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方法研究

2023-02-24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李 娜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需与时俱进创新和改革发展,以发挥主渠道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培养和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是突破固有教学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只有学生对自我意识产生觉醒,对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产生认同,才能使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与理想信念,使理论课教学取得理想化效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意义

实施主体性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相互作用下,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而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则是关键。在引导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三观的过程中,学生并非完全被动,而是要结合自身需要来判断,展开主动性接收的过程,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特征。通过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促使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强化自主教育,使他们形成主体意识和精神,最终形成完善的主体人格,对大学生成长具有良好的塑造意义。思政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思政课程教学,也不是僵化的教条灌输,而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本质的思考工具。因此,从提升教师主体性意识着手,这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需正确认知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并科学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自身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政学习主体性的过程中,更能丰富自身职业生涯,强化自身主体意识与主体性教学能力。二是有助于消除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主体性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满足思政理论课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具体运用实施过程中,需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在有效的思想交流和互动下,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只有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教师主导教学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现状

主体性教学现状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多个方面,可以归结为教师主导意识不强、学生主体意识欠缺两方面。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需要依托外部驱动[1],教师的教育与引导至关重要。伴随时代发展与进步,学生学习特点、需求与教学规律发生变化,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难以适应,使自身主体性教学意识与能力不足,缺少较高专业化水平。对师生双主体的理论和观念认知模糊,主体性教学实践陷入发展困境和误区,使学生发展迷失方向。与此同时,理论课教师所选取的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贴合度较差,并未结合学生兴趣点、关注点选择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偏离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难以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此外,在学生主体意识方面,由于长期接受被动化灌输教育,形成了僵硬化的思维模式,难以意识到自身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较大认知偏差,认为思政理论课与专业关联性不强,对自身职业发展作用不大,继而持随意性学习态度,并未积极调动自身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学习态度消极,对思政理论课缺乏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2]。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教学适应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通过先进教学理念可以促进思政理论课教学发展。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学依然沿用传统教育理念,导致主体性教学无法运用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同时,主体性教学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未能得到有效重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重视大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形成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材知识是主要载体,学生只能单向地接收知识,从而不利于提升学生思政理论课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很难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也很难开展适于学生思想进步的教学内容,这会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受到影响。

(二)传统教育关系的影响

在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下,高校思政理论课传统教育通常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截然分开,并明确指出教育者的不可违背性,受教育者需要按照规定无条件地服从教育者。在这种强调教育者不可违背性的传统教育关系中,导致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与此同时,当前一些教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或者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未能将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结合,进而不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堂所学内容。另外,教师尚未全面挖掘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动性,这不仅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程的反感,还会造成师生关系异化。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效果,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阻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与进步。

(三)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现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其自我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很多传统信息权威已经难以让学生信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运用封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培养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听课,未能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机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缺失。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中,一些教师缺少现代化教学资源和技术的运用能力,通常放弃多媒体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但是只能简单地通过教学工具呈现教育内容,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思政课教学还存在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现象,未能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工作。在理论课教学环节中缺少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学时间,从而阻碍学生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3]。

(四)教育资源短缺的影响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内容短缺的现象,而且通常以教材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开展主体性教学中,教师未能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需求,全面挖掘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未能运用先进的主体性教学理念去重新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很多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和发展需求,进而影响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效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挖掘网络化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分享思政教育素材的意识,进而造成思政理论课教育内容相对落后,影响思政教育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利用[4]。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的整合,未能运用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资源结合发展等对策,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一)转变理论课教学理念

关于思政教学方式改革,首先要明确双主体教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二者分别是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换言之,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存在辩证统一的关联性,若过度强调教师主导性作用,学生则会处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若过分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则难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风向标。对此,必须充分发挥双主体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其次,理论课教师需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以促进高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过度注重社会需求和价值,导致大学生个体逐渐边缘化。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度,不断削弱社会需求与价值,体现出明显的取悦倾向。两种教学模式均不利于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联,难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和助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作用。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需形成国家与个人利益协同发展的教育观,不断构建行之有效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使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5]。最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树立平等观念,教学作为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虽然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优于学生,但二者具有人格平等性,思政教师需准确自身课堂角色,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与自尊心,避免俯视、操纵学生,尊重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以平等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继而使理论课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师生之间密切交流和互动,以提升主体性教学质量。

(二)以学生需求整合资源

需要和动机是人活动的内在依据,需要和动机越强烈,则积极性、行动力则越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保证理论课教学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以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挖掘内在学习需要和动机。一是教学关联学生成长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个体发展不仅关乎自身的生活与社会工作,对社会的进步同样有深刻影响作用,只有不断调动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长效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教育内容时,需综合考虑学生当前素质发展现状、未来发展需要,通过整合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师教育引导下,使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思政理论课学习主体性,积极参与各类思政教育活动,通过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与良好品质。二是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兴趣点。兴趣是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的关键,是学生主动参与思政理论课学习的推动力。对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应综合思考时代发展背景下,学生思想认知、兴趣点的变化,选择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培养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引导其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实现理论课教学关照现实。三是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困惑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知识性、价值性为一体,若过度注重知识讲授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则难以体现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中面临诸多困惑,来自思想、情感、学业、人际交往等多个层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应适时引入课堂,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增强思政理论的说服力,同时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为有温度、有情感,学生真心喜爱并接受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6]。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介,只有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教师需遵循思政工作客观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满足学生学习诉求、增强学生理论课学习获得感为目标,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营造民主和谐、多元互动的理论课堂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一是互动式教学法。基于师生双方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具体而言,即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与个体人格,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情况,以师生之间相互配合、交流互动开展理论课教学,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的发言权,使学生从被动化学习状态逐步转化为积极主动探究,在师生之间相互促进下,挖掘学生内在发展潜能并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发展。二是问题式教学法。在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逻辑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激发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继而在不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高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基于问题导向,在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中对学生形成启发。提出问题不局限于思政教师,亦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为社会热点问题,抑或学生实际的思想困惑,使学生成为课堂问题提出者。在问题分析与思考的环节中,需侧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层面,使学生深入思考与分析,深化学生理论感知。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需发挥辅助者、引导者的作用,避免解决问题的盲目性。最终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培养学生总结提炼、合作学习能力,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就感与获得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党和国家高度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不局限于教条理论,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生对理论课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断降低,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成为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对此,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构建新型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构建自身知识与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