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要点

2023-02-23吴京颖刘祥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油罐职业病汽油

吴京颖 刘祥铨

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迅猛增长,随之,加油站的数量也迅速增长。截止2019年底,全国加油站数量已经超过14万座,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1-2]。加油站作业场所中的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虽然浓度较低,但加油站作业人员每班作业时间长,长期接触会对加油工的职业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3-5]。目前,我国加油站领域重安全、重环保、轻职业健康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职业健康方面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需要切实加强[6-8]。加油站的职业病危害虽不严重但也不容忽视,为更好改善加油站作业环境,指导加油站加强职业健康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加油站职业病防护措施,有效保障加油工的健康,文章系统地识别、分析、筛选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并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AQ/T4233-2013),归纳总结职业病防控措施等设计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年1月—2022年2月,选取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某加油站作为研究对象,该加油站主要经营机动车燃料销售业务,包括加油区、储罐区、卸油区、站房,作业场所主要进行机动车加油作业,作业人员包括站长、加油工和保洁员,加油工工作班制为三班两运转制,每班作业12 h。

1.2 方法

运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工程分析法、类比法,系统地识别和筛选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并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AQ/T4233-2013)[9],进行职业病防控措施等设计。

1.3 观察指标

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卸油系统工艺流程、加油系统工艺流程、油气回收系统、防暑降温设施、应急救援组织、应急喷淋和洗眼设备、储油罐高液位报警装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个体防护装备、职业健康监护。

2 结果

2.1 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加油单元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汽油、柴油、一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产生环节为加油工为车辆进行加油作业时,油品进入汽车油箱过程中可能存在油气逸散,进入站内加油的汽车的尾气含有一氧化碳。卸油单元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汽油、苯、甲苯、二甲苯、柴油、高温(夏季),产生环节为罐车进行卸油作业时,储罐进油时可能存在油气逸散,且卸油过程为露天作业,可能受到夏季高温影响。通过对加油站的职业卫生检测,加油站作业工人接触一氧化碳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CTWA)为0.4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CSTE)为0.7 mg/m3,接触溶剂汽油的浓度为CTWA=0.92 mg/m3,峰接触浓度(concentration-peak exposures,CPE)为6.09 mg/m3,苯、甲苯、二甲苯的检测值均低于检测限;柴油挥发性低,无检测方法,我国也未制定工作场所柴油的职业接触限值,未进行检测。因此,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加油区和油罐区的危害因素汽油以及高温(夏季)。

2.2 加油站典型工艺

(1)卸油系统:采用常规的自流式工艺流程。装载有成品油的槽车通过软管和导管,将成品油卸入加油站埋地式储油罐内,槽车卸油工艺(配套建设一次油气回收系统)通过专用胶管与密闭卸油管道连接,进行自流卸油。(2)加油系统:油罐→加油机→汽车。储油罐内油品经管道、加油机和油枪输入车辆油箱内采用二次油气回收系统,通过真空泵收集汽油加油枪加油时产生的油气及汽车油箱内油气。加油站典型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加油站典型工艺流程

2.3 职业病防护设计

2.3.1 防毒设施设计

(1)一次油气回收系统,在卸油口设计一次油气回收系统,即汽油槽车卸油进罐时,油罐的油气返回到槽车气相的平衡系统。一次油气回收口:在卸油口附近的排气管上设一个口径与油罐车气相接头(DN80)配对的快速接头;一次油气回收口管线:与所有的汽油罐入孔连通。为防止卸油时油罐满溢,引起油品污染,在此管线的进罐分支处,安装T形三通浮球阀;阻火器和机械呼吸阀:把油罐排气管合并为一根排放,此管线在立管端部离地面高4 m处,使罐压控制在+3″水柱和-8″水柱,减少油气损耗。分别在各油罐的通气管立管上高于地面1 m~1.5 m处安装切断阀,便于检修。

(2)二次油气回收系统,设计在油枪上,通过加油机回收泵,收集加油时产生的油气,经过加油机油气回收管网送回油罐。回收泵:加油时,控制台获得任意一台被连接的油枪继电器电流信号后,系统启动真空泵进入工作状态;每个加油机的油气回收加油枪回收的油气通过回收泵汇在一个DN25管线上,加一个三通(作测试用),再加一个球阀,出了加油机扩径为DN50。各台加油机的油气回收管线合在一根DN50管线上,进入最低等级油品的油罐;所有油气回收管线都必须保证坡度,坡度大于1%,坡向油罐。(3)在卸油口盖采用密封措施,地面上方处设置操作柜,在非卸油状态下操作柜及卸油口盖处于关闭状态,站内输送油品均由密闭管道内输送,管道采用埋地敷设。

