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前沿 思想先锋
——202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旅游研究前沿先锋论坛综述

2023-02-25婧,郑

旅游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科旅游研究

王 婧,郑 果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

为支持和鼓励我国旅游研究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推动交流合作,“202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继续开设旅游研究前沿先锋论坛。本次前沿先锋论坛共设4个组,分别是基础理论(哲学)组、旅游经济组、旅游管理组、旅游地理组,每组邀请4 位嘉宾分享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前瞻问题。本次前沿先锋论坛现场吸引了大批观众,引起了广泛讨论,希望通过此次的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给未来旅游研究提供启示和指引,也借此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投身于旅游研究。

1 基础理论(哲学)组

基础理论(哲学)组围绕旅游研究中的基础理论展开,由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赵红梅教授担任主持及演讲嘉宾,邀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张进福副教授、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陈海波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饶勇副教授做报告。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张进福副教授以《旅游是什么》为题作报告。首先,张进福认为,“旅游是什么”的问题涉及旅游的本质,是旅游学科安身立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内核。其次,他认为可从4 个方面理解“旅游是什么”的问题:一是从本体论与认识论角度认识旅游现象,梳理其内在逻辑关系、寻找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二是从认识论角度思考旅游现象的价值;三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角度探索如何认识、如何研究旅游现象;四是厘清学科边界、寻找与定位旅游学科坐标。最后,他提出应从哲学角度寻找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属性和特征。从本体论与认识论角度看,旅游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客观实在,是现代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反映;旅游本身是田野、是文本,甚至可以是一种“方法”——通过旅游看到更多深刻的内容,但首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本身(已经)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陈海波副教授以《关于“旅游学”的思考》为题作报告。陈海波首先提出,“旅游学”隶属于旅游学科,提供对旅游的解释和理解,对旅游研究负有最大的学术责任。其次,他认为旅游学的逻辑起点是“活动”,尤其指“人的活动”。由此提出旅游的定义,即人们在一段离开惯常环境但位移为零的生存状态里,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的(某类型)活动。某类型可以是审美、栖居,或者探险、康养、娱乐,其中每一种都代表一个旅游亚类型,但仅代表部分的旅游本质。要认识全部的旅游本质就只有承认“旅游是活动”,“活动”这个词既是旅游的本体论,也是旅游的方法论、认识论。就此他提出旅游学的纯粹逻辑结构: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切换复位,位移为零;闲暇时间占比不为零。最后,他总结旅游学目前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思想架构和学理系统,形成一个以“活动”为逻辑起点,以纯粹逻辑结构为内核的,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开放生长的理论框架。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赵红梅教授以《旅游审美实践的经验性特征》为题作报告。首先,她立足旅游文化,认为旅游审美文化属于旅游文化的一个分支,并提出旅游审美实践这一认识中介,期望从审美实践反推旅游审美文化的本质。其次,她阐释了异地性、暂时性对旅游审美实践的规定性,异地性既影响旅游主体的决策与行为,也影响关于旅游客体或目的地的实践;暂时性揭示了“休闲-工作”之间的二元互动关系。旅游的时空特征规定了旅游审美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的转换。第三,赵红梅探讨了传统审美实践和旅游审美实践之间的区别。从审美空间、器官、状态、对象等角度比较,两者皆不尽相同。总之,旅游审美对象的环境化和多元化决定旅游审美实践的特殊性,游客具身体验的宜人性倾向和东道主对有利点的营建是其区别于传统审美实践的最主要地方。第四,她以景区玻璃栈道景观为例,论述了旅游审美实践的方式、行为和体验变迁。最后,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观念/权力层面反思,旅游审美实践何以可能达致旅游审美文化的研究。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饶勇副教授发表了《〈旅游学原理〉课程建设——思考与探索》的主旨报告。饶勇首先介绍了《旅游学原理》教材建设的初衷与背景。其次,他按照“基本任务-研究内容-矛盾与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框架-研究目的”的进路详述了《旅游学原理》的课程架构。旅游学的理论框架以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基本矛盾为理论基础,以旅游实践现象、旅游活动规律、旅游实践与对策为主要研究内容。旅游学基本概念可划分为4个分支——旅游需要、旅游响应、旅游实践、旅游效应,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符合模型化框架E(旅游效应)=F(N旅游需要,R旅游响应,P旅游实践)。

