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2023-02-18张海旺

党的生活·青海 2023年2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中华民族精神

●张海旺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专门作出部署,这为进一步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两弹一星”事业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最重要的发展成就之一,不仅有力推动了物质文明进步,它所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也促进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精神富有,并充分体现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两弹一星”事业体现伟大创造精神。上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遏制,特别是核威慑、核讹诈的做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福祉、维护世界和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毅然作出独立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央专委的领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从理论研究做起,遵循提出理论、指导设计、试验检验到再修正理论、改进设计、试验验正的科学思路,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尤其是创新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案,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自主创新突破,取得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两弹一星”辉煌成就。依靠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和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不仅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创造了“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事业体现伟大奋斗精神。“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新中国关键资源有限、专业人才缺乏、国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开启的,研制之初,又先后遇到了前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三年困难时期等严峻挑战,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对此,“两弹一星”研制者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为民之志,隐姓埋名、无私奉献、集智攻关。研制过程中,没有理论依据就从基础开始研究,没有先进计算工具就手工计算,没有试验仪器就因陋就简、没有特种材料设备就摸索制造,即使在最饥饿的年代也没有放慢研制的步伐,以不懈奋斗成就了历史伟业。他们为此奉献了青春、健康、心血乃至生命,最终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空爆我国第一颗氢弹。我国的核试验次数与其他所有有核国家相比,是最少的,所花费的资金也是最少的。

“两弹一星”事业体现伟大团结精神。“两弹一星”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工种、多个单位乃至全国多个地区的宏大系统工程,在研制过程中,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力协同、团结协作、参与攻关,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才在党中央确定的时限之内完成这一空前壮举。李继耐上将在回忆文章中谈道,只要是“两弹一星”需要选调的科技专家,点到谁就给谁;只要是“两弹一星”的协作配套任务,就一定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只要是“两弹一星”任务需要办理的事情,都毫无保留地全力支持,全国各地处处“绿灯”。这既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团结干事业的磅礴力量,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

“两弹一星”事业体现伟大梦想精神。毛泽东主席在1955年1月15日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同样在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针对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的问题斩钉截铁地回答:“中国人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从开国领袖到一线干将,都怀揣着祖国强大、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当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时,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的梦想。也正是因为心怀伟大梦想,“两弹一星”奉献者们才不被困难所吓倒、不为挫折所气馁,永不放弃、勇攀高峰,终于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坚持顽强拼博的实干、久久为功的韧劲,立足岗位奋斗、立足现实奋斗,把握重点,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着眼“创新”,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推进“两弹一星”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研究并科学阐释“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价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

着眼“奋斗”,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安排部署,深化“两弹一星”精神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研究和成果转化,既面向国内讲好“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又面向世界创造性讲地好中国人民勇攀科技高峰、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故事”。

着眼“团结”,围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坚持不懈地从“两弹一星”历史和精神的“富矿”中挖掘素材、汲取营养,汇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精品,努力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眼“梦想”,用好用活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的丰富红色资源,在立足主业主责、扎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上守正创新,深入阐释“两弹一星”精神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根铸魂。

着眼“融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助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立足区域实际,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力发展高质量的红色旅游,培育壮大红色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中华民族精神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