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动态演化分析

2023-02-13贠鸿琬何泽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种植业总量排放量

孙 康,解 月,贠鸿琬,何泽军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当前各部门、各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种植业减排固碳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用全国6.0%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1%的粮食和25%以上的小麦,种植业在河南省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着能源浪费和高碳排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农业碳排放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很多学者围绕农业碳排放进行了相关研究。不少学者认为碳排放系数法已成为农业碳排放测度的重要方法[4-7]。吴贤荣等[8-9]认为我国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呈上升发展态势;张荧楠等[10-11]对山东省近年来农业碳减排进行了研究;杨滨键等[12]从种植业碳减排成本的角度对2000—2018年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同时对省内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与动态趋势变化分析;李远玲等[13]基于县域视角分析了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张红丽等[14-15]从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视角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状况;张志高等[16]对1993—2015年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朱通雅[17]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贡献值,认为农业经济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生产效率、劳动力规模和生产结构对农业碳排放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总体来看,相关研究主要揭示了农业碳排放的发展现状和演变特征,但未能进一步揭示未来一定时期内农业碳排放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碳排放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研究成果日趋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但还存在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的地方: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大多数学者都是基于大农业的宏观视角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学者从种植业微观角度出发进行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很少有学者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情况进行趋势预测分析。因此,笔者以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为切入点,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对河南省2006—2020年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使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河南省2021—2030年种植业碳排放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为促进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推动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政策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说明该研究选取河南省2006—2020年农药、化肥、农膜、灌溉、土地翻耕和农用柴油等相关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其中农药数据选取农药施用实物量,化肥数据选取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膜数据选取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灌溉数据选取灌溉面积为准,土地翻耕数据选取以当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准,农用柴油数据选取农用柴油使用量。由于2020年的相关数据暂未公布无法获取,因此将2016—2019年相关数据的平均数值来代替2020年的相关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碳排放系数法。该研究基于农业物质投入方面,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取性,选择农药、化肥、农膜、灌溉、土地翻耕和农用柴油6种种植业碳排放源,对河南省的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种植业碳排放计算公式如下:

E=∑Ei=∑(Ti×δi)

(1)

式中,E为种植业碳排放总量,Ei为各类碳源碳排放量,Ti为各碳排放源投入量,δi为各碳源的碳排放系数。参考前人研究成果[18-19],种植业的碳排放源和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

据此获得种植业碳排放强度:

(2)

式中,A为种植业碳排放强度,B为耕地面积。

表1 碳排放源及碳排放系数Table 1 Carbon emission sources and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s

1.2.2灰色GM(1,1)预测模型。灰色系统理论是由邓聚龙教授创立的适用于少数据、贫信息建模的方法理论,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能够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挖掘,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对系统未来的演变规律进行合理的描述[20]。GM(1,1)模型是灰色预测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邓聚龙教授提出的均值GM(1,1)应用最为广泛,该研究基于GM(1,1)模型少数据、低误差的建模特点展开研究,以期能够准确拟合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在未来的演化趋势特征。灰色GM(1,1)模型的建模原理参考李俊等[21-22]的相关研究。

构建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测算体系,运用碳排放系数法,结合河南省种植业发展实际情况,首先测算出2006—202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结构的具体变化情况;其次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在“十一五”至“十三五”各个发展时期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发展状况,探索在一定时期内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空间演化特征;最后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河南省2021—2030年种植业碳排放发展趋势,以期为河南省种植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2.1.1碳排放总量时序演变特征。从碳排放总量来看,根据表2可知,2006—202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上升—下降的变化特征。2006—2015年为第1阶段,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654.72万t增长至2015年的874.71万t,增长33.60%,年均增长率为3.36%;2016—2020年为第2阶段,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016年的872.26万t下降至2020年的788.80万t,下降9.57%,年均增长率-1.91%。可见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874.71万t)。究其原因,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于2015年2月17日下发《到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河南省积极响应这一行动,适度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种植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表明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得到一定控制。

2.1.2碳排放强度时序演变特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是指种植业碳排放总量与耕地面积之比,该数值越大表明单位耕地面积的碳排放量越大。由表2可知,2006—202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也是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特征。2006—2015年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增加趋势,从2006年的909.03 kg/hm2增加至2015年的1 079.11 kg/hm2,增长18.71%,年均增长1.87%;2016—2020年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从2016年的1 075.40 kg/hm2下降至2020年的966.61 kg/hm2,下降10.12%,年均下降2.02%。由此可知,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增减变化幅度大于碳排放量变化幅度。