其后,4 位嘉宾就两个问题进行了自由讨论。(1)在社会科学研究当中,基础理论研究为何如此重要。陈海波认为,基础理论研究如同学科大厦的根基,只有根基越稳固,学科大厦才能越建越高。张进福认为,基础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事物表象之下的原理与规律,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饶勇认为上述两者的观点属基础理论(fundamental theory)范畴,但还应有另一层理解,即理论基础(the basis for theory)研究。学者们需要为理论搭建一个基础的框架,尽可能纳入所有的研究成果,使学科能继续前进。两种路径同样重要,理当同步推进,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学科研究。赵红梅认为,理论是工具,帮助给予我们一个研究问题和方向,也帮助我们验证研究,使学者们能更好地洞察现实世界和社会现象。无论多么精妙的理论,本质上是用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对经验世界当中选择出来的一些层面进行概念化,并把它组织成一套有内在关联的命题。她特别强调了其中“系统化”“经验世界”“选择”3 个关键词,认为把握住这3 个关键词,理论才能在整个的旅游学研究当中发挥作用,廓清方向、引领研究。(2)如何进行基础研究。张进福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从本体论、认识论入手,借鉴其他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先观察旅游现象、再追踪旅游现象、最后理解旅游现象。饶勇认为,基础研究非常枯燥也艰难,呼吁更多的权威学术期刊为基础研究提供发声平台,鼓励基础研究,营造良好且包容的研究氛围。陈海波结合自己的研究历程认为,“反复想”“偶尔悬置”是核心。赵红梅最后总结,逻辑思维和学术洞察力是基础研究的两个基石,要具备从根本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具备必要的跨学科知识和思维。

2 旅游经济组

旅游经济组围绕旅游经济研究展开,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魏翔研究员担任主持及演讲嘉宾,邀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魏敏教授、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查建平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宋昌耀副教授做报告。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魏翔研究员作题为《旅游经济研究的突破之问》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3个问题。(1)内窥还是外观?魏翔列举了两个“外观”的例子。其一,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从外汇市场和贸易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出入境旅游;其二,没有旅游学科背景的梁建章引领携程两次成功转型。因此,他倾向认为在现阶段“外观”比“内窥”更重要,旅游经济研究需要从外部视角搞清楚自身定位。(2)理论还是实证?鉴于目前研究中盛行的理论“拿来主义”,魏翔认为现在是一个窗口期,学界需要花3~5年的时间,先回归母学科的理论和旅游现象之间的关联研究,形成旅游学科自己的理论。他也给出了好理论的产出方向,非数学即物理,如基于数学建模的旅游增长中的渐进不一致定理和基于物理建模的旅游流-场定律。(3)主流还是支流?魏翔认为,旅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支流,也是旅游学的支流,处在相对尴尬的地位。从经济学角度看“回到主流,还是走出主流”的问题,旅游既有多样性消费,又有专业性消费,分别对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分工经济效应,他认为,大众旅游从未普及,两种消费模式势必都将存在。此外,魏翔提出在以降本增效(无本经济)为科技创新目的的美国模式和以拔艺增效(大师经济)为科技创新目的的欧洲模式之间,旅游未来或许会倾向专业化分工更明确的欧洲模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宋昌耀副教授作题为《关于旅游经济研究的思考》的报告。宋昌耀首先回应了魏翔提出的“外观还是内窥”的问题。他认为,旅游经济学研究存在3 个阶段。第一阶段,困惑于其在主流研究体系中的位置;第二阶段,站在外观的角度,尝试打开研究黑箱;第三阶段,旅游和经济研究高效贯通,充分做大黑箱,凸显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地位。目前,旅游经济学研究还处在第一阶段末尾,不断地向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迈进。其次,他提出当前的旅游经济研究具有研究选题时事化、研究学科多元化、研究数据非结构化、研究尺度微观化的趋势;面临着应用研究多而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少、碎片化研究多而体系性梳理少、规范有余而活泼不足,精致有余而亮点不足、研究方向泛化等5个挑战。第三,宋昌耀提出了旅游投资、旅游消费、旅游企业、旅游产业融合、空间旅游经济、行为旅游经济、数字旅游经济、金融旅游经济、神经旅游经济9个研究方向;旅游消费振兴之谜、旅游目的地中等收入陷阱、旅游投资平衡难题3 个研究之问。最后,他提出在新的科技革命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新的旅游经济,如旅游需求复合化、旅游体验技能化、旅游产品文化化等,对应地出现了新的旅游经济学,在研究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等方面皆有所创新,那么是否应该产生一个在传统的经典旅游经济学的基础上、基于严谨范式转换的新旅游经济学。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查建平教授发表作题为《旅游经济学实证研究缘起、困境及出路》的报告。首先,他介绍了旅游经济学实证研究缘起,它目前主要是在凯恩斯-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下做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因而,其天然地受西方社会的自然主义思维、国内乃至西方经济学界的流行学术风气影响,不自觉地向实证经济学主流靠拢,并在其中形成类似主流与非主流范式分化的倾向。其次,查建平探讨了旅游经济学实证研究困境。一是价值中立。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价值中立只能是针对研究者本身,但研究者本身不可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二是数理自助游戏。在旅游经济学领域,为了能够把某一思想转化为数量关系,总是需要人为地对思想内容作某些简化处理,过程中某些思想内容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了,进而容易陷入“实证迷信”,以及演变成为了形式化而形式化的数理自助游戏。三是证伪而非证实的碎片化。纯粹偏向实证而忽视理论则容易导致旅游经济学只能管中窥豹,陷入功能主义与工具主义思维,产生大量的碎片化“幻象”,无法对事物实在结构与内在本质做出有效揭示。最后,查建平提出了旅游经济学实证的研究出路,包括正确看待所谓经济学主流分析范式;鼓励旅游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和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推动旅游经济学走向繁荣发展;关注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经济实证研究新动向。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魏敏教授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价值共创——“美美与共”》为题作报告。魏敏首先介绍了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其次,他探讨了文化和旅游的互动机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联系”与“体验”的对立统一,外在表现为“符号存在”与“符号的认同”的互动过程。最后,魏敏详细阐述了文旅融合实现价值共创。文化和旅游原本各自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系统,具有不同属性,但随着社会发展,两大产业作为开放的体系,借助于社会需求驱动和数字技术赋能,二者融合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其相应的价值主张、符号的独特性彰显以及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感体验都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文化和旅游的价值共创态势,并从延伸价值链的长度和拓展价值链的广度两个层面实现文化产业价值的创新、传递与增值。

