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域下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园本化路径

2023-02-18孔礼美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幼小双减幼儿园

孔礼美

一、引言

“双减”政策背景下,幼儿园如何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现自然过渡,亦是“双减”的内在之意。在幼儿成长的关键转折点,幼儿园应做好与小学教育的融合,实现不同阶段间的自然过渡,依据幼儿及幼儿园的发展特点,不断丰盈与调整幼小衔接的内容,形成适宜的幼小衔接园本化实施路径。

二、以现象透视幼小衔接中的多重“偏向”

(一)偏向智力衔接,忽略全面发展

改变“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导向是“双减”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是发展全面有综合素养的学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实施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功利性的思想影响下,对幼小衔接的理解走偏,部分家长认为的衔接就是识字及算术等知识的学习,而部分教师迫于某些压力也随之附和,導致幼小衔接走向片面化。

(二)偏向填鸭式教学,忽略幼儿主体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是“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之一,注重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凸显幼儿的主体性,辨别幼小衔接的关键点,教育方式不是单纯的讲授或是填鸭式,不是约束幼儿坐姿管理形式,不是墙面贴着汉字拼音的环境……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注重游戏化教学,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三)偏向单一性评价,忽略综合性评价

落实“双减”政策关键点之一即是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而非文化知识本位的单一结果评价。应全面评估幼儿的发展,从幼儿的学习兴趣及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我服务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进行多元评价。

三、以园本文化突破幼小衔接实施的适宜路径

(一)文化适宜的幼小衔接联动机制

1.宏观层面顶层规划

顶层设计幼小衔接实施方案,基于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等。教育部于2021年出台了第一份国家层面的幼小衔接专项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明确的政策方向指导,深入持续推动幼小双向衔接,同时也让我们再次思考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性提升路径,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及大趋势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再次明晰幼小衔接的意义。

2.中观层面协同推动

中观层面抓住关键要素,协调家长、幼儿园、小学三方的联系,通过培训形成共识,让教师、家长明白孩子的教育是有规律的,科学的幼小衔接是怎样的,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衔接等,开展多形式的家园/校活动,引领家长理念,走出幼儿园“小学化”误区,解决家长疑惑,实现同频共振。

3.微观层面落实检查

微观层面是对一线教师教育实践的稳步落实。幼儿从小班入园伊始,教师就引导他们开启独立自主的探索模式,如自主进园、自主脱衣铺被、自主接水取餐、自主选择想要参与的游戏、自主收纳整理物品等。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探索”,经过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和加强,慢慢在幼儿的思想中根植秩序、社交及规则意识。

(二)发展适宜的生活化、游戏化课程

以《指导意见》为指导思想,聚焦身心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社会准备四大关键能力,围绕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真问题、如何有效解决等话题开展交流,分享在教学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及存在的困惑,在幼儿园总体课程实施思路下,各年级组制定具体的细化清单,标明任务的时间节点及重点,围绕幼小衔接的关键要素,关注核心经验,明确幼儿发展目标的价值,细化“各有侧重”幼小衔接目标。

1.立足园本课程体系,建立内在关联,承续衔接的全面性

(1)逐园本课程蕴含理念,打牢衔接的基础部分之身心准备

定位园本课程目标,以七彩教育、多元课程培养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幼儿,以运动、健康、快乐的课程促进幼儿向阳生长。深入开展多元活动,培养幼儿积极情绪体验,加强幼儿身体运动,开展向往小学等活动,让幼儿在身心上有充分准备。

(2)究一日生活教育价值,提升衔接的必要部分之生活准备

一日生活皆课程,在入园、盥洗、如厕、进餐、喝水、午睡等环节中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小班可以游戏形式表达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其他材料区投入锻炼幼儿手部肌肉协调能力的材料,助力独立生活,在“娃娃家”提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半结构生活类材料,满足幼儿角色表演的需要;在中大班投放真实的生活材料,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获得基本的劳动技能;利用离园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开展自理能力比赛等,让幼儿在自主操作、自我管理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3)审主题探究课程价值,培养衔接的关键部分之学习能力

