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筹资多元化研究

2023-02-13赵恒飞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筹资办学

赵恒飞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末,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数量达1423所,在校生达1280.71万人,专任教师达51.44万人。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个文件的出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在推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增加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必不可少。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职教20条”提出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培养成本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拓宽职业教育办学筹资渠道。然而,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使其依旧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由于目前增加政府财政拨款和提高学费收费标准难度很大,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进行筹资。为了抓住职业教育改革的机遇,高职院校拓宽筹资渠道迫在眉睫。

二、我国高职院校筹资现状与问题

(一)高职院校筹资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筹资总体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投入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9》,2018年,我国高职院校总投入约2159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约1410亿元,占总投入的65.3%;高职院校的事业收入约667亿(含学费536亿元),占总投入的30.87%。除此之外,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约13亿元,占总投入的0.61%;捐赠取得的收入约2亿元,占总投入的0.1%,其他教育经费投入约67亿元,占总投入的3.12%。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各渠道资金投入极不均衡,主要依靠财政资金以及学费收入,举办者投入和捐赠等其他收入很少。

2.国内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学校经费对比分析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生均教育经费4.09万元,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教育经费仅2.37万元。在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更加昂贵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等经费投入大大低于普通本科院校,这无疑加剧了高职院校经费不足问题。

从资金来源分析,我国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各项经费所占的比重相近。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所占的比例均分别超过60%与30%,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所占的比例极低。于此同时,普通本科院校的捐赠收入虽然占总投入的比重不高,但其经费是高职院校的约24.5倍,说明由于高职院校缺乏知名度以及缺少杰出校友等原因,在获得社会捐赠方面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巨大。

2018年高职院校经费来源分析表单位:亿元

3.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高职院校筹资渠道对比分析

美国的高职学校主要是社区学院,其在创立之初,约有94%的经费由地方政府投入。随着社区学院不断发展,虽然政府依然是主要投入方,但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奖助学金收入、校企合作收入、捐赠收入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例如,苹果公司和福特汽车等知名公司以及一些协会等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为社区学院提供资金或设备。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办学经费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和学校投入为辅,学生免交学费。随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发展,接受高职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社会捐赠、法律规定的一些机构投入、学校自身创收等。尽管如此,企业投入仍是德国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投入。这种模式有利于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充分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减轻学校的经费压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筹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与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国外高职院校筹资情况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以国家财政性投入为主,事业收入为辅,校企合作、捐赠等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较少,高校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校企合作相关制度不健全

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各级教育部门纷纷也出台各种教育政策以及地方性办法,但对校企合作缺乏机制体制的规范和要求,对企业和职业院校没有绝对约束作用,仅仅起到鼓励和动员作用,深度校企合作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由于校企合作政策尚不明确,导致部分项目开展缓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缺乏政策依据指导,校企互动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已成为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发展的主要障碍。此外,缺乏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和企业主体责任的约束,容易出现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分歧,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主体责任缺失,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缺乏制度保障,导致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1.2.2 吸附解吸等温线 于50 mL的聚乙烯离心管中放置(2.000±0.000 2)g土壤样品,并分别加入10 mL不同浓度的Cd(浓度分别为0 mg/L、0.5 mg/L、1 mg/L、5 mg/L、10 mg/L和20 mg/L)溶液(Cd溶液中分别含有0.01 mol/L CaCl2溶液与200 mg/L NaNO3溶液)。3次重复,并设置空白对照。其他步骤同上述试验,最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上清液中Cd的浓度,并计算土壤中Cd的吸附量。

2.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具体岗位要求较不匹配

虽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企业实践性,但目前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仍然以理论知识框架为依据,不能与企业需求完全吻合,更与最前沿的技术脱节,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具体岗位要求难以匹配。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培训机构,承担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偿的培训获取得的培训收入也较为有限。

3.法律法规对捐赠高等教育的激励不足

目前,我国法律在社会捐赠方面尚未完善。虽然有相关法律法规提及社会捐赠可以享受部分优惠措施,如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必须通过国家机关或公益性社会团体进行捐赠,限制较多,程序较为复杂,较难激起社会捐赠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4.高职院校基金会的宣传力度不足