3 旅游管理组

旅游管理组围绕旅游管理研究展开,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文彤教授担任主持及演讲嘉宾,邀请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管婧婧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郝小斐副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王恒副教授作报告。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管婧婧教授作题为《情境迁移下旅游组织行为研究的思考》报告。管婧婧首先以她的文章《情境迁移下的旅游地感知重构》引出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解决旅游问题的个人看法,并分享了旅游学者需要建立旅游的基础理论来支持学科内核的观点。管婧婧分享了2023 年自己从追求普适性理论到情境化研究的转变,也提出情境迁移下旅游组织行为研究的思考。首先,她认为基础理论应该坚持普适化,否则会丧失学科之基,而应用理论可以考虑情境化。从时间、空间和群体3个层次来看,应用研究或多或少都具有情境性,而旅游就是最基础的情境,旅游的研究不能丢弃旅游味。第二,从相关学科理论的近迁移角度来看,要挖掘旅游企业的特点、丰富原理论,才能有理论贡献。第三,从相关学科理论的远迁移角度来看,理论的远迁移需要自我认可和同行认可,即“帽子要合适”。最后,她介绍了情境化理论构建的贡献,如情境化研究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材料、新观点,通过进一步地抽象和概括,进而寻找普遍性的规律。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郝小斐副教授作题为《系统动力学视角下电竞产业的文旅价值生产》的报告。郝小斐首先从数字文化产业与数字智能技术、电子竞技产业爆发性增长、“电竞+文旅”实践场景涌现3个方面阐述电子竞技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仍处于尝试阶段。其次,她系统阐述了电子竞技研究、电竞与文旅融合、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然后,她通过研究设计构建回馈环路分析,构建了“电竞+文旅”产业融合的价值生态形成机制。最后,她论述了电竞产业与文旅产业均是多要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综合体,研究二者的产业融合需要对两个产业的研究成果和不同时间或空间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突破口为基于电竞故事的深度文旅体验。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王恒副教授作题为《组织间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旅游组织行为研究的启示》的报告。王恒首先解析了组织间关系内涵,提出组织间关系研究深化了旅游组织行为研究的问题域,如技术、管理和制度多层次模型。其次,他分析了组织间关系的类型,提出组织间关系研究扩展了旅游组织行为研究的对象集,如对偶关系、星系关系和网络关系多结构合作。然后,他基于组织间关系的研究视角、组织间关系的解释理论,提出组织间关系研究增强了旅游组织行为研究的解释力。最后,王恒梳理了组织间关系的进化过程,提出组织间关系研究促进了旅游组织行为研究的中国化。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文彤教授作题为《旅游小企业的组织行为研究》的报告。文彤首先介绍了旅游小企业组织行为研究现实与理论的错位,主流的管理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小企业,尤其是旅游小企业的众多经营现象和行为特征,大量的错位为相关的组织行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后,他阐述了大量旅游小企业带动其他居民参与旅游和经营示范效应,实现了间接的利他,也会在一致的社区身份基础上出于道德善意和主动承诺,构建和强化地方的社会福利。这种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于小企业经营者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互动中,强调了相互认识的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最后,他提出小企业主“倒下/躺平”的现象,旅游小企业仍然有相当大的扩张潜力没有被发挥出来。

