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下乡”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3-02-24吴桂碧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三下乡大学生活动

吴桂碧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贡献青春力量的有效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敢闯敢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有必要探析“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在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创新创业风险大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1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

当前,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对于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创新创业课程一般要求学生组建团队,结合实际情况撰写一份创新创业计划书,很多学生并没有提前进行调研和考察项目的可行性,而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撰写的创新创业计划书缺乏应用价值。由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加上部分实践基地的基础条件设施比较落后,很多学生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会主动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未深入了解农村经济情况和产业发展,无法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设计。

1.2 实践平台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弱

校地合作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渠道。目前,高校建立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较少,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不健全[1]。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比如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但由于师资、场地等资源有限,只有少数几个项目进入园区,大部分项目无法得到培育和孵化。由于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只有理论讲授部分,没有实践环节,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组织学生参观孵化基地或者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学生缺乏实践和锻炼的渠道,未能深入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无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因而难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3 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专业水平有限。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除了由不同专业课教师担任之外,还由辅导员或者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担任。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由于经费有限或者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等原因,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未将理论和实践、创新和创业紧密结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创业轻创新现象。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未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没有将该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未凸显专业特色,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2]。再者,创新创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或者大二第一学期,很多学生在此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清晰,不了解就业形势和环境,缺乏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2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成效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深入了解农村发展情况,依托互联网,通过电商直播、文创用品设计和新媒体营销等渠道兴农助农[3]。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就创业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2.1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

对很多学生来讲,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新的尝试,从组建团队、确定主题、联系基地、参加培训、实地实践到最后总结,期间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提前调研,了解实践基地的情况、制定实践计划和策划活动、开展活动和总结经验等,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乐于奉献、不畏艰苦的精神,同时需要具备沟通协调和分工合作的能力。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中进行社会实践,探索“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模式,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敢闯敢拼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领导组织能力[4]。

2.2 丰富创新创业内容,促进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侧重创业知识,创新知识比较少。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较少,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成立理论普及宣讲团,走进边远地区、农村、社区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成立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乡村,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环境美化、乡风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高校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需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向学生介绍乡村振兴的情况以及科技支农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组织学生到乡村开展特色产业调研、开发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这不仅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还改变了创新创业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促进了教学改革。

2.3 缓解就业压力,助力乡村振兴

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到农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乡村旅游业、养殖业、种植业等行业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比如,通过运用电商和直播平台,帮助果农线上推广和销售农产品;广泛开展绿色科考、生态文明知识宣讲、粮食节约等环保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爱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介绍给村民;挖掘特色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通过自媒体宣传营销特色文创产品[5]。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我、磨砺意志和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能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就业市场需求等情况,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提前做好职业规划[6]。在开展特色产业调研以及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发现商业机会和信息,为毕业后返乡创业奠定基础,缓解就业压力,助力乡村振兴。

3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施展才干,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引导学生立足乡村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为进一步提升融合成效,还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孵化创业项目,以赛促创;加强校地合作,优化实践平台。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水平

提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质量,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高校应鼓励更多有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指导教师专项培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乡镇企业调研,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情况,学习成功经验,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水平。学校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和培训时,可以聘请企业家和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优秀校友给师生举办讲座,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或者通过创业沙龙形式邀请他们与师生交流互动,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对创新创业意愿不强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客沙龙、“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7];对于有意愿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向学生推介地方需要的创新创业项目,并给予帮扶和支持。

3.2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增加实践环节[8]。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将社会实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和组织学生到乡镇企业、创业园、孵化基地参观学习。将乡村振兴政策、农业发展相关知识、青年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等助力乡村振兴内容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讲授创业的流程、法律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乡村振兴政策、返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涉农创新创业项目等,引导学生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设置创新创业模拟实训课,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鼓励其参加项目和活动,不断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9]。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联动,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功能[10]。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形成学业职业规划意识,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形势,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就业指导课主要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求职心态调适、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这三门课程与学生就业创业息息相关,贯穿学生从求学到求职的整个过程,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又可以提升实践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竞争力[11]。

3.3 孵化创业项目,以赛促创

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筛选、孵化和培育创新创业项目,以创新引领创业,以比赛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乡村振兴。学校在动员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进行培训时,需加强对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和特色项目的宣传,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深入乡村调研和考察,发现和挖掘创新创业资源。对于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高校要安排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水平较高的导师和具有市场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行跟踪和指导,引导学生基于市场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标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挑战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标准和要求,提前制定创新创业计划,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开展调研和创新创业实践,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经验,在实践中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12]。学校要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提供支持和保障。

3.4 加强校地合作,优化实践平台

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当前很多高校实践平台比较少、层次偏低、契合度小,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校内的资源是有限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加强校地合作,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拓展实践平台,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校地合作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地合作,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13]。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通过开展体验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效应,树立创新创业模范典型,总结本地成功经验和案例并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14]。

4 结语

大学生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深入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了解市场需求,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乡村实际,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乡村实践活动项目化,增强项目的延续性和专业性。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地合作,形成合力,多措并举,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三下乡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