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先锋”胡福明

2023-02-23《环球人物》,《中国新闻周刊》

新传奇 2023年4期
关键词:清样唯一标准光明日报

胡福明这个名字,与一篇文章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他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也是“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胡福明一再表示:“这篇文章不是我个人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

胡福明这个名字,与一篇文章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他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也是“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2023年1月2日,胡福明去世,享年87岁。

“自我斗争了一个多月”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天,新华社通稿转发;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13日,多家省报转载。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国展开。

这个时间,离胡福明最初酝酿稿子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这一年多的辗转难眠、矛盾担忧终于随着稿子的付印,融进了推动时代前行的洪流。

“1977年3月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写这篇文章。这是自我斗争了一个多月的结果。”历史在胡福明的讲述里铺陈开来——当年2月,“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同时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正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的胡福明敏锐地读出了问题:“我感觉不对,我们要高举毛主席理论旗帜,但不能这么教条。”他想写文章反驳“两个凡是”,但又不太敢,“当时思想斗争很激烈”。这种“不敢”,在胡福明身上其实很少见,他在南京大学是出了名的敢说敢写。1976年10月,南京大学召开揭批“四人帮”的大会,他第一个站起来发言;在那年创办的南大学报上,他一期接一期地发表文章。但他有顾虑,“我被打成过一次‘反革命’了,劳改了好几年。这次要是写文章,可能更严重。我怕连累别人”。

晚年胡福明

胡福明既不敢和同事讨论,更不敢告诉家人。自我斗争了一个多月,他决定写篇文章。“我是一个理论工作者,如果没发现‘两个凡是’的唯心主义问题,那还情有可原。但是发现了却不说,那不是跟我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相悖了?”这也像一个真理越辩越明的过程,他逐渐坚定起来,最后决心“就算坐牢也要写”。

“感觉自己在战斗,特别有干劲”

胡福明定了文章标题,就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纲是在医院走廊里写的。当时妻子生病住院,他每晚都在医院陪护,带来一摞书和资料,在走廊上搬一条长凳当书桌,借着昏暗的灯光查理论依据。到妻子出院时,他已经查到了上百条理论论述,写出2000多字的提纲。

写稿是在酷热的7月。筒子楼里一层住了七八户人家,加上放暑假了,孩子们在楼道里打闹,环境拥挤嘈杂。但胡福明越写越清醒,8000多字的初稿十来天就写完了。8月,他把稿子修改了一遍,“感觉自己在战斗,特别有干劲”。9月,他把稿子寄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哲学组组长王强华。

“我当时对这篇文章其实不是很有信心。”稿子投出去,4个月没有回音。胡福明一直忐忑不安,直到1978年1月20日,王强华回信寄来一份清样,提出修改意见,大意是要改得更温和。

通过往来信件,胡福明又对稿子作了两三次修改,到了4月,仍然没有发表。王强华在信里的口风却转向了,“说要改得更有战斗力,这我就摸不着头脑了!怎么定这个调子?”

胡福明回信告诉王强华,月底要去北京参加研讨会,到时再讨论。最终,讨论定下两点,一是文章要更有战斗性,二是在语言上要更稳妥。胡福明又开始修改稿子。那段时间,光明日报社上午派人送来清样,晚上改完拿回去,第二天又送来新的清样和修改意见……

《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两次前去看望。第一次,杨西光表明自己的立场,坚定支持拨乱反正;第二次,杨西光告诉胡福明,文章要请中央党校的同志帮助修改,由胡耀邦同志审定。

“五一”前夕,胡福明把自己改的最后一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交给《光明日报》,然后就回南京了,他已经归心似箭。十几天后,他收到了光明日报社寄来的10份报纸,文章刊发在11日的报纸头版重要位置,在自己交去的版本上作了一些修改,标题加上了“唯一”二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引爆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并且号召大家:“我们一定要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吹遍大江南北。

“一定要改弦易辙”

采访中,胡福明一再表示:“这篇文章不是我个人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

1935年,胡福明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贫苦农家。因为战乱和家境贫寒,他小学几次中断学业。1955年,胡福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大学任教。“先干了一年辅导员工作,1963年开始给学生上课,讲毛泽东思想。”

“文革”初期,胡福明被打成了站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的“黑帮”,校园里张贴着“打倒胡福明反革命分子”的大字报。“我经历过动乱,知道一定要改弦易辙。作为知识分子,我拿什么战斗?只能拿手中这支笔!”从1976年开始,他就不停撰写理论文章,向各大报刊投稿。而后,他的人生也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影响,组织部多次找他谈话,要调他到党委政府工作,都被他拒绝了。直到1982年,调令下来,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南京大学,走进党政机关,曾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晚年的胡福明,书桌上总是摆放着一个烟灰缸,一个放大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和《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报刊。书房的墙上挂着北京大学南京校友会赠送的书法作品:“改革开放思想先锋,德高望重杰出校友。”但他最喜欢的还是2008年在北京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30周年纪念活动后一位书法家送他的一幅作品——先声。

猜你喜欢

清样唯一标准光明日报
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清样主要校对项目
清样主要校对项目
清样主要校对项目
清样主要校对项目
喜欢躺着拍照的哈士奇
百姓感受是评价改革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科学家的提问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