2.3.2 防暑降温设施设计

在站房的营业厅、值班室、办公室、活动室分别设置空调;设置加油罩棚,防止作业人员加油作业时受到阳光直射;在加油棚顶部四周设置喷雾降温装置;夏季高温季节宜供应充足的清凉饮料(如绿豆汤),及时发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保健用品;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10]的相关要求做好夏季工作时间安排,增加午休时间,避开高温时段。

2.3.3 应急救援设施设计

(1)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应急救援人员,制定应急救援预案。(2)严格依据《眼面部防护 应急喷淋和洗眼设备 第1部分:技术要求》 (GB/T 38144.1-2019)[11]和《眼面部防护 应急喷淋和洗眼设备 第2部分:使用指南》(GB/T 38144.2-2019)[12],在卸油区设置不断水的喷淋、洗眼复合式装置。保证其服务半径小于15 m;喷淋装置连续冲洗至少保持15 min,冲洗液流量至少76 L/min;洗眼装置保持洗眼至少15 min,冲洗液流量至少1.5 L/min;复合式装置的喷淋、洗眼装置应能同时使用,并保证所使用的材料不污染冲洗液。(3)卸油口和加油棚设置室外监控摄像头;对储油罐采取安装高液位报警装置,当液位达到油罐容量90%和95%时,能分别触动高液位报警装置和自动停止油料继续进罐;在综合办公室设置监控、报警器终端。

2.3.4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设计

(1)成立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加油站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依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13]建立“十三项”管理制度,健全相应职业卫生管理档案。(2)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14],在加油棚和油罐区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应当标明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健康危害和应急处理等。在油罐区和加油机区等工作场所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线宽度不少于10 cm。(3)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15],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汽油、苯、甲苯、二甲苯、高温等,开展全员作业工人(站长、领班、加油员)职业健康检查工作。(4)依据《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用人单位“三类人员”职业卫生培训工作的通知》[16]的要求,组织加油站的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接触危害劳动者定期参加职业卫生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5)依据《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17]和《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第2部分:石油、化工、天然气》(GB 39800.2-2020)[18]的规定,在运营时为接害岗位员工配发防毒面具(半面罩)及其配套滤毒罐(防护有机气体及蒸汽)、防化学品手套、防化学液体飞溅护目镜等。

3 讨论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19]及实际情况分析,加油站职业病风险分类为一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加油站的职业危害防护与管理工作。加油站为汽油、柴油主要零售场所,加油站加油枪所在位置高度约1.2 m,接近操作人员的呼吸带范围,加油工人手持加油枪向油箱内加油、卸油时或汽油滴落到地面上都会使加油工被动吸入油气,油气中含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等[20-21]。汽油属低毒类,长期、低浓度吸入,可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乏力、心悸、多汗等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危害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22]。苯为高毒物品,慢性毒作用主要危害骨髓造血功能,急性毒作用主要危害中枢神经系统[23-25]。

根据加油站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应加强对防毒、防暑等防护设施的设计,内容应包括设备型号等技术参数和设置场所等,同时也应加强与之相关的防控措施,如职业卫生管理和应急救援等的设计。

加强加油站防毒设施设计,汽油挥发性强,在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26-27]。应着重做好卸油的一次油气回收系统和加油的二次油气回收系统,解决好加油站在加油和卸油作业时产生的油气的回收,有效降低加油站作业环境空气中油气的含量。

加强加油站防暑设施设计,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2.3℃,作业人员进行卸油、加油时易发生高温中暑事故。卸油工序采用人工露天作业,卸油工会受到夏季高温危害,要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10]的相关要求做好夏季工作时间安排,避开高温时段。在加油棚顶部四周设置喷雾降温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加油工的作业环境温度。

加强加油站职业健康管理相关的防控措施设计。汽油、柴油脂溶性强,皮肤接触可导致接触性皮炎,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加油站管理人员要监督加油工作业时正确佩戴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加油站要设置服务半径小于15 m的不断水的喷淋、洗眼复合式装置。此外,应落实“十三项”管理制度,完善职业卫生培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规范设置警示标识,落实好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猜你喜欢

油罐职业病汽油
把握主动权,提高油罐火灾扑救成功率
人人都有职业病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父亲的职业病
大型油罐设计的注意事项及设计标准
某分馏厂油罐区设计
DSP运动控制器在油罐焊接机器人中的应用探讨
我可爱的职业病
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汽油直接喷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