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综述

2023-02-25廖圣美余伶莲吴巧红

旅游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副教授教授学院

刘 鲁,廖圣美,余伶莲,吴巧红

(1.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2.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2023 年10 月19—22 日,由安徽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和《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2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安徽芜湖召开,近1300名旅游学界和业界人士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会议以“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讨论如何推动中国旅游研究,建构旅游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杨兴柱教授主持了年会开幕式。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峰教授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在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工作。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杨柳表示,《旅游学刊》年会是一个规模巨大、具有号召力和重要影响力的旅游学术研究会议,本次年会必将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对文旅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推动安徽省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致辞,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对《旅游学刊》年会的大力支持,并对安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成立30 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以邓小平发表“中国旅游改革开放宣言”的“黄山谈话”为引言,指出旅游业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启崭新时代提供了力量源泉;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旅游业进入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旅游的学术研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在构建自主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下,在“不忘本土、吸收外来”的基础上,开启“面向未来”的新篇章。

1 主题报告

1.1 主题报告(一)

主题报告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王朝辉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的主题报告。吴晓明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讲述如何建立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他表示,要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就必须大规模地向外学习,而大规模地向外学习,使得我们的学术总体上进入了对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徒状态虽然是必要的和意义深远的,但存在基本的缺陷。因此,需要实现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对外学习与自我主张的统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教授作了《科研质量提升的任务、策略与方法》的主题报告。戴斌首先总结了中国旅游研究院15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就与经验。接着,在谈到旅游科学研究的形势与任务时,他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要直面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风险和现实挑战,特别是思想懈怠、能力不足、数据不够、财务保障机制不稳定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下力气解决。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高质量的理论建设需要更多的同行者,需要以共同的理想建设不同类型的共同体,持续扩大朋友圈。关于如何稳步推进科研质量提升策略,他认为要从指导思想、组织建设、团队建设、社会服务与宣传阵地等5个方面落实。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作了《数字经济与企业变革》主题报告。首先,戚聿东教授结合时代数字经济的主要特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描绘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其次,他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变革可能面临的问题,企业应及时调整战略、目标与结构,以此合理应对竞争,进而实现内部管理创新。他认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应围绕突出加强数字技术的原始创新、加快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打造金融资本的长期主义增长模式以及加快弥补数字人才供给缺口等6个方面展开。

1.2 主题报告(二)

主题报告第二环节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教授以《县域社会与城乡融合发展》为题作主题报告。周飞舟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如何理解小城镇和小城市在城镇化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从县域社会的重要性出发,洞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结构特征及其现实变化。中国工业、人口流动以及中国政治之根基与县域社会密不可分,有着浓厚的乡缘。周飞舟认为,应超越城乡对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性”,实现乡土伦理在城市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城乡之间的地带、人群、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具有特殊的意义,深深扎根在中国历史文明的水土中,这是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之所在。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陆林教授以《构建旅游学的地域类型知识体系》为题作主题报告。陆林首先从国家政策、实践基础、理论基础、认知特征4个方面介绍了构建旅游学的地域类型知识体系的逻辑。然后,他对城市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保护地旅游、遗产地旅游、旅游地域类型的空间关系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强调旅游学的地域类型知识体系是根据地域及其旅游发展特点的差异性来划定的。最后,他从学术挖掘、经验提炼、国际对话3 个视角对构建旅游学的地域类型知识体系做出展望。

2 圆桌论坛

为了深化与业界的沟通交流,加强对旅游教育和学科发展的支持,本届年会特设了“地方文旅发展经验与模式”和“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两场圆桌论坛,邀请政企精英与专家学者展开对话。

2.1 圆桌论坛(一)

第一场圆桌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曾博伟教授主持,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冯学钢教授,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党委书记、局长楼婷,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璟晶,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小胜参与讨论。专家们就“怎样做好一个地方的文旅局长”“从政府角度探讨我们学界未来应该做些什么研究”两个话题展开交流。

2.2 圆桌论坛(二)

