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2023-02-17林晖周玮

党员文摘 2023年3期
关键词:良渚遗址三坊七巷良渚

□林晖 周玮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和传承城市文脉,更是为了更好地衔接历史与未来。

“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支持,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成为古老而现代的文化“名片”,也被称为“里坊制度活化石”。20世纪80年代末,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这里一度岌岌可危。

坊巷北隅,林觉民故居静立闹市。其门前的文物保护石碑上,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

紧要关头,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会上一锤定音:“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从“拆”到“修”,一字之变,展现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远见和魄力。

“100多天时间就把这里抢修起来了!不久后,三坊七巷里其他历史建筑也陆续被修缮、保护起来。”时隔多年,回忆那次文物“解救行动”,福州文史专家李厚威记忆犹新,并一直感念着习近平总书记,“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支持,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

除了三坊七巷,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2018年福州又启动了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统筹推进名城、街区、文物、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

如今的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走进三坊七巷,但见白墙黛瓦、飞檐翘角,与软木画、油纸伞、寿山石等民间艺术业态相映成趣;古厝连绵中,各类主题博物馆、地方戏曲演出与名人故事、明清建筑“亲密接触”……“古厝+非遗”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三坊七巷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持续释放活力。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夜幕降临,红色穹顶的厦门鼓浪屿八卦楼,在鹭江两岸夜灯映衬下,更加迷人。

2022年7月9日,“世遗天籁乐满鹭江”庭院音乐会在鼓浪屿八卦楼举行,为前一天刚迎来申遗成功五周年纪念日的鼓浪屿倾情献礼。

自2021年8月启动新一轮修缮提升后,鼓浪屿及其地标建筑八卦楼扫去岁月尘埃,重现芳华,带着清晰木质纹理的红褐色门窗也被复原。

“这树是我当时种的!”“这是文化宫丢弃的石板砖,我去捡来的!”“这两根石花托可移动,最好别固定住。”……2022年6月30日,92岁的龚洁这里看看,那里摸摸,详细地跟八卦楼驻场设计师胡林介绍。

“整体不错,历史信息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修复,基本保留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拨款30万元修缮后的模样。”站在八卦楼前,龚洁几多感慨,当年第一次与习近平接触的情景,历历在目。

1983年,龚洁被调派筹建厦门市博物馆,兴建于1907年的八卦楼作为馆舍需要修缮,可经费筹集让他伤透脑筋。

1986年的一天,得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在鼓浪屿作报告,龚洁觉得“机不可失”。龚洁回忆说,报告结束后,自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邀请习近平同志“去看一幢楼”,不料他答应得非常干脆。

接下来的进展,顺利到出乎龚洁的意料。在八卦楼一层走走看看后,当龚洁提醒“还有楼上”时,习近平直奔主题——“我知道你的意思,缺多少?”“30万。”对话简短干脆,款项也快速拨付到位。

“在市财政紧张困难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拨出的这30万元十分珍贵,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龚洁至今难掩激动。八卦楼修旧如旧,成为后来岛上其他老建筑的改造样本,也成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之一。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摘取了“世界文化遗产”桂冠,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的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岛上有上千栋老建筑,鼓浪屿近年来推动‘全岛博物馆’计划,就是用好、用活老建筑,精心守护文化遗产的很好探索。”龚洁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一栋栋古建筑“活”了过来,成了具有生命力的博物馆。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在当地博物馆一个小会议室里,他观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听取情况汇报。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在五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灿烂的文明。

21世纪之初,良渚遗址正处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

遗址区分布着30余家石矿,噪音大、粉尘浓。当地群众说,家中桌椅半天不擦即可写字作画,考古学家痛心疾首地批评这一地区“炮声隆隆如战场”。

习近平斩钉截铁地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很快,这片“圣地”从“炮声”中回归宁静,青山还绿,遗址重生。

良渚考古,在稳定的工作环境下不断迎来新的高潮。

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09年至2015年,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

2016年,4位考古学家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遗。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2019年7月,在里海之滨的阿塞拜疆巴库,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锤定音——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在世界遗产的名录上,世界文明史的脉络中,良渚遗址,这片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正散发着愈加夺目的文明之光。

厦门鼓浪屿。姜克红/新华社

猜你喜欢

良渚遗址三坊七巷良渚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社区艺术教育与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性研究
良渚考古学文化瑶山遗址出土玉器的统计学分析
良渚保护大事记
“玉”见良渚
良渚遗址入编国家统编历史教科书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