秉承“向外探寻、向内思考、向下扎根、向阳生长”的课程理念,相信儿童是有力量的学习者,开展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生长性课程。教师以五大领域课程为抓手,以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运动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六个方面为实施途径,从幼儿认知、情感态度、能力发展三个目标维度,设计实施主题探究式课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建构园本阅读课程,注重幼儿倾听与表达,阅读与前书写的经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听说读写材料,开展绘本儿童剧表演、小小演说家等活动,创设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强化幼儿的学习能力。

(4)思自主游戏的价值旨趣,强化衔接的重要部分之社会准备

室内外自主游戏中,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时间及权利,幼儿自己做计划、自主开展游戏,在游戏中有合作有分工,有冲突有解决,有沟通有表达。游戏可作为幼儿的一个小型社会场域,身处其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专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不断提升,这就是为幼小衔接做好充分准备的过程。

2.构建科学衔接体系,聚焦过渡连贯,保障衔接的全程性

(1)在全程衔接的基础上,突出各年龄段重点内容

小班侧重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小班年级组结合幼儿年龄的特点,开展一系列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动作发展的活动,培养幼儿学会自我独立。

中班侧重自我服务、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中班幼小衔接以社会准备为重点。如在诚实守信这个方面,多投放一些关于品德品质的图书,然后通过规则、公约等在日常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在交往合作的目标中,可以设立值日生,让值日生去服务班级,让幼儿都能感受交往合作的乐趣。

大班侧重时间管理、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幼小衔接学习准备作为重点,学习习惯方面,班级教师與幼儿商量安排弹性活动时间,幼儿在该时间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计划做事,培养幼儿对时间的有效管理;可以在每日考勤中让幼儿自己统计班级当日来园人数,在点名、分餐、种植活动中渗透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设计“名字的秘密”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名字的由来,从自己的姓名开始培养幼儿前书写兴趣等,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2)在全程衔接的基础上,突出大班的重点时段

大班下学期为入学准备期,按照《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要求进一步优化一日活动安排。开展“我上小学了”主题活动,组织参观小学、体验小学课堂等活动,让幼儿产生对小学的向往。

(三)主体适宜的多边体认知与行动

教师、家长、教育管理者等作为幼小衔接的多边体,共同建立起儿童健全成长取向的衔接观,优化多方资源,构建幼小衔接多边体,知行协同,方能更有质量地推进科学衔接。家庭、幼儿园、小学、社会,需将共同目标锁定在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上,并以此引领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与步调。

“双减”政策提出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幼小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两个主要阵地为家庭、园/校。有学者研究提出:在相关利益主体间博弈行为的自然结果中,对于所有家长来说,超前学习的“小学化”就是在和社会上其他孩子与家长博弈过程中的“压倒性策略”。因此抱着“就算我不这样做其他家长也这样做”的心态,“小学化”现象便自然而然地存在,即使在“双减”政策落地后,这种博弈也还依然存在。因此,在幼小衔接多边协同合作中,家园/校的关系至关重要。与家庭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明晰双边的独立责任与价值,各自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互不从属。园/校从认知体系、价值观培养、集体观念等方面系统推进,家庭从教养教化方面给予情感支持、个性化需求等潜在影响。明确以园/校为核心的教育,家庭及社会给予有力的补充支持,通过公众号宣传、专题家长会、家长面对面等多种途径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衔接观,通过调查了解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需求,在家长工作专项内容中制定专门的幼小衔接家长指导方案,指导内容围绕儿童衔接阶段的学习发展轨迹及特点、指导建议、合作方向等内容,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线上线下指导等,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日常管理、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融合贯通,形成完整的幼小衔接体系。

加强幼小教育衔接管理,除了做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外,幼小双方需要开拓更多的衔接沟通渠道,共同制定衔接的可行性方案,共同承担起幼小衔接这一责任,以链条式的关系不断发展,寻找链条之间的扣环处,从横向纵向上实现协作互动。形成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合教研机制,支持构建双方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OECD报告指出成功延续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关键因素包括:连续性的课程框架,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学前和小学教师在教学过渡阶段的创造性衔接,课程中平衡的游戏设计、自我调节和学业准备活动。借鉴《强势开端:幼小衔接》内容,提供教师互动体验的平台,开展合作联合式教研培训,在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中都加入幼小衔接的内容,保持教学节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不断推动幼小衔接高质量教育工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幼小双减幼儿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