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现实意义

2023-02-19陈卓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现代化

陈卓

摘 要: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解放之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价值意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未来社会人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基本内涵及实现条件,对于理解中国当代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在发展时所面临的困境,如何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58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

1.1 酝酿阶段:青年至《神圣家族》

青年马克思在对人的现实问题的关注中追求个人发展与人类整体发展的统一。1935年,在中学考试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阐述了对职业选择的原则、态度与目标的思考,讨论了青年择业的主客观影响因素,指出应遵循使人的幸福和自身完美的原则。文章展现出马克思坚持“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为人类而牺牲自己”的理想色彩与道德追求。

从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入集中酝酿时期,通过对比德谟克利特机械决定论和伊壁鸠鲁原子学说,揭示了后者的辩证思想,肯定了其阐发的人对现实世界的能动性、偶然性存在以及人的自由意志。《莱茵报》工作时期,以出版自由辩论、“林木盗窃法”辩论以及摩泽尔地区农民贫困问题辩论为代表,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社会制度,从人的类本质、现实生活的物质层面,研究人的社会现实生活,分析人的利益需要并为其辩护。在开始认识到物质利益或客观的“各种关系”对于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后,又转向了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与法哲学的批判思考以“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

1844年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论犹太人问题》,批判了黑格尔把人归结于自我意识,回答了人的根本问题,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要返回到人自身去找人的本质。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本质,明确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关于宗教解放和人的解放的错误观点。认为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被颠倒的人的自我异化存在于宗教与现存社会中,要解决宗教问题必须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批判了鲍威尔等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方式实现政治解放的主张,认为寻求真正的人的解放必须批判改造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出版。通过探究人对物质生产资料的依赖关系,指出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对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目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的价值取向是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强调了工人阶级在创造历史中所发挥的伟大作用,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表明此时已开始对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路径进行分析。

1.2 形成时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至《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时期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此时期,主要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对于人的全面發展进行研究并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打下基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进行剖析,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将绝对精神作为研究对象,主张哲学应将自然界、现实社会与人作为研究对象,但又脱离实践地看待自然和人,将人视为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着的、孤立的个体,人的本质被抽象地理解为“类”。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对人的本质下了新结论,认为人不是“自我意识的人”,也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着的人,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深化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强调了人的最基本活动是生产实践,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在这些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交往关系。人类有生存需要,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即生产维持人吃喝住穿这些用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生存的人还需从事生产性的实践活动以满足需要本性。其次,说明了分工不仅使得生产力、社会状况与意识之间的矛盾成了现实,导致了对人的强制束缚,“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分工,为人提供了更多活动和方面发展的可能,但也剥夺了大多数个人全面发展的机会。共产主义是对旧式固定分工、异化以及私有制的扬弃,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制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被消灭,人能够克服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体发展与共同体发展可以统一,共产主义正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联合而获得自由的真正共同体,是建立在“自主活动”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实现,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独创与自由的发展。

1848年,《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宣告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必然灭亡的未来趋势,深刻论述了阶级斗争理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相对立,前者财富不断增加,后者境遇愈发艰难。解放人类必须解放受压迫剥削最为深重的无产阶级,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来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夺取政权从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在未来历史的新纪元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1.3 成熟时期:三大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及《哥达纲领批判》

成熟时期,基于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了进一步讨论。

三大经济学手稿探析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以及雇佣劳动如何被资本剥削的秘密。在对商品价值和劳动时间的分析中,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作为资本家尽可能多地生产财富的工具,被要求付出更多的劳动持续时间用以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是为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延长能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缺乏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人几乎不可能在少数的、为自己所掌握的自由时间中发展自身。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工人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其获得的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换形式,而资本获得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其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则是被资本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基于新的理论,马克思在考察资本时,阐述了“资本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即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财富积累的同时,也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手稿》与《资本论》还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人的种种异化。这些现象体现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违背人性、反人道的劳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商品与商品交换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會关系颠倒为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体现却独立于人之外存在,并且支配者人的活动与命运,这就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一起,正是为马克思所抨击、企图消除的现象。

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三个主要的阶段。直到第三阶段,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时,人的发展程度高低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程度相统一,在社会发展突破的同时,人也获得更多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与自主空间,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全面地充分发展。《哥达纲领批判》还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做了阐述,对于未来社会所有制性质、如何分配社会劳动时间以及按劳分配等理论进行了论证。强调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应具备的主要经济特征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作用,指出在此前提下,才能对社会生产进行“直接的自觉地控制”,实行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用于个人分配的只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之后的剩余部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飞跃,集体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不再是人的谋生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异化消失,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两个阶段中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情况决定了其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程度的区别。