第二场圆桌论坛由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杨效忠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宋瑞研究员、宁夏大学前沿交叉学院王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杨勇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郭强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田彩云教授参与讨论。论坛围绕“如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什么是自主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如何进入教材”3个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宋瑞研究员谈到,旅游学科现在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危机,旅游学科自身的特点带来了4 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学科的归属问题;二是学科的地位,旅游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属于边缘学科;三是学生本科招生难、就业难,转专业比率高;四是社会认可度在降低。旅游研究知行脱离,没有研究行业中或者政策中特别关注的问题,没有提供有效的回答。宁夏大学前沿交叉学院王磊教授回顾几年前旅游专业的招生困难、转专业率高的无奈,以及宁夏大学创建前沿交叉学院的背景和过程。该学院成立后,从知行合一方面提出科研内容要立足于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提出擅长做管理、有组织科研工作的老师奉献自己,希望学界同仁未来在交叉学科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杨勇教授认为在学科弱势背景之下,一是教材要革命,将招生培养和就业培训结合起来是比较重要的;二是要思考如何做旅游研究,如何把构建出来的问题概念化。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郭强教授认为,旅游学科遇到的问题很多学科也都存在,只是程度不一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学生来说,就业岗位如何能够有吸引力比较重要。人才除了在商业上具有一种综合能力,还需要旅游学科构建一个支持体系,现在旅游业蓬勃发展,要融汇贯通各种知识,培养多种多样的旅游业人才。旅游突出问题就是这个学科的内核到底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面向实际问题,尤其是国家的重大政策和旅游业的重大问题,这应是知识体系的突破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田彩云教授谈到旅游人才的供给与旅游行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矛盾。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针对这样的现状,做出人才培养设计:第一注重发挥学科的支撑,突出专业特色;第二产教融合;第三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核心就是教材。

3 旅游研究前沿先锋论坛

“202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开设旅游研究前沿先锋论坛,邀请科研一线中青年学者展开各自研究领域关注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探讨。

先锋论坛一:基础理论(哲学)组围绕旅游研究中的基础理论展开,由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赵红梅教授担任主持,并作了题为《旅游审美实践的经验性特征》的报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张进福副教授、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陈海波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饶勇副教授分别以《旅游是什么》《关于“旅游学”的思考》《〈旅游学原理〉课程建设——思考与探索》为题作报告。

先锋论坛二:旅游经济组围绕旅游经济研究展开,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魏翔研究员担任主持,并作了题为《旅游经济研究的突破之问》的报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宋昌耀副教授、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查建平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魏敏教授分别以《关于旅游经济研究的思考》《旅游经济学实证研究缘起、困境及出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价值共创——“美美与共”》为题作报告。

先锋论坛三:旅游管理组围绕旅游管理相关问题展开,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文彤教授担任主持,并发表了题为《旅游小企业的组织行为研究》的报告。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管婧婧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郝小斐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王恒副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情境迁移下旅游组织行为研究的思考》《系统动力学视角下电竞产业的文旅价值生产》《组织间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旅游组织行为研究的启示》的报告。

先锋论坛四:旅游地理组围绕旅游地理研究展开,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山副教授主持,并发表了题为《旅游地理的学科交叉——旅游气候学》的报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徐菲菲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杨钊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李飞副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旅游地理学方法创新》《流空间视角下区域旅游空间重塑的形态与路径》《一个科研‘旅友’的感悟——关于旅游和地理》的报告。