接下来,4 位嘉宾围绕焦点问题展开讨论。第一,在学科交叉融合大趋势背景下,旅游的组织行为研究对工商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学科有没有可能产生反馈与溢出,其表现在哪里。管婧婧提出,旅游管理研究在应用其他学科理论的时候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学科自信,例如体验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而来,但现在大家普遍认同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一个核心,所以更重要的是理论的融合。郝小斐以迪士尼化为例,提出旅游研究能获得一手资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尽管研究方法借鉴了其他学科,但也在旅游市场、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内部组织人的关切等方面作出了贡献。王恒提出关键点在于辨析旅游组织异质性,传统的组织管理理念在旅游行业中可能会出现不同,比如标准化管理的酒店业和非标准化的民宿,以及中餐预制菜标准化,对于其特殊性的研究能够对企业管理进行补充。

第二,对旅游组织行为研究内容与方向的建议。王恒提出,未来旅游组织行为研究内容与方向会聚焦乡村旅游,尤其是2021年成立国家乡村振兴局之后,可以用不同学科、不同理论、不同视角切入乡村旅游。郝小斐提到自己近几年更多关注偏微观的社会学话题的讨论,在旅游研究情境中更关注个体的表达,因此,在组织中更关注组织内的个人,这也是旅游组织行为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管婧婧分享了自己更多关注旅游本身,建议大家在丰富的旅游场景中融合不同学科理论,形成旅游学科自己的体系。文彤提到,同仁们在研究管理学问题时也会运用到地理学的理论或概念,旅游组织实际经营过程中也会考虑到地方性要素,认为不同学科“嫁接”到组织行为当中,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能够形成与主流管理学科的对话空间或者知识共享。

第三,对旅游组织行为研究中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的思考。管婧婧提出,当我们把组织放入旅游情境中时可能不仅仅是指企业,可以融入更多有关空间的思维和概念,同时可以引入数字化这个变量,数字化是未来的一个方向。郝小斐从方法论的角度,建议大家关注视觉化、机器学习等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但更重要的是研究和思考本身,不要被工具挟持,不要为了应用方法而应用。王恒认为,从研究范式上来说要注意理论和方法的适配问题,不要过度追求新方法。文彤提出,要找到研究方法的新的增长点,也就是其他学科也刚刚开始关注的新现象新领域,如创业,同时抓住旅游研究的优势即立地,利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丰富的案例研究,注重深入调查和长期跟踪。

