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贴敷改善下颌颌骨囊肿摘除术患者术后症状的效果观察

2023-02-16笑,饶

上海护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术区颌骨张口

熊 笑,饶 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江西 南昌 330006)

颌骨囊肿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疾病进展,囊肿逐渐增大,颌骨膨胀破坏,为避免造成面部畸形,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1]。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常因囊腔空置而出现积液和积血,导致局部明显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影响患者进食,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且术后肿胀、疼痛自行消退往往需较长时间,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阻碍了术后康复进程[2-3]。中药贴敷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在病变局部贴敷含有中草药制剂的敷贴,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本研究通过临床对照试验,探讨中药贴敷对缓解下颌颌骨囊肿摘除术患者术区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下颌颌骨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病理组织学和X线摄片检查确诊;②均行颌骨囊肿摘除术;③年龄>18岁;④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⑤患者知情同意;⑥语言、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贴敷部位皮肤存在破损;②对本研究所使用的敷料过敏;③患有精神疾病;④凝血功能异常;⑤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或恶性肿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按照纠正顺序编号,单数纳入对照组,双数纳入观察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47 47男/女(例)26/21 24/23 0.171 0.679平均年龄(岁)34.91±4.85 35.26±5.03 0.343 0.732 BMI 23.91±1.57 23.84±1.64 0.211 0.833病程(月)6.11±1.09 6.03±1.12 0.351 0.726

1.2 方法①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术后常规抗感染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疾病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并予以心理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局部中药贴敷。中药贴敷方由醋没药、芒硝、红花、大黄、黄连、当归、白及、紫草、黄柏、白茅根、川芎、醋乳香、黄芩、赤芍组成。将上述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加入温水制成糊状,平铺于5 cm×5 cm敷贴上,厚度为0.25 cm,贴敷于下颌骨手术部位相对应的外侧。敷贴更换时间根据药物刺激性大小及个体耐受性调整,4~6 h/次,1次/d。同时,向患者发放健康手册,进行中药贴敷知识宣教,提高其配合度。两组术后均连续干预3 d。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术区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①肿胀程度:采用主观判断和测量值法评估。测量值法:患者外眦至下颌角的距离、口角至耳垂的距离进行测量。(外眦至下颌角的距离+口角至耳垂的距离)/2=面部测量距离,(术后面部测量距离-术前面部测量距离)/术前面部测量距离×100%=面部肿胀百分率。术后面部测量距离分别于术后当日及干预3 d后进行测量。肿胀程度判断:外观基本正常且面部肿胀百分率≤3%为0度;外观轻度肿胀,面部肿胀百分率为>3%且≤6%为Ⅰ度;外观中度肿胀,面部肿胀百分率为>6%且≤12%为Ⅱ度;外观重度肿胀,面部肿胀百分率为>12%为Ⅲ度。②疼痛程度:采用WHO疼痛分级标准评估。无疼痛为0级;静卧时无疼痛,翻身咳嗽时伴轻微疼痛为Ⅰ级;静卧时轻微痛,翻身咳嗽时伴剧烈疼痛,睡眠受到影响,需要服用镇痛药物为Ⅱ级;静卧时剧烈疼痛,对睡眠造成严重影响,需用镇痛药物为Ⅲ级。③张口受限:根据张口度检查进行判断。嘱患者张口至最大程度,采用直尺对上下中切牙缝间距离进行测量,间距2.0~2.5 cm为轻度受限;间距1~2 cm为中度受限;间距<1 cm为重度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为完全受限。各项指标均于干预前及干预3 d后进行测量。

1.3.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口腔感染、面部麻木及面部畸形,由主诊医师判断确认。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区肿胀程度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术区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肿胀程度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术区疼痛程度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术区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n(%)]

2.3 两组患者张口受限程度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张口受限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张口受限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张口受限程度比较 [n(%)]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2.5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12±1.43)d,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5.12±1.0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0,P<0.001)。

3 讨论

3.1 中药贴敷缓解下颌颌骨囊肿摘除术后疼痛的机制下颌颌骨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发展至一定程度可累及周围组织,导致颌骨出现广泛性损伤,致使周边骨质被大量吸收,增加治疗难度[4]。外科手术摘除治疗可清除囊肿,但由于颌面部各种组织间隙及腔隙较多,且含较丰富的血液和淋巴液,术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可造成组织水肿,而水肿又会加剧创口疼痛,从而严重影响创口愈合,阻碍术后康复进程[5-6]。加压包扎、冷敷等物理干预方法对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易出现供血不足而造成组织坏死。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肿胀是因伤后血溢于外、气血瘀滞所致,减轻肿胀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中医护理注重通过畅通血脉、调节气机来减轻患者病痛[7-8]。中药贴敷利用药膏贴敷于患处,使药力透过皮肤而发挥药效,从而达到缓解病痛的目的。

3.2 中药贴敷的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程度均轻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也低于对照组(17.02%)。这表明下颌颌骨囊肿摘除术患者应用局部中药贴敷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利于减轻术区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究其原因在于中药贴敷方主要由赤芍、醋没药、红花、当归、芒硝、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等组成,能活血化瘀、消肿生肌、调经止痛,促进肿胀消退,减轻疼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醋没药具有镇痛、抗炎等作用;赤芍、红花、当归等活血类中药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促进血液循环;白及具有抗菌、促进血小板聚集、止血、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9-10]。中药贴敷将中药材制成糊状贴敷于患处,利用接触体表穴位的途径直接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迅速,可增强消肿止痛的作用,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颌关节血肿及僵硬状态,减轻患者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增强其口腔舒适感,加速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11-12]。且此方法不受地点、时间限制,操作简单,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易于患者接受。此外,中药贴敷通过皮肤组织吸收药物而发挥药力作用,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安全性好。

3.3 中药贴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中药贴敷治疗不宜空腹进行,且需嘱患者治疗前勿做剧烈运动,并清洁皮肤,避免发生感染。贴敷过程中若出现轻度瘙痒症状应立即清洗。同时,贴敷期间应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性食物。

4 小结

局部中药贴敷可减轻下颌颌骨囊肿摘除术患者术区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术后恢复,是一种较满意的护理方案。

猜你喜欢

术区颌骨张口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集束化护理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及张口受限的影响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横向骨搬移技术对缺血肢体术区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仰天大笑
一种可切换式多功能口腔治疗用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
颅骨修补术后切口感染及术区硬膜外血肿相关因素分析
盐酸肾上腺素稀释溶液用于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PHBV膜与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颌骨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