4 分论坛

第一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旅高质量发展

本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江金波教授、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马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宋瑞主任主持,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厉新建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陈波教授、湖南工商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麻学锋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樊友猛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龙云等以中央发布的政策文本为例,基于核心-边缘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构建“政策主体-融合路径-政策工具”三维框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文旅融合政策创新体系。樊友猛界定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的内涵,并基于对实践案例的观察总结,分析乡村旅游驱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推进路径和潜在风险,最后提出相应治理策略,为乡村旅游地的现代化探索提供参考。陈波等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基于场景理论,借助旅游品质生成模型,建构民族村寨场景分析框架,探索民族村寨旅游场景的价值表达,为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论坛:旅游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本论坛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陈钢华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李春晓副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培学教授主持,由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谢彦君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骁鸣教授、中南大学商学院粟路军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余晓娟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苏静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解佳副研究员和暨南大学旅游学院张高军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唐玉婷等基于信号理论,通过3 个实验探究文化景观照片数字修饰对用户旅游意愿的双刃剑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营销人员正确使用修饰技术、制定差异化照片营销策略提供了实践启示。张衡等构建刺点景观动力机制模型,从微观层面剖析游客难忘旅游体验的成因,对旅游产品线路设计、景区景点布局打造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廖杨月等基于1983—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刊载的3900篇旅游领域SSCI 论文,从合作网络视角出发,将旅游科研团队划分为不同类型,挖掘不同类型团队多维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复杂非对称关系。

第三论坛:数字文旅创新

本论坛由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鹏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黄琢玮副教授主持,由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李君轶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蔡红教授、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周玲强教授、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杨振之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刘俊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30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何文俊等基于媒介驯化理论,以抖音平台上12名导游主播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剖析导游角色的动态演化过程。杜莹莹等基于偏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综合威胁理论,通过角色扮演实验法和多重情感分析工具,探究旅游者在旅游智能服务场景下,对机器人员工和人类员工的情感体验反应差异。杨莹等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研究游客对社交媒体平台投射的网红景点形象感知,并从景观社会视角揭示感知偏差的形成机制。

第四论坛: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本论坛由广州大学管理学院魏雷副教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尹铎副教授主持,由台州学院崔凤军教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朱竑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饶勇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蔡晓梅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玉钧教授和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张进福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9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张海洲等基于开发权转让理论,利用定性建模技术对保护地旅游分区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不完全市场垄断阻碍了分区执行过程,同时转换了土地市场变化的方向。张辉把居民和游客纳入目的地品牌至爱的概念体系,并提出了目的地品牌至爱影响居民和游客角色准备、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环境责任行为的模型,通过分别对居民和游客收集数据实证检验研究模型。杨立国等以阳朔镇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阳朔镇文旅融合的演化过程与机制。

第五分论坛: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本论坛由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徐虹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王朝辉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王金伟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邓爱民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汪侠副教授主持,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殷平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管婧婧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贾衍菊副教授、湖南工商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生延超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李劼副教授、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徐冬教授、台州学院商学院董雪旺教授、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马丽君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学院李瑞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54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王时彩等以贵州三宝彝族乡为例,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收集数据,研究移民在搬到旅游小镇后“家”的重构,探究旅游化、整乡搬迁对重构“家”的影响。管婧婧等提出了社区心理所有权这一新概念,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设计了两阶段研究,验证了社区心理所有权与社区参与的关系。刘佳等基于人的发展视角,以乡村旅游从业者审美幸福感知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旅游驱动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第六分论坛:旅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

本论坛由暨南大学旅游学院王华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杨勇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赵磊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刘佳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0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刘震等基于2011—2019 年中国大陆285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对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及机制。张科等以革命老区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和卫星栅格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识别红色旅游对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刘佳等以青岛中山路为例,基于空间生产三元理论分析框架,从街道形态叙事学视角出发,运用空间句法刻画历史街区三阶段的时空叙事过程,揭示了旅游背景下空间生产的更新规律。

第七分论坛:文旅资源开发与目的地建设

本论坛由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刘俊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灵恩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书颖助理研究员主持,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林德荣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王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山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徐红罡教授、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乌铁红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李柏文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陈晔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白凯教授、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王学基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42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王琦等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通过识别人类活动冲突斑块,划分不同保护利用等级并进一步定义功能分区发展差异化情境,在不同情境预测中对比分析分区方案的有效性。赵倩等基于选择性注意理论与压力减少理论,运用心率变异性动态跟踪技术监测受试者日常生活状态,剖析云南茶山不同资源开发程度对游客情绪反应强度及行为反应模式的有效机制。童昀等依托多源遥感影像构建73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单元研究数据集,利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 级景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在县区精细尺度揭示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第八分论坛:文旅消费与业态创新

