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救援对策

2023-02-18马江涛赵小转

中氮肥 2023年1期
关键词:盲目救援装备

马江涛,赵小转

(陕西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陕西 神木 719300)

0 引 言

受限空间作业(也称有限空间作业)是伴随社会生产活动的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无固定场所的作业活动,受其内部环境和作业条件的限制,容易发生作业人员中毒窒息、着火爆炸、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严重安全事故,这在石油化工、污水处理、酿酒发酵等工业领域尤为突出,且事故发生后盲目施救又是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发生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36起,死亡92人;2021年全国发生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21起,死亡59人,虽然在事故发生起数和人员死亡数量上均有所下降,但很多事故背后的原因让人不可思议。通过对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每起事故都是可以预防或避免的,特别是因盲目施救引起的事故扩大化,造成的伤亡人数比最初涉险人数还多。中国危险化学品安全协会就2018年受限空间盲目施救事故的统计分析见表1。可以看到,2018年发生的33起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中,最初涉险人数39人,但由于盲目施救造成严重的事故扩大化,最终伤亡124人,盲目施救造成的伤亡率扩大比例为68.55%,足以表明部分企业(单位)在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及应急救援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以下笔者结合安全管理经验,系统地对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受限空间作业常见安全风险辨识和盲目施救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救援对策进行阐述。

表1 2018年受限空间盲目施救事故统计

1 受限空间作业常见安全风险

1.1 危害因素多且情况复杂多变

受限空间内部空间狭小,潮湿、阴暗、缺氧、照明不足,自然通风不良,有毒有害、可燃气体不易扩散等,这些特点都是受限空间作业的危害因素。除上述危害因素外,由于作业条件的不同,周围环境变化还会衍生出其他复杂情况,如:作业前工艺处置不到位——发酵池、污泥池、阴井及存储危险化学品的设备等受限空间内介质未采取清理、置换、吹扫、蒸煮等措施或处理不彻底,作业环境及周围环境温度升高致有毒有害气体易逸出;作业前未开展安全交底,作业人员对作业环境不了解,不清楚受限空间存在的危害因素,盲目进入;作业中作业人员自身携带的用电设备、氧气焊、空气呼吸器出现漏电、漏气、失效等情况,可能造成人员中毒或气体爆炸等情况;作业中受限空间高处作业人员吸入有毒有害窒息性气体而失去意识,容易造成高坠事故;作业结束后在安全措施解除的情况下擅自二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而造成事故;作业结束后对受限空间人员和工器具进出情况未进行清点、登记,造成人员或工器具遗忘在受限空间内,擅自送电或启用设备,造成触电或机械伤害事故。

1.2 危险物质多且隐蔽性强致救援难度大

受限空间涉及的危险物质较多,主要有甲烷(俗称沼气)、硫化氢、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氰化氢气体等有毒或可燃性气体,其中硫化氢、一氧化碳较为常见,管理不当就会发生人员中毒窒息、着火爆炸等安全事故。受限空间作业隐蔽性强,作业现场一般不能直观监控,出现异常情况时不易及时发现,容易错失最佳救援时机。另外,受限空间一般空间较小、光线不足、出入口狭小,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难度大;如果涉险人员再失去意识,不能配合自救,外部救援人员不清楚内部情况,视觉、听觉及救援行动受到限制,将给救援人员在争取救援时间和创造救援条件方面带来严重的制约,导致不能迅速实施救援。

2 受限空间作业盲目施救事故原因分析

2.1 救援人员自身防护不到位或救援能力不足

(1)救援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同受限空间盲目作业一样,发生受限空间作业人员被困时,救援人员只想尽快将涉险人员从危险区域救出,思想意识中缺乏对救援过程危险性的认识,多出于本能的冲动和侥幸心理,盲目施救。

(2)救援人员培训不到位,各种培训“走过场”,没有入脑入心,未达到培训效果;对劳动保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培训不到位,对岗位应知应会安全知识掌握不到位。

(3)救援人员自我防护不到位,防护救护装备选择、正确佩戴等基本能力缺乏,不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开展救援。

