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雨课堂的学情分析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以“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课程为例

2023-02-17史嫒嫒王自布王凤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情编码知识点

史嫒嫒,王自布,王凤阳,林 军

(桂林医学院 生物技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199)

“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是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存储、检索和分析的科学,其中包括数学、统计、生物、计算机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致力于数据分析以解决生命科学或生物医学问题。除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灵活应用到生命科学问题研究当中。传统的教学依托课堂,以教师通过板书或PPT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学习时间的灵活安排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无法精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优化教学过程[1]。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及能够做什么。这种教育模式需要立足于五点:(1)构建学习目标,即要求学生学习什么;(2)明确学习需求,即要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3)设计学习过程,即如何完成教学来达到预期目标;(4)建立学习评价,即有效评估学生学习结果;(5)优化教学过程,即循环保障学习进程。OBE立足于学生,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并能不断优化调整课堂教学进程[2]。

雨课堂教学平台于2016年6月,由学堂在线发布。该平台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PPT和微信,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实现无缝连接,能够支撑教师与学生之间高效、便捷的互动,教师能够通过学情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注入新的活力[3]。“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因其强交叉性和实践性,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及时、有效的学情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关键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夯实实践能力[4]。

一、雨课堂在“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预习阶段

在该阶段,教师发布预习任务(见图1)。通过后台统计数据,分析学生预习参与情况,得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程度的反馈。正式上课前,针对预习内容,设置几道题目发送给学生作答。综合学生作答和预习内容参与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并督促学生重视每次发布的预习内容,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讲解非编码RNA与复杂疾病专题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或者查阅转录组学研究相关文献,提前了解相关领域研究思路。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汇报准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基于什么类型的数据。(2)用什么分析方法。(3)解决什么问题。汇报时间限定在5~10分钟。在上课前,关于预习内容先发布几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选项,针对学生作答情况,请学生就作答情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再做进一步的引导与点评,最后做归纳总结。

图1 雨课堂学情分析应用模式

(二)课中授课阶段

课前评估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教师根据情况做出调整。课中针对关键知识点设置作业或讨论环节,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1.弹幕互动。针对比较枯燥的教学部分,教师开启弹幕,学生针对教师提问发送个人回答或建议。在开展非编码RNA一些概念性知识点介绍前,以“列举出你知道的RNA分子”为问题,学生通过弹幕形式来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弹幕中学生作答情况,了解学生对这部分要讲解内容的掌握程度。

2.随机点名。针对知识点繁杂或者课程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教学部分,教师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在课堂教学进行到开始介绍一类研究的热点非编码RNA——miRNA时,包括miRNA的概念、发现、生物合成、一般特点和作用机制,设置问题“之前是否学习过miRNA相关的内容”进行随机提问;在介绍miRNA生物合成内容前,以“经典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内容”“简单描述mRNA的生物合成过程”为问题,通过随机点名作答的方式使得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教学当中;在最后介绍miRNA作用机制后,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系统,就miRNA在复杂疾病(癌症)中的功能研究设计初步方案,随后进行点名提问,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科研思维。教师通过两到三轮的随机点名,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发送题目。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是针对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发送提前设置好的包括选择题、主观题等类型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答案。教师通过这种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做出强化练习等教学调整。在正式讲解非编码RNA与复杂疾病专题过程中,要学生以图片的形式提交课前准备的汇报内容,包括研究题目、解决问题、分析方法和数据类型。教师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要求学生面向全班同学讲解,其他同学进行点评:(1)选题科学性和原创性。(2)汇报清晰明了程度。(3)回答问题准确性。(4)研究拓展性思考。结合学生汇报情况及学生的点评,教师再做总体点评与引导。借助于雨课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课后加强阶段

在课程收尾阶段,结合学生上课表现和互动情况,布置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资料。课后思考结合下次教学内容进行设置,拓展学习主要是针对本次授课内容所设置的延伸性学习资料。在讲解完成非编码RNA与复杂疾病专题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献、搜集材料对相关研究可进行的后续工作进行设计与思考,或者结合自身研究课题进行拓展设计,将内容整理到PPT中,在下次课进行研讨与点评。

二、“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一)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主动性提升

课程教学改革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灌输”教学,单向输出知识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对老师过度依赖,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课中只是聆听讲解,很容易进入游离状态,课后也没有进一步学习的习惯。这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借助于雨课堂学情分析的实施,使得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前准备学习资料,课中要集中注意力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互动,课后还要准备学习资料完成课后作业。在弹幕回答“列举出你知道的RNA分子”问题当中,学生的答案包括:翻译成蛋白质的信使RNA(mRNA)、常见的非编码RNA、参与翻译过程的核糖体RNA(rRNA)和转运RNA(tRNA)。在随机提问“之前是否学习过miRNA相关的内容?”当中,学生的答案包括:“没有”“学过概念一类进化上保守的内源性的非编码RNA,长度约22个核苷酸,在转录后层面调控基因的表达”“学过miRNA生物合成,包括三种形式:pri-miRNA、pre-miRNA、miRNA;三步加工:一步转录,两步剪切(核内,细胞质)”;在随机点名提问“经典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内容是什么?”“简单描述mRNA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学生都做出了相应的回答:“根据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DNA转录成mRNA,然后进一步翻译成蛋白质。其被认为是从编码遗传信息的DNA到行使具体分子功能的蛋白质之间的桥梁”“蛋白编码基因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生成mRNA前体,进一步修饰、剪切生成mRNA”;在最后要求学生“就miRNA在复杂疾病中的功能研究提出初步思路”中,同学答道:“结合miRNA靶向调控的基因,反推其生物学功能。”在整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发送题目,学生以弹幕形式、随机作答、雨课堂作答等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内化,收集和评价信息、综合应用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学生科研思维提升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课本式“灌输”方式,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动接受教学的习惯。教师把教材上的知识或者自身科学研究的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最终学生在期末考试阶段通过做题或背诵知识点的方式,最终以理论考试结束课程的学习。而研究生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新生代后备力量,特别需要在平时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激发他们对于科研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科学研究是一项很伟大的工作。在进行非编码RNA与复杂疾病专题讲解中,借助于雨课堂,学生需要课前查询、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内容,课中面向全班学生讲解解决的问题、分析的数据、用到的方法等内容,再加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点评互动,在内化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及对科学研究思路的理解。课后要求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对于相关研究能够提出进一步工作设想。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搜集相关材料,同时结合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消化与吸收,同时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互动,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科研思维。

(三)教师教学素质提高

基于雨课堂学情分析的实施,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好整个课程教学实施的环节:课前预习内容的设置、课中问题的设置及与学生的互动(包括教学效果的评估)、课后作业的布置等。在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师需要考虑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才能够保障有效互动。在互相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针对哪些方面评价更为合理。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不断地结合授课内容进展情况,适时地以开启弹幕、点名提问、发送题目等操作,借助雨课堂让学生回答预先设计好的题目,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课堂内容教学当中,与教师、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精心的设计、自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保障。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效促进了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雨课堂学情分析教学实施的意义

随着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渗透,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信息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新活力。雨课堂为学情分析和师生互动提供了高效的实施平台,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助力教师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成为动态而不是静态的过程。“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加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操作综合能力,激发与培养科研兴趣。在课程教学中采用雨课堂学情分析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契合OBE教学理念,贯穿学生学习目标的构建、学习需求的确立、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评价的建立和教学过程的优化,能够立足于教学知识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师的教学输出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有效融合起来。相比于“灌输”教学,采用雨课堂学情分析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不再是通过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付考试,而是通过平时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的方式,在巩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学情编码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