由于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具体岗位要求较不匹配、法律对教育捐赠的激励不足以及基金会的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我国的高职院校存在多元化程度较低、筹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尽管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总投入逐年增长,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成本不断提高,当前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为了抓住职业教育改革的机遇,高职院校拓宽筹资渠道迫在眉睫。

三、我国高职院校筹资多元化对策

(一)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模式

在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以公立学校为主的教育制度下,财政拨款仍然是高职院校取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国家为了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会持续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财政拨款。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和办学能力不同,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也不同,如何对不同的高职院校进行差异化投资,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拨款模式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采用“基本经费+项目经费”的拨款模式。基本经费主要是为了维持学校的基本运行和稳定发展,根据高职院校的规模核定。基本经费拨款制度也应该尽可能与绩效挂钩,并反映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性。对绩效高的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增加生均拨款或提高生均拨款系数予以激励,并可以纳入滚动预算予以支持。这样既可以保障各高职院校在取得财政拨款时的公平性,又能激励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项目经费应不断引入绩效拨款模式。政府通过改革教育经费拨款模式,将绩效与拨款相关联,能使财政拨款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至各院校,同时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使用,应朝着最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的方向使用。政府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使用的监管,避免高职院校对无效化、随意化使用办学经费。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支持各类主体采用多种形式兴办职业教育,允许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并同时享有相应权利。2019年“职教20条”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虽然国家一直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但我国的校企合作依然呈现“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对此积极性并不高。要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在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同时,要保障其权力,明确企业有自主权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设计、专业设计、课程建设等活动。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畅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渠道,强化政府、高职院校以及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企业也能意识到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能为其带来长期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办学积极性。

(三)发挥高职院校自身优势,拓展收入来源

高等职业教育不应该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而应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更加注重实践性,因而高职院校既可作为招收普通学生的普通学校,也可作为社会技术培训机构,承担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偿的培训来扩大经费收入。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专业,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例如,髙职院校可利用自身优势专业发展校办产业。其优势专业的知名度能扩大校办产业的知名度,使校办产业更容易被社会认可,从而增加学校的经费收入。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提高办学质量,使自身的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通过培养与发挥自身优势,拓宽筹资渠道。

高职院校应加强社会服务,如将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相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相关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制度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提升师生服务社会的技能和积极性。加强社会服务还有助于加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的作用。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的增强有利于其拓展收入渠道,增加培训收入、横向课题等事业收入。

(四)发挥“互联网+基金会”作用,促进社会捐赠发展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指出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由此高校基金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要优化基金会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基金会融资策划能力。董雨洁(2021)通过对42家高校基金会调研发现,目前仅有部分高校开展了较为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如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传播公益文化。大部分高校基金会对外宣传形式较为单一,难以起到切实有效的宣传效果,因此,提升基金会的融资策划能力,能使该基金会从众多高校基金会中脱颖而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外,高职院校应营造并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建立和谐良好的捐赠环境。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友捐赠的作用。校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出母校与校友发展情况的精神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校友文化建设,弘扬“校友与母校共荣辱”的价值观,将校友与母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建立有利于捐赠的校友文化。

钱晓田(2019)通过引入“长尾理论”,发现目前中小金额的捐赠在高校社会捐赠筹资总量中的贡献明显提高,小额捐赠的尾部效益已经显现。高等职业院校由于知名度不高,杰出校友少等原因,获得的大额捐赠较普通高校更少,因此要更加重视小额捐赠。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小额捐赠的成本日益降低,有意向的捐赠人毫不费力就能完成捐赠。高职院校要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创新基金会运作机制,通过合理策划并宣传学校特色、教学科研项目、学生奖助学金项目,让有社会关心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其发展计划和相应项目,为社会提供参与高职院校慈善捐赠的快捷渠道。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筹资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义卖书法 筹资助学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