(4)救援人员救援能力不足,日常开展实战演练较少,对应急救援程序不清楚,对存在的风险判断不准确,个人体能强化训练不足,在长时间救援过程中易出现自身体力不支等问题。

2.2 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或措施不落实

有效的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必须以风险辨识为切入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按照工作流程,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等方面开展全面的、系统的风险分析。

物的不安全状态除了要分析常规状态,还要分析异常状态,从设备停运、能量隔离、物料清理和置换以及可能衍生出的不安全因素多点分析。如:在受限空间内长时间电焊作业衍生出的大量金属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烟尘对人体呼气道造成的损伤,以及长时间作业可能引起人员因缺氧而失去意识等。

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强调“三违”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如:在受限空间内使用机械设备或手持电动工具不当,造成机械伤害;作业人员劳动着装不规范,未按要求佩戴安全帽、戴防护手套、穿防砸劳保鞋,造成物体打击、挤压伤害。

管理缺陷主要是指管理不严、不细,安全措施不落实。

2.3 应急防护/救护装备配备和维护不到位

(1)企业(单位)第一责任人安全理念不强,安全费用投入不足,存在降低标准配备应急防护/救护装备的问题(如:不按配备数量采购,失效、过期的应急防护/救护装备未及时更新、替换),造成在紧急情况下不能及时有效开展救援工作。

(2)采购防护/救护设施装备随意性强,未参照风险辨识结果和应急救援预案所需的应急防护/救护设施装备配备,导致在应急状态下所配备的应急设施装备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3)高科技的应急设施装备需要高水平、高技能的应急操作人员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现状是许多企业(单位)应急救援人员能力不足,开展应急设施装备使用培训次数不够,接受培训人员没有真正掌握应急设施装备的使用方法,在应急状态下容易因佩戴错误、使用不当而发生救援人员人身伤害事故。

(4)受限空间作业过程中,未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状态在现场配备应急防护/救援设备设施,当发生涉险事故后,在慌乱中寻找应急防护/救护设施装备,耽误最佳救援时机。

(5)日常检查维护不到位,不能按照设施装备的检查维护要求深入现场定期开展检查,仅在办公室填写检查记录;现场、应急物资库等应急设施装备与基础台账不一致,需要维护保养的应急设施装备得不到及时维护保养,一旦发生异常情况需要使用时,才发现设施装备不能使用,不但不能救人,而且可能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3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及应急救援对策

3.1 受限空间作业日常安全管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受限空间作业日常安全管理水平是影响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应急救援效果的重要因素,科学严格的日常管理才是受限空间安全作业的“压舱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受限空间作业日常安全管理。

(1)细化受限空间作业日常安全管理,开展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交底;细化气体分析程序——作业单位提出分析委托单,分析人员用2种不同型号的分析检测仪器进行有代表性的采样,分析人员出具分析报告,作业单位完成票证办理后方可作业。

(2)强化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加强有毒有害气体物化性质的学习和个人防护装备正确使用的培训;开展心肺复苏培训,掌握急救知识。

(3)据应急预案经常性开展应急演练以及自救、团队互救能力训练,从会到熟、从熟到专、从专到精,形成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能力。

(4)提高安全监护人的安全监护管理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监护人取证上岗机制,充分发挥安全监护人的监护作用。

(5)严格落实安全监察,对于违反受限空间作业日常安全管理的行为一定要重拳出击、严查严办。

3.2 作业前与作业中受限空间安全管理

通过对典型受限空间作业案例的分析与不断总结,笔者认为受限空间作业前、作业中应重点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1)作业前,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严禁措施不落实;严格实行现场作业安全确认和票证审批制度,严禁远程签发票证;受限空间作业涉及到其他特殊作业的,应办理相关票证,并按相关规定执行。

(2)作业前,作业人员必须清楚作业环境危害因素,严禁不经培训、不了解作业安全因素就盲目作业。

(3)作业前,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严禁无工作方案就开始盲目作业。

(4)作业前,必须制定事故预想应急救援措施,严禁无救援措施就盲目作业;对于检修设备与其他设备、管线确实无法隔离的,要求作业人员须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并编制应急救援方案,开展应急救援预演,尽可能将需要用到的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到作业现场。