2.1.3碳排放结构演变特征。从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结构(表2和图1)来看,2006—2020年河南省农药、化肥、农膜、灌溉、土地翻耕和农用柴油产生的碳排放量程度均有所不同,所占比例分别为7.46%、73.07%、9.54%、1.58%、0.56%、7.79%。根据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把碳排放源分为3类:第一类是化肥,第二类是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第三类是灌溉和土地翻耕。河南省种植业各类碳源碳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化肥>农膜>农用柴油>农药>灌溉>土地翻耕。化肥是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的最主要碳源,占碳排放总量的73.07%,在2006—2020年河南省化肥碳排放量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15年达到峰值(641.33万t),说明河南省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科学施用化肥现象,下一步应该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化肥施用总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灌溉和土地翻耕产生的碳排放量较少,未来随着节水农业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灌溉和土地翻耕的碳排放污染将会进一步降低。

2.1.4碳排放空间演化特征。为了更好厘清河南省各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的具体发展情况,该研究选取“十一五”至“十三五”各个发展时期相关数据,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3个发展时期的种植业碳排放具体情况。用每5年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代表每一个时期内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水平进行测算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进一步计算发现,3个时期内周口市、商丘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新乡市和安阳市的碳排放总量均值都在50万t以上,分别为94.21万、82.94万、100.56万、76.37万、57.14万、54.51万和51.52万t,属于高碳排放区域。从地域分布来看,高碳排放区域主要分布在豫东(周口、商丘)、豫南(南阳、信阳和驻马店)和豫北(新乡、安阳),种植业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集聚效应,说明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从3个发展时期来看,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低—高—低的发展状况,“十一五”时期碳排放总量整体较高,伴随着“两山理论”、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和人们生态环保理念的提升,“十三五”时期种植业碳排放出现下降趋势。通过对河南省一定时期种植业碳排放的测算,发现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情况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理论,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碳排放程度较轻,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增加,碳排放由低趋高,碳排放增长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或者说达到某个临界点或拐点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碳排放又由高趋低,其种植业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表2 2006—202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Table 2 Total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planting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20

图1 2006—202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结构Fig.1 Carbon emission structure of planting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20

表3 “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河南省18个地市种植业碳排放情况

2.2 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预测分析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测算河南省2021—2030年种植业碳排放发展趋势,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预测分析发现,测算得到的数据分析总体趋势符合当下和今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从碳排放数量来看,2021—203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为607.40万~768.46万t,整体处于逐步下降趋势,下降了20.96%,年均下降2.10%,下降幅度远大于2016—2020年的下降幅度。通过预测数值可以看出2021—2030年河南省碳排放总量平均值约为685.12万t,整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碳排放强度来看,2021—203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为733.09~940.25 kg/hm2,整体处于下降水平,下降了22.03%,年均下降2.20%。由此看来,2021—2030年河南省种植业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强度不断减少,碳源投入逐步减少。说明河南省意识到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减少种植业碳排放。颁布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减少农业碳排放、优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方案,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等措施强调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地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继续实施和农民生态环保理念的进一步提升,预计未来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将会进一步减少,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特征,且碳排放总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

(2)各类碳源碳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化肥>农膜>农用柴油>农药>灌溉>土地翻耕,化肥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源头,占73.07%。

(3)在“十一五”至“十三五”3个发展时期中,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呈现出低—高—低的发展水平;从地域分布来看,碳排放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主要分布在豫东、豫南和豫北地区。

表4 2021—203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预测值Table 4 Predicted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s of planting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21 to 2030

(4)通过预测分析发现2021—2030年河南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将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且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大于碳排放总量。

3.2 建议

(1)政府应该进一步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对农业绿色生产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实施“减肥减药”行动方案,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土质,进行测土配方、精准施肥,进行结构性减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2)豫东整个区域99%以上都是平原地带,应该进行土地资源的整合,发挥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进行集中连片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利用先进科技引领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3)豫南地区处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向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且有低山丘陵分布,小麦和水稻是当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低山丘陵地带适宜茶树和中药材种植,应该进一步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发展地区特色种植业,进行稻-鱼、稻-虾共作,打造全国艾草、月季特色种植基地,在调结构、育特色中结构性减排降碳,培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4)豫北地区位于黄河以北地区,是主要的棉花产区和国家优质高筋小麦基地。该区域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地带,且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培育耐旱、高效、优质小麦品种,发展节水灌溉高效种植业。

猜你喜欢

种植业总量排放量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
江苏省火力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
种植业
ICP–OES测定饰品中砷、镉、汞、铅总量的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