2 当代中国关于人的发展的现实问题

2.1 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大势,也是所有国家无法回避的历史阶段。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在著作中多次提及“社会形态”相关概念,认为“现代社会”概念中包含着更高形式的共产主义社会,有时也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就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以对经济的社会形态划分的“五分法”,即按照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程度划分为五种形态,最低形态是原始社会,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其现代社会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除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形态演进,对人的发展也进行了思考,以“三分法”,即按照人自身的发展程度划分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三种形态为代表,可以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预测未来社会特征的目的所在。

王永贵把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现代社会的特征描述总结为大工厂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世界整体、高度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以及世俗化和城市化五方面。尽管目前对“现代化”“现代社会”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标准,但公认的是,现代化转型是以工业化、大规模的科层组织、教育普及率、更低程度的社会不平等、增加的社会流动等现代化要素的生成与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整体上向着现代型文明社会转变,其中人均受教育程度、识字入学率、城市化水平等常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与转型程度的指标。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名化实的长期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面临空前机遇,生产力的提高与物质的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科技和知识的积累也促进了人发展的能力与意愿。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的发展面临着新挑战。

2.2 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人身体素质的提升与精神社会病症的发生。在发达工业和产品经济下,肮脏、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大幅减少,传统知识信息壁垒被打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确立了科学理性的权威,人的身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生存条件得以极大改善。同时,现代人的精神问题不断涌现。在广阔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环境中,现代人易沉溺于消费主义与接触媒介,将接收、传递信息作为行为替代品,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失去了思考和行动能力。人日益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日益丧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自身现实发展的热情和能力,形成了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其在心理情感、行为方式、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中都极大地被大众传播媒介塑造并影响。

技术的高度发达与人批判能力的丧失。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始终是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根本原因。发达工业社会中,人难以避免被建构、被规训,丧失了合理的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成了“单向度的人”。人的自由意识被工业技术发展带来的现实所侵占,“进步的冲击使理性屈服于生活”,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占据个人的全部身心,内心生活僵化,屈从于社会强加给他的生活方式。那些在个人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如广告、娱乐、消费等,在满足个人需求的表象下是虚假的本质,人的需求被外在于人的事物所控制,而精神追求、自由意志与人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量的物质产品挤压矮化。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不足。以城市化发展为例,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因对生产力的提升成为现代化的有效经验被大为推广,作为后工业时代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思路,仍是人类生产力进化的必然阶段。区别于西方国家要求资本更高效率更高回报的城市化思路,中国不应当为经济发展而打破城乡平衡、传统文化与朴素情感的寄托、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要在城市化布局、城市建设密度、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人口分布上探索出一条平衡经济发展与冗余度、回旋空间,平衡城市化与乡村振兴,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

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当代的启示

3.1 大力提升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解放发展生产力,使人摆脱基础生存活动的束缚,为人的发展创设好的物质环境。其次,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间的区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间的关系,保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将以人中心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使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同向进步。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经济发展成果,推动经济朝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进步。通过高质量经济发展,正确使用科技,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人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发展自身。同时,警惕物质财富快速积聚带来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与贫富差距,过度依赖物质科技忽视人的主动性与精神需求的技术主义、虚无主义与单向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应结合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针对我国既存在世界先进甚至领先的生产力,也存在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不均衡的情况进行突破,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为最终实现“按需分配”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3.2 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也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一定程度地满足后,人民需求发生了更深层次、更广内涵的转变,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包含了量与质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比以往更加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升。因此,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应当把实现人的美好精神生活作为重点内容,用先进丰富的精神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稳步推进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共同富裕。劳动是人获得物质与精神满足的源泉。要避免劳动异化,使劳动者能够有尊严、有回报、有发展地劳动,保障其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和自由时间,在劳动中获得发展机会与奋斗回报。只有坚持正确的劳动,才能推动劳动者向着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前进,离人的身心解放更近。人离不开劳动,也离不开休闲娱乐。要重视人的本性与欲望追求,并对其进行合理引导,用优秀的精神文化活动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行感情培养与价值关怀,治愈人的现代化的精神病症。

3.3 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谐和

人是现代化的目的,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体化的进程。现代化过程中,要对导致人发展片面的、畸形的、不自由的、不充分的环境进行改造,在实际、具体、科学的环境中推进人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党要统筹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统筹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系,统筹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统筹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好激发社会与人的活力、效力、创造力与建设社会良好秩序,从而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协调推进人的现代化。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创设自由发展的机会与条件,使其成为可能。同时,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求人要更加全面地发展自身,只有自由且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自如运用飞速发展的科技,突破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解决更多現代化社会中的难题。要将中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实现自由且发展发展相统一,从而使得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王永贵.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01):4551.

[6]陈新夏.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文本溯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05):7481.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现代化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