(5)作业中,必须严格按照“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程序开展受限空间作业,严禁未通风、检测不合格就盲目作业。

(6)作业中,作业人员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中毒、防窒息等防护装备,受限空间出入口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严禁个体防护不到位就盲目作业,作业过程中实施双监护,监护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7)作业中,在受限空间内/外部均配备便携式检测仪,不间断连续检测,严禁无检测设备就盲目作业。

(8)作业中,高风险作业场所必须安装安全视频监视系统,指派消防队或其他应急人员现场待命,严禁在无监视的情况下盲目作业。

3.3 受限空间事故应急救援对策

(1)受限空间发生事故时,监护人员立即与内部人员沟通涉险情况,如无人应答,基本可判断为人员中毒而失去意识,此时应立即使用大功率通风设备向受限空间通入新鲜空气,由于有大量新鲜空气进入,轻微中毒人员症状可缓解并实施自救,其他中毒人员可减少有毒气体吸入。

(2)受限空间发生事故时,救援人员应首选非进入式救援,当确实需要采取进入式救援时,救援人员应至少两人为一组,一人负责进入受限空间救护、另一人负责监护。

(3)当采取进入式救援时,监护人员应对负责救护人员的个体防护、救护装备进行检查,确保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压力在25 MPa以上,面罩、气带无损坏和漏气情况,低压报警器完好;救援人员佩戴安全带,在受限空间外部搭设三脚架,使用防坠器安全进入,并保持通讯畅通;救援人员进入受限空间实施救援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实行轮换救援,以保持救援人员体力充沛;救援过程涉及到可燃、易爆介质的,所有携带进入的设备设施均应符合防爆安全要求,以防发生次生事故。

(4)受限空间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做好涉险人员的安全防护,对于竖向受限空间,可为涉险人员系上安全带或救生带,并佩戴安全帽;对于横向受限空间,在出/入口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担架,当出/入口狭窄时尽量采取多人“圆木”式搬运方式。如涉险人员发生机械伤害或骨折,应进行简单处理后再救出,防止救援过程受到二次伤害;如受限空间内有积水、淤泥,涉险人员昏迷后口、鼻可能被压在地面,甚至可能被压在水或泥浆里,救援人员应优先确保其呼吸通畅,再实施救援。

(5)救出人员如处于昏迷状态或无意识,应将其立即抬到空气新鲜处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医院救护人员到达,救护工作不能停止。

(6)救援结束后,及时清点核实现场人员、装备,清理事故现场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尽可能保护事故现场,便于后续事故调查及救援评估。必要时开展事故现场环境检测以及人员、装备洗消,对参与救援行动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4 结 语

受限空间作业所处环境一般光线不足、内部环境复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多,有效救援时间较短,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和事故应急救援不得力,救援成功率就会较低。因此,需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事前管理,即加强受限空间作业日常安全管理——扎实开展日常风险辨识,落实安全措施,推行监护人安全监护资格考试取证机制,严格票证办理,落实作业分析,不断提升安全作业基础管理能力;配齐应急救援设施装备,做好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全员掌握应急救援设施装备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做好救援人员的防护;通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熟练掌握应急救援程序,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二是事中管控,即作业前/作业中受限空间安全管理落实到位,作业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落实到位,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定事故预想应急救援措施和方案;作业中,作业人员自身防护和作业双监护到位,作业场所检测仪和安全视频监视齐备;严格按“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程序开展受限空间作业,高风险作业时消防队或其他应急人员待命于现场。三是事后救援,即采取科学有效的受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对策将事故伤害降到最低——对于中毒事故,立即使用大功率通风设备向受限空间通入新鲜空气;救援时首选非进入式救援,当需要采取进入式救援时,救援人员应至少两人为一组,负责救援的人员做好个体防护,负责监护的人员切实起到监护作用;做好涉险人员的安全防护,防止救援过程发生二次伤害;救援结束后做好事故现场人员和装备清点及残留有毒有害物质清理等工作。

猜你喜欢

盲目救援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紧急救援
港警新装备
3D打印大救援
防晒装备折起来
盲目剃“满月头”可能对宝宝造成什么伤害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盲目自大的小蚂蚁
救援行动
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盲目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