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序跋

2023-02-17唐惠忠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战国策曾巩童子

唐惠忠

考点阐述

序跋由来已久,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序”“题某某后”等,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文章实际是对序的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序在古代另有一种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序跋依托作品,对作者其人、创作宗旨、成书过程、篇章规模乃至书名含义等要素,均有一定程度的介绍和叙述,核心在于阐发一书精华,进而向读者宣传推广书籍蕴含的重要价值。

阅读序跋,考生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第一步:速读全文,整体感知,分清题材。先对全篇内容有粗略的了解,然后理清文章是书序还是赠序。第二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考生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理解文意。第三步:根据题型,扣合考点。由于这类文本相较于传记的阅读难度要大一些,所以其文化知识题、分析语言特点或赏析重要句子题、搜索信息及归纳概括类题相对较少,而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文学虚词、断句以及分析作者思想情感、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类题。

知识链接

序这种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还有的很像抒情散文。有的序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有的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有的序抒情成分较多。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仪观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后来的“史序”都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中的《一行傳序》《伶官传序》等皆是此类。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写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更是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典型的是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它是韩愈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但这篇并不是传记,还是序。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等。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战国策》目录序

◎〔宋〕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①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与周文王(或周武王)。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疑其不可考者(考证)

B.所以大治(治理)

C.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避而不谈)

D.而俗犹莫之寤也(醒悟)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得不那么做。而曾巩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曾巩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曾巩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遣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 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 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2)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赠张童子序

◎〔唐〕韩愈

天下之以明二经举于礼部者,岁至三千人。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有司者总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能在是选者,厥惟艰哉!二经章句,仅数十万言,其传注在外,皆诵之,又約知其大说,由是举者,或远至十余年,然后与乎三千之数,而升于礼部矣;又或远至十余年,然后与乎二百之数,而进于吏部矣,班白之老半焉。昏塞不能及者,皆不在是限,有终身不得与者焉。

张童子生九年,自州县达礼部,一举而进,立于二百之列;又二年,益通二经。有司复上其事,由是拜卫兵曹之命。人皆谓童子耳目明达,神气以灵;余亦伟童子之独出于等夷也。童子请于其官之长,随父而宁母。岁八月,自京师道陕南,至虢东,及洛师,北过大河之阳,九月始及郑。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饩赂,或作歌诗以嘉童子,童子亦荣矣!

虽然,愈将进童子于道,使人谓童子,求益者,非欲速成者。夫少之与长也异观:少之时,人惟童子之异;及其长也,将责成人之礼焉。成人之礼,非尽于童子所能而已也,然则童子宜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可也。

愈与童子,俱陆公之门人也。慕回路二子之相请赠与处也,故有以赠童子。

(选自《韩昌黎文集》)

1.对下列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聚合)

B.第其可进者(等次)

C.有终身不得与者焉(参加)

D.余亦伟童子之独出于等夷也(同辈)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童子九岁应考,历经科举四关,进入吏部二百人行列,足见其聪明机敏,超群出众。

B.张童子恪守孝道,虽然刚被朝廷授以官职,但他仍向上司请求,跟随父亲为母亲服丧。

C.张童子年少时有特别之处,令人惊异,但长大后却不能通晓成人礼节,人们深感遗憾。

D.作者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与张童子虽出同门,但效颜回、子路之交,讲究以文会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厚其饩赂,或作歌诗以嘉童子,童子亦荣矣!

译文:

(2)然则童子宜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可也。

译文:

4.韩愈写这篇序文有哪些目的?请简要概括。

答:

猜你喜欢

战国策曾巩童子
熊童子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曾巩生平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山童子和一串红
朱右《唐宋六家文衡》与曾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