方面上看亦是如此,教育者无法提前判断大学生的具体行为,也就无法提前准备好思政教育知识,只能实时根据大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思政教育,有效地改正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的缺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提升教育者的导向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整个教学活动发展的引导者。思政课体验性教学法虽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大学生在心理、认知等方面发展不完善,思维缺乏严谨的逻辑,容易导致教学活动偏离教学方向,此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使教学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体验教育法不仅需要教师在推动活动发展上体现导向作用,同时也要抓住学生在活动中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引导,真正地体现了教师在形式和质量上的导向作用,弥补了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缺少双向互动的缺点。

二、大学体验性教育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支持力度不够且大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低。实践体验教育法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需要花费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时间、物力和财力,而且它的教育效果难以在短期内用具体的标准进行评判,这就导致一些高校领导对实践体验教育法的重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较低。大学生作为体验教育法的参与主体,其参与积极性的高低决定了体验教育法的效果好坏。从目前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学生真正地自主参与体验教育法的人数比率较低。

(二)教师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一是侧重认知体验,轻视情感教育。高校教育目前还是强调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强调知识的了解、掌握,但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心。二是重视活动参与,轻视价值探索。部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把实践教学看成是放松的环节,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部分思政课教师以新颖、娱乐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但是忽视了内容的教学、价值观的教育,使思政课失去了思政教育的本质。三是追求统一体验,忽视个性教育。高校往往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出发,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教育等理论教育,而轻视或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就业道德教育等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的教育内容。在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法时,部分高校只是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或上级教育部指定的教育内容,统一对大学生下达指令,而没有按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校的具体实际来具体确定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内容,“一刀切”现象很严重。

(三)实践场所建设不完善。实践体验教育法依托一定的场所进行实践活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课堂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实践场所的必要性,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某些满足教育需求的实践场所,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加强大学体验性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一)情感教育与认知体验相统一。思政教育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即认知体验和情感教育的融合,高校在进行实践体验活动时,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参与者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知识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更好地达到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大学生是具有情感的个体,而情感在受教育者接受、内化思政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发挥着评价、调节和强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知识的学习,因此情感教育与认知体验的融合是进行思政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二)实践锻炼与价值探索相统一。体验性教学法注重从参与者的实践行为、体验方面进行思政教育,是外在行为实践与内在思想道德相统一的过程。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完成内在价值探索,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并在合适的时机借助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体验教育法既不是单纯强调实践活动,也不是侧重于内在价值探索,而是二者结合的运用,无论轻视了哪一方面,体验教育法的运用效果都会大大降低。

(三)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理论水平,创新实践教育方法。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实践体验活动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引导力,保证活动的正确方向、推动活动的继续发展。思政课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在强调大学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情感教育、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此外,教师还要落实理念,不断创新实践体验活动形式。教师应当提高与学生的交流频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新颖性、针对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担当好教育者、引导者的角色,也要做一名发现者,发现大学生的优缺点并因人而异地进行培养,体现活动的人文关怀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四)转变大学生思想认知,积极参与实践。首先,大学生要对未来的方向有清晰的认知,脱离“沉迷游戏、沉迷手机”、整天无所事事的状态,对学习具有热情。第二,改变对思政教育的错误态度。思政教育课对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积极参加思政课实践体验活动。体验教育法有两个教育环节,一是参加活动,获得体验;二是将体验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内化知识,达到情感的认同,从而外化行为。大学生要参加一定次数的实践体验活动,增强自我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处理人际问题等能力;在参加活动时,不能只是单纯地将其看成是一种任务或是一种游戏,而要重视过程中的所感、所思,在体验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内心的情感连接,形成理与情的融合,并通过实践行为外化,真正地掌握知识、促进个性发展。

(五)完善实践体验环境。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完善实践体验活动的制度建设和现实环境建设,不仅要规范地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持实践体验活动地开展,同时也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完善设备建设和物质环境建设,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结语

在国家极度重视思政教育的指导下,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体验教育法也受到高校及教师的重视。体验教育法有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重集体教育轻个性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情感的缺点,近年来受到多位学者的研究青睐。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对高校体验教育法的运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体验教育法的含义、特点、作用进行了梳理,明确体验教育法的运用价值、理论地位;总结目前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体验教育法的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法思政情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职业教育法》重要问题修订意见的调查
我国加紧修订(职业教育法)健全完善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