本论坛由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李山石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姜珊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宋昌耀副教授主持,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黄慧灵助理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士琴副教授、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查建平教授、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郭永锐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妥艳媜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郝小斐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42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吕婷等以镜像自我建构理论为指导,以客我和主我为分析视角,引入了皮电心理生理数据,综合分析旅游对退休适应阶段老年人自我重构的心理疗愈机制。刘方宇等以动物表演为研究对象,基于混合研究的范式,探索不同动物外表形象如何影响和改变游客对动物表演的态度。于佳等采用厚文化旅游和薄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体验的分析框架,对不同文化情境下的中国游客行为进行诠释,反思源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旅游体验构成中的张力问题。

第九分论坛:文化赋能与遗产保护

本论坛由西安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林红霞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高俊副教授主持,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孙云龙副教授、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朱丹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江敏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张蔼恒副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蒋阳阳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陈乐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访谈和观察收集一手资料,揭示了游客在博物馆学习过程中基于个人记忆建构文化认同的过程。王美钰等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法探讨知识型与情感型遗产旅游解说内容对游客文化传承意愿的影响,揭示了责任感知、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及文化衍生的权力感的调节效应。周志博等基于具身理论,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法,对39位旅游者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中的具身认知体验效果进行了讨论。

第十分论坛:休闲游憩与公共服务

本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孙业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陶慧副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谢双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熊伟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黎耀奇等从半熟人视角出发,以东莞为例,基于扎根理论对城市广场舞休闲冲突形成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罗苗等以中山-珠海跨城通勤流动人员为例,构建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元休闲-环境-情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为理解和优化我国休闲公共服务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视角。高彩霞等以秦皇岛阿那亚为例,构建基于媒介地理学视角的旅游度假区数字化地方营造理论模型,综合运用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研究滨海旅游度假区数字化地方营造的运行逻辑与机制。

第十一分论坛:Critical Tourism Reflections:Practice and Theory

本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张晓宇副教授主持,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苏明明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影莎副教授、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陈哲助理研究员评议。

本论坛共有15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陶长江等以移动受限的肢残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网络民族志收集资料,探索他们的旅游体验生成模式。孙祎通过解构村落日常活动空间中的女性力量,构建乡村女性社会网络的三元关系框架;从性别要素出发,探讨塑造空间形态的力量并揭示了乡村女性觉醒之路。肖学宏等以珠海桂山岛为案例地,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观察法收集数据,分析海岛旅游地固体废弃物的社会生命,探讨固体废弃物的物质性在其中的影响。

第十二分论坛:旅游大数据应用与创新

本论坛由复旦大学旅游学系郑丹妮副研究员主持,由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谢朝武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梁赛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邓宁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6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梁赛等以携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实证分析模型,深入研究在线问答特征对游客满意度和在线评论的动态影响。王胜叶等以酒店卫生危机相关的哔哩哔哩长视频为例,通过分析视频、音频和弹幕的叙事生产和信息互动,来揭示公众内部沟通过程中危机事件的动态意义建构过程。郭思琦等依托旅游目的地短视频数据,围绕社交媒体参与度,评价影响者代言目的地的营销效用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第十三分论坛:会展转型创新与美好生活

本论坛由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童昀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钟迪茜教师主持,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梁增贤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戴光全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罗秋菊教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殷杰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2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章晶等解析在电竞赛事互动仪式中,网络观赛者的情感体验机制,为赛事管理方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思路。王晶等基于叙事传输理论构建理论模型,深入探讨节事活动短视频故事属性影响活动吸引力的作用机制和条件组态。钟迪茜等基于事件场域构建视角,挖掘中国航展的文化杠杆效应发生机制,揭示嫁接大型事件形成的短期阈限与公众日常生活的场域构建过程。

