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河:文明的基因

2023-02-17刘东黎

党员文摘 2023年1期
关键词:华夏民族大江江河

□刘东黎

江河对文明而言,是源头,是根基,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

江河的盛景再次唤醒遥远的梦,使我们的幻想富于生气。

大江大河,从本质上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生活情感与民族意识。

华夏民族的自然环境适宜农耕,农耕文明使人们眷恋土地,他们以江河为生,与江河为伴。虽然比不上大海的浩瀚,但河流同样是宏大且神秘的自然现象,激起人们的敬畏和戒惧。

周人先祖就曾多次逐水迁徙,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大雅·公刘》便是周人自述其创业历程的史诗。“逝彼百泉,瞻彼溥原……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以阴阳的观点审视自己的生存环境,并把江河流水作为定居的首要条件。

江河亘古流淌,两岸沃野,水滨泽畔,终于成为祖先选定的生息之地。那个时代文史哲浑然不分,诗歌舞三位一体,无不氤氲着潮湿的水雾,千载之下,连时间都显得漫漶不清。

河流承载着祖先的历史,塑造着文明的类型,培育着民俗传统,启迪着哲学、文学、艺术的灵感,华夏民族的先民,正是沿着河流的方向,步入端庄雅正的郁郁人文,充满着一种人类纪元意味的美感。

大江大河流经的区域,一般都是城市的诞生之地。文明的初始,就以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以及金属工具的使用为标志。纵观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在大江大河附近。一个个显赫的王朝,也多建都在江河流域。即使是水势略小的河流,其岸边或水流汇聚之地,也多为市镇村落聚居之处。尤其在古代社会,越是河网密布,就越容易产生定居群落。

一个个文明古国就此发端,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哺育了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促成了中国华夏文明。

2

从地理空间看,江河是一种流动的景观。流动净化了水的品质,为生存及文明发展提供了至为关键的淡水。江河沿途所携带的各种有机物质,可以用来改良土壤,对两岸的居民而言,那是最宝贵的肥料。

史事如镜,一览无余。千载之下,唯有中国的农业文明一枝独秀,得两条大江大河的滋养与回护,元气充沛,阴阳纵横,加持着东方古国,成就了世界上最典范的江河文明。

河,是古代对黄河的专称。黄河源出青海,挟数千里之洪流,贯入秦陇晋豫齐鲁诸州域,雄浑厚重、刚劲深沉,有一种一往无前的风貌和气势。

江,是古代对长江的专称。长江是东方最为盛大的水脉,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穿行于南方的明山秀水之中,那里山高水阔,湖泊纵横,云雾缭绕,弥漫着一种神秘、虚幻和幽深的色彩。

梁启超曾问:“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文明五祖之一?”他自问自答:“则以黄河、扬子江之二大川横于温带,灌于平原故也。”西有高山、北有大漠、东南有大洋,好一个天然的大保护伞。雄浑的黄河文化、清幽的长江文化,中华文明于此屏障间起伏跌宕,传承不辍。

3

中国的江河文明,凝聚着一种千年盼望,具有恒久的稳定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华夏民族的亿万百姓,勤耕苦作,只盼稻谷丰收。他们早上走出定居之处,在耕地上种植庄稼,晚上又睡在定居之所。他们春种、夏锄、秋收、冬贮,一年四季都劳作于相对稳固的耕地上,即使年年都有风霜,岁岁都有雪雨,他们依旧在大江大河的流域上安然栖息,生儿育女。

余光中以诗人的直觉,将长江黄河当成是中国大陆整片土地的譬喻,也在反复的守望与吟咏中,道出了中国江河文明在地理空间上的秘密:“中国大陆,就像一把古老而积满了记忆尘土的二胡,长江黄河,就是这把二胡上的两根弦。”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

如果说国家民族想象是一种现代性群体认识的话,那么有一种更深远的认知,它不依靠近代政治学意义的政权、体制,而是建立在一种悠久的族群想象中;这种族群想象,是一种强烈的“江河情结”,有如血脉之于人体,江河即像血脉一样,将国家以自然式的“血缘”关系连接在一起。

犹如在余光中的诗句里,长江黄河不再是单纯的河流,而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上一个重大的文化命题,汇聚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绝美的历史文明,是“两管永生的音乐”,奏响了“双江河文明”,在民族生存和发展中,有如天赐一般,提供了进退的余地、回旋的弹性与哺育的摇篮,并最终形成了一个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民族共同体。也正因如此,诗人的文化“乡愁”才有了稳妥的安放之地。

4

从历史上看,华夏民族与江河保持了至为长久而又深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或民族能与之相比。江河万古奔流,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奋斗史,以其可喜可畏的威仪、亦生亦杀的恩威、能屈能伸的襟怀,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它自有千秋,无论是作为自然长河,还是作为文化大河,它都以其自身的影响力,镌刻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江河对文明而言,是源头,是根基,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文明从古至今没有中断,此种令人惊讶的连续性,正得益于江河文明自身具有的文化自觉与更新能力。如果说对“源”的想象和求索,是中国文化自我设定的追慕与期待,表述的是中国文化更新的愿望,那么,对江河的向往与回归,则是开创文明新纪元的根本动力。它使文化接通“地气”,连通江河,是恢复中国文化生命与根脉之元气。

长江三峡自然保护区风光。视觉中国

猜你喜欢

华夏民族大江江河
江河里的水鸟
百万雄师过大江
论帕斯卡猜想:一个名字叫“夏”的亚洲族群
心中的大江
搞笑秀
浅析敦煌壁画的民族精神及文明传承
江河治理的新思路
——刘国纬的《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简介
有趣的象形字
“华夏民族”形成新说:因盐而起
江河如此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