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导入的“扬”与“弃”

2023-02-23袁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课堂课文

袁仙

[摘 要]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其作用不言而喻。恰当的课堂导入对学生学习新知以及教师顺利开展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语文课堂导入应做好“扬”与“弃”的选择:扬简洁有效,弃啰唆说教;扬浅近易懂,弃抽象晦涩;扬质疑思考,弃被动顺承;扬感官并用,弃刻板单一;扬板块互通,弃分裂割据;扬新旧衔接,弃无端无据;扬文体有别,弃混同为一;扬双线并行,弃单线分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扬;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1-0057-03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借助一定的方法,以巧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手段。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语文课堂导入应遵循哪些原则,应摒弃哪些劣势方法呢?通过观察不同教师的上课方式,结合相关理论与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

一、扬简洁有效,弃啰唆说教

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因此课堂导入不宜用时过长。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课堂导入需要简洁有效,在短时间内避免使用无效的教具,避免无意义的交流,避免无意义的提问。烦琐枯燥的说教有悖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有悖于语文课堂导入的基本性质与规律。相反,简洁有效的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讲授奠基,为课堂气氛造势,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契机。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时,教师以解题为切入点进行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板书课题之后,教师让学生猜一猜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教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三个重要信息:诗的题目,诗的作者,诗人的朝代。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紧随其后的提问也调动了学生对“书”的思考,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所期待,为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扬浅近易懂,弃抽象晦涩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此,小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抽象晦涩的事物则感到难以理解。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应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学生固有的知识为基础,引申出新的知识。所以,语文课堂导入应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教师以情境导入:“设想你自己正走在秋天的水泥道上,你会看到什么?猜猜‘金色巴掌’是什么?”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将梧桐树叶作为教具向学生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情境再现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实物展示的形式将梧桐树叶和“金色巴掌”相关联,从学生的视角去创设情境,这样的课堂导入既浅近易懂,又能准确地切入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扬质疑思考,弃被动顺承

语文教学是成长的过程,而不是长成的过程;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干预,而不是教师的干涉;语文教学伴随着教师的讲授,而不是教师的灌输。小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话语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辨别、自己判断,而不是被接受、被认同、被赞许。这一环节需要在质疑中推进,需要有思维、兴趣、动机等多方参与。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图片后提出三个问题:“这是什么?图片上这只老虎看起来怎么样?老虎会什么本领?”并板书题目“一只____的大老虎”让学生自由补充。学生说出凶猛、勇敢、可怕等词语。在教师补全课题后,学生将图片中的老虎和课题进行对比,带着疑惑不解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扬感官并用,弃刻板单一

随着“视觉语法”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广泛运用,语篇的学习和理解不再单纯地依靠文字和口语,还融入了图片信息、动画模态、听觉材料等。因此,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是语文课堂导入不可避免的趋势之一。从教材插图到教师的表情、语气都是构成学生学习和理解语篇的材料。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各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较慢,形象思维发展较好,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视频等不同资源来导入教学。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渔歌子(西塞山前)》时,教师以“春雨桃花”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片片桃花和丝丝春雨的动画在多媒体上灵动展现,而对这首词的吟诵则作为动画的背景音乐呈现出来。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和交互媒体的协同运用,使语文课堂导入生动形象且有效,不仅符合词独有的文化底蕴,也符合词的教学意境,更符合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五、扬板块互通,弃分裂割据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对每个学段都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语文教学不是将这些要求分裂割据、各个击破,而是要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一步步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例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就通过一次轻松的谈话来导入教学。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師说的。

师:嗯,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1:说你上课对待学生很平等。

生2:还说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嘿(笑),说的好话真不少!你们觉得老师说的话全对吗?你们对我有什么看法?

生3:我觉得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任何结论都是思考的结果,即使是错误的。

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的特殊场景,与学生展开交谈。谈话方式亲切自然,不漏痕迹。看似闲聊的课堂导入,实则是切切实实的口语交际训练,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六、扬新旧衔接,弃无端无据

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学的过程就如同修建房子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原有旧知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是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时,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课文所在单元属于复述故事单元,需要在教授文本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需要了解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再次,要分析学生旧知的发展程度与现状。在这之前,学生对复述故事并不陌生,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已经初步学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的内容的知识;在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习过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的知识。通过学习《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漏》《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等课文,学生明白了“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课文内容”“按顺序复述,不要遗漏关键情节”“遇到人物对话,可以由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等复述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旧知层面,还需要在旧知上关注每个单元提出的新的要求。本单元要学习的新知就在于如何进行创造性复述,其侧重点在创造性上。

因此,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在讲授《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以单元要素为切入口,课堂导入以谈话方式为主,辅之以疑问设置。“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将一个情节复杂的故事向别人说清楚,采用哪些方法能使我们的复述别人一听就懂,一听就明白呢?”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相对开阔和发散的,有的学生会说出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复述,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梳理故事的关键信息,有的学生会想到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表格法和示意图法进行复述。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顺势而为:“那么,如何将故事复述得更加有趣呢?带着这个疑问,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猎人海力布》去一探究竟。”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联系旧知,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七、扬文体有别,弃混为一谈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越来越强,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有语文味儿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统编语文教材中,不同的人文主题所组成的单元各具特色,有童话世界、童年生活、神话故事、舐犊之情、科学精神等。不同的人文主题需要依据文章的文体属性进行分门别类,这样才能将语文课上得更加有味道。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清楚把握文体属性才能更好地奠定课堂基调,更加精准地发挥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如古诗词教学在导入部分需要更好地体现语言背后的韵味;科普文的教学需要学生关注语言传达的精确性和严谨性;神话故事的讲授需要带领学生走进充满想象的时空;文言文教学需要关注阅读方法和字词的含义……因此,在课堂导入的设计环节,教师需要兼顾不同文体独有的属性和特点,这样才能以一个“点”带动整个“面”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时,课堂导入可以根据文言文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教师可通过设置疑问和展示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司马光》和《守株待兔》这两篇文言文,因为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文言文的特点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回顾前面所学的文言文,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插图等。这样的导入关注文言文本身的属性,而这些学习方法以课堂导入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视野,使新课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八、扬双线并行,弃单线分化

统编语文教材实施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相结合的双线组织模式,充分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学生既能够从文字中汲取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也能够从文字中获得学习方法。要教好语文,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教材统整观,且这种统整观在课堂导入部分就可以进行渗透,以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文章本身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该单元的精读课文《父爱之舟》和《慈母情深》充满了温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能只关注课文本身的工具性,也不能只关注课文本身的人文性。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中采用了冰心的诗歌《写给母亲的诗》,这与文章的情感相契合。读完诗歌,学生谈感受,教师相机发问:“在诗歌中,冰心奶奶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爱,但读完我们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最真挚的情感。我们又是从哪里发现的呢?”这样的提问指向语文单元要素,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将情感主线与方法暗线相结合,带给学生的发展意义也是双向的。可见,语文课堂的导入不仅要关注编者设置的方法要素,也要关注文本本身所传递出的情感价值,让学生不仅收获学习方法,还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著名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环节开启了语文学习之旅,这不仅仅是一节完整的课的必经之路,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打火石,更是学生情感的承载器。总而言之,课堂导入作为抛砖引玉的环节,目的不在于展示给学生冰山全貌,而只需展露出冰面以上的一小部分即可。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冰面以下的部分,这正是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真正意义所在。

[ 参 考 文 献 ]

[1] 冯现冬.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唤醒策略[J].语文建设,2012(19):36-38.

[2] 王莉.剖析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64-165.

[3] 胡蝶.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导入研究[D].蘇州:苏州大学,2021.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语文课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