第十四分论坛:韧性、创新与升级:再出发的旅游企业

本论坛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文彤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吴茂英副教授主持,由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韵江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尹寿兵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王心蕊副教授、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民坤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李咪咪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李军教授、安徽大学商学院刘法建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31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黄鑫等基于沪深A 股39 家上市文旅企业2011—2021 年数据,从文旅企业利益相关者视角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共同富裕影响效应及机制。王心蕊等从资源依赖出发,以乡村特色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新宝堂为例,探究动态环境下农业集群企业突破资源限制并实现创新的过程机制。崔梦霞等基于资源保护理论和工作情境调节焦点理论,通过调查四川926 名旅游从业人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探讨旅游从业人员主观不充分就业对优质服务绩效的影响机制。

第十五分论坛:餐饮可持续发展

本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姜慧副教授主持,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桑建教师评议。

本论坛共有6 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邓晓青等基于成都市餐饮业的现状,以低碳背景下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别从低碳化管理、低碳化生产和低碳化服务3个方面对餐饮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对应的路径,为成都市餐饮企业发展提供参考。魏胜等运用大数据分析、文本分析、情感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提出在线评论维度和顾客满意关系模型,旨在探究餐饮企业中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十六分论坛:线性资源的文化旅游利用与创新研究

本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张圆刚副教授、宿州学院管理学院李龙副教授主持,由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王兆峰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杨效忠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毛润泽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20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李冬花基于国内外线性旅游系统的相关研究,从发展逻辑、概念内涵、构成特征等方面展开归纳总结,并提出线性旅游系统的研究框架与未来研究方向。金阳等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 座城市为研究区域,综合文本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并结合路径依赖理论和“起点-动力”假说,从演化视角系统探究了沿线城市关于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路径与机制。

第十七分论坛: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与公共治理效能提升

本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汤利华副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荆艳峰副教授主持,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石美玉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乔光辉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5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荆艳峰等以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政策为文本,梳理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特征,归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及方向。生延超等以31 份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作为分析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提炼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的两条路径,为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第十八分论坛:新形势下中国酒店业变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本论坛由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余构雄教师、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王荷教师主持,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国军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田彩云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余传鹏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刘芳副教授评议。

本论坛共有18篇论文参与汇报。其中,李彬等基于路径构造视角,分析改革开放40多年来酒店业演化路径特征和动力机制。曾国军等基于制度逻辑理论,通过专家访谈和三段式编码分析,构建饭店星评行为的逻辑框架,深入剖析星评制度存在的困境、原因及改革思路。秦静等以全国大型经济连锁酒店为样本,借助GIS 空间分析法以及连锁网络模型和分区核心算法,探讨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空间布局和扩散模式。

5 论文评选

5.1 年度优秀论文评选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教授主持了《旅游学刊》2022 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和优秀论文表彰。2022 年度笔谈“火花奖”和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由7 位《旅游学刊》编委组成,共遴选出《文旅元宇宙: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作者:冯学钢、程馨,2022年第10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旅游需求分析和预测创新:理论探讨与实践前沿》(作者:宋海岩、吴晨光,2022年第10期)两篇文章获2022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以及《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以“阿者科计划”减贫试验为例》(作者:保继刚,杨兵,2022年第1期)、《再论旅游的本质》(作者:杨振之,2022 年第4 期)等10篇文章获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

5.2 会议优秀论文评选

本届年会共设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旅高质量发展、旅游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数字文旅创新、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18个平行论坛,收到会议论文548 篇。在召集人推荐的基础上,编辑部选出52 篇论文提交《旅游学刊》编委会进行匿名评选,共有30 位编委参与评分,经编委会工作会合议,最终评选出20篇优秀会议论文。

6 研修班——旅游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十二期《旅游学刊》国际旅游高级研修班同期举办,研修班主题为“旅游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研修班邀请了美国俄勒冈大学地理系苏晓波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章锦河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戴俊骋教授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探讨了归属与疏离:一个地理学者的旅游研究之旅、旅游研究的感性化、作为方法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4 个主题。来自全国400 多名学员参与了此次研修班的学习,学员们从授课中汲取到了旅游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反响强烈。

猜你喜欢

副教授教授学院
王福柱副教授
牛红岩副教授简介
高鹏副教授
张燕副教授
初等教育学院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