4 旅游地理组

旅游地理组围绕旅游地理研究展开,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山副教授主持并担任演讲嘉宾,邀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徐菲菲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杨钊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李飞副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山副教授作题为《旅游地理的学科交叉——旅游气候学》的报告。李山首先从地理科学的学科分支方面介绍旅游地理学学科现状,旅游地理学在布局方面存在“弱化危机”。然后,他谈论了旅游研究不同学科基础、多元研究方法、综合实践应用的学科交叉属性。接下来,他从学术论文、基金项目、专著与教材3 个方面分享了气候变化与旅游的相关研究现状。然后,他分享了目前对旅游气候学问题的几个探索,包括旅游气候舒适性、旅游气候区划和气候舒适性福利。最后,他总结认为,旅游地理具有交叉属性、旅游气候受到普遍关注以及舒适性切入取得一定进展,并对旅游地理的学科交叉作出展望,提出旅游气候学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包括气候(变化)与舒适性、气候(变化)与旅游流、气候(变化)与目的地、气候(变化)与旅游业4个方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徐菲菲教授作题为《旅游地理学方法创新》的报告。首先,徐菲菲从包容性、综合性、交叉性、流动性和非惯常5个方面介绍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特色。然后,她梳理了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4 个发展阶段,以及旅游地理学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转向,并以Tourism Geographies为例,分析了该期刊发表的文章显示出来的旅游地理研究方法转向及近5 年出现的新方法。最后,她从大数据对地理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创新思考的视角对旅游地理学方法创新作出展望,宏观层面结合“大数据+地理空间分析+小数据”,微观层面追求更精细化的行为实验,长时间序列、大尺度空间、多区域案例、多元交叉和研究方法、社会化+人文化+数据化的范式会更加主流。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杨钊教授作题为《流空间视角下区域旅游空间重塑的形态与路径》的报告。首先,杨钊从价值转向、政策转向、市场转向3个方面阐述了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新时代背景。然后,他结合溧阳市、全椒县、六安市地方实践探索案例,揭示区域旅游共性与挑战,提出现阶段探索缺少系统化的理论支持,新探索的区域旅游空间新形态仍较为初级,不同尺度下区域旅游空间重塑的路径与侧重点仍不明晰。最后,他梳理了学界各派对旅游流和流空间的概念定义及不同切入点的研究,分析了旅游-流空间的特征,从4 个方面阐述了旅游-流空间如何重塑价值,并结合案例总结了流空间视角下旅游空间的典型形态。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李飞副教授作题为《一个科研‘旅友’的感悟——关于旅游和地理》的报告。首先,李飞从自身经历谈起,分享了3次旅行至冈仁波齐,以旅游学者的心境和思考,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此过程中坚定了其人文地理、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方向。然后,他分享了24年个人的旅游经历、60 万km 旅游里程、5 种和旅游相关的角色视角,引出他多年来扎根线性文化遗产研究。接着,李飞总结了其研究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的体会和思考,并结合研究实例强调了线性文化遗产体量庞大、内涵丰富、价值突出的特征。最后,他以“一带一路”这样一条发端于中国、联通区域和世界的线性文化遗产为例,旅游发展对贸易往来、区域交往与和平具有重要作用,强调旅游研究同仁要将学术灵感生发于祖国的山河大地上。

接下来,4 位嘉宾围绕“遗产保护”“区域开发”“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等旅游地理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讨论。第一,线性与非线性遗产除了在空间形态上的差别,还有什么其他关键性的差异。李飞提到两者差异在学界并未有太多探讨,自己思考以后认为主要有3 个方面,即线性文化遗产更强调区域的合作与联动、在大尺度空间范围内象征意义更强、功能更为丰富。李山补充了李飞的论述,认为线性文化遗产更倾向枢纽-网络型空间结构,与中心-腹地型结构不同,其不强调中心对腹地的控制作用而是突出地域之间的合作,不同的节点承担了不同的功能。

第二,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必然面临自然和文化遗产活化的问题,在遗产活化利用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目前遇到哪些障碍。杨钊认为,目前线性文化遗产跨行政区划面临着跨区的管理问题,又因为自驾的普及很多人进入文化廊道,但也带来了过夜消费。以皖南川藏线为例,廊道沿线营销“掐架”,游客对于沿线水道生态的破坏也会影响整体,但未有能够有效管理的跨区域法案进行约束。李山提出,在自己曾经的调研过程中也遇到此类问题,政府投资有资源但效率不足,私营企业有动力但资源有限,政府和市场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关系需要持续关注与探索。

第三,大数据分析已成为现在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对于旅游地理学而言,大数据分析是会“热闹一阵子”还是“相伴一辈子”。徐菲菲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数据密集型的时代,Jim Gray 2007 年提出大数据是第4 种研究范式,目前旅游地理学许多研究都与大数据息息相关,它带来了很多数据驱动型研究,未来大数据分析研究方法会越来越热。李飞认为,大数据作为工具和方法有可能是“热闹一阵子”,但大数据宏观的思维和运作的方式会“相伴一辈子”。李山认为,过去我们看大数据分析更多考虑相关关系,但后来发现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相联系后也能解决因果问题,从计量地理学发展历程本身来看,大数据分析很可能会融入到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中去,成为重要的思维模式或方法路径。

第四,旅游地理学本身是一个学科交叉的产物,而旅游地理学也在拓展出新的领域比如旅游气候学,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什么其他学科交叉的增长点。徐菲菲认为,交叉能够产生创新,比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管理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到旅游地发展过程中而生发的,她强调要通过交叉的方法视角产生新的交叉的理论,不仅是应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杨钊提到,在评全域旅游规划项目时很多还是在做总体规划,但旅游规划和传统的城乡规划是不同的,尤其是在现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既要讲科学又要讲艺术,旅游规划也缺少标准,所以旅游规划学值得建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李飞认为,大家可以更多关注非物质文化方面,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结合地方就会有更多值得研究的点。

猜你喜欢

学科旅游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超学科”来啦
旅游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