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路径探讨

2023-02-12胡伟芬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案例

胡伟芬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就业等息息相关,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受众面广泛、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等显著特点。笔者通过授课观察及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普遍觉得课程偏重理论学习、理解掌握难度较大、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此外,分析历届学生课程分数也可发现,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未能充分达成培养具备“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职业素养的人才之目标。

一、OBE理念与课程教学改革

OBE(即以学习产出(或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美国学者斯派蒂在《以成果为本的教育:争议和答案》一书中,将这一理念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由定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聚焦于学生从课程学习中能获得哪些能力及经验(即学习产出),这些能力及经验能否助力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在实施过程中,OBE 理念一般包括以下四步:定义、实现、评估和使用“学习产出”。

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往往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经验等设置教学目标;按照教材内容和框架体系制定教学计划;采用讲授、问答等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并以出勤率、考试成绩等较单一的指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OBE 理念明确倡导“反其道而行之”。即:学习成果或产出是课程教学首先要确认的关键性问题(定义产出),必须围绕学习产出来完善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法(实现产出),改进学习评价机制(评估产出)等。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养等各方面要求均随之不断变化,传统教育理念相对僵化,越来越限制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因此,在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OBE 理念明显更加灵活适用、具备更加充分的优势,各类课程围绕OBE 理念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经济学基础》也不例外。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全面

《经济学基础》课程侧重经济学理论教学,主要关注知识目标设置,即要求学生掌握微观及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经典理论知识,如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等;技能及素质目标设置则不够清晰具体,一般表述为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能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简单的经济现象,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等。注重理论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忽视素质养成,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失衡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这样的目标设置显然无法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知识、方法、技能和习惯基础,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脱离了社会、企业、岗位、生活实际需要,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社会需要的会学、勤思、善用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最终目标也成为一纸空谈。

(二)课程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创新

《经济学基础》课程章节较多、知识点密集,教学重难点数量庞大,然而课时安排却往往不足。这一矛盾制约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创新。很多教师不得不按照教材的内容及框架体系照本宣科,对重难点知识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讲解,辅以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分析一些经典但游离于生活现实之外的案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只凸显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及主体地位。面对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这样的授课模式及方法显然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养。此外,教师过度关注教学进度,往往无暇及时与学生沟通以获得反馈,无法因人、因材施教,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成长。

(三)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课程考核评价历来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及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经济学基础》作为理论课程,目前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方式仍然相对单一,多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方式为主,也有些教师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过程性评价分,如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但这些指标的分值占比往往不高,且存在落实记录难、差异化评价难等问题。显然,现有的考核评价项目及其占比不尽合理,并且未能形成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科学合理的体系。虽然能够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应试能力,能检验学生学会了哪些重难点知识,即考核知识目标的达成度;然而对于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的达成度却没有设置较为明确合理的评价指标,因而无法给出清晰准确的评判。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路径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从教学目标制定,到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模式运用,再到评价方式设置,都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基于OBE 理念,聚焦学习产出,对《经济学基础》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实践。该项改革不仅关系到能否“真正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即能否培养出高度契合企业、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存在巨大裨益。具体实施路径试分析如下:

(一)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建立清晰全面的三维目标体系

“学习产出”是OBE 理念的起点,因此课程改革需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从确定并完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目标确定内容、资源、策略、方法等并实施教学,最后通过考核评价目标达成度来考量是否最终达成“学习产出”。

1.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笔者认为,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合理且可供参考的制定依据,是导致传统教学目标注重理论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忽视素质养成这一弊端的根本原因。首先,教师必须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知识、技能等)、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经济问题关注度低、缺乏经济学思维”的不足,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呈现一定程度的参差,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理念尚未巩固强化,但是其对新知识新技能抱持积极态度、愿意接受新事物、勇于尝试、具备较高创新意愿,并希望通过学习及实践活动提升自我。其次,教师必须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专家交流沟通等多种方式,分析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一系列在后续学习、生活及就业中需要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具体来说,要与学生交流,真正了解学生自己希望通过学习获得什么;要深入思考研判课程可以为培养合格社会公民做些什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获取企业真实用人需求信息,对学生从技能及素养方面有的放矢进行培养。

2.建立清晰全面的三维目标体系。毫无疑问,只有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和层次性,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学生学情、社会及企业实际需要等,对知识、技能、素养目标加以归纳整合,合理平衡三者比重,建立一套清晰全面的三维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导向,才能顺利完成后续各项课程教学及评价工作。就《经济学基础》课程而言,比如学生在未来工作及生活中需要做出更理性的经济选择,则可通过学习经济理论知识如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得以实现,此为知识目标;企业需要具备良好团队协作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则需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经济活动实践来加以培养,此为技能目标;社会需要具有开阔视野和思路、怀揣经世济民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则应通过分析经济理论案例如成本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相关现实案例进行培育,此为素养目标。这些目标都应是OBE 理念中预期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最终获得、可予以客观评价并实际使用的“成果产出”。

(二)反向进行教学设计,探索灵活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OBE 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后,就需以此为基础反向设计教学,所谓“反向”,意指摈弃传统“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评价成果”的固定思路,根据预期产出成果完成课时规划分配、课程资源发掘、实践内容融入、教学方式选取、教学模式提炼等教学设计和实施工作,要求教学设计与实施全过程围绕产出进行、并进行动态调整。

1.合理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传统《经济学基础》讲授式教学往往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与实际经济生活关联度并不高,有限的案例教学资源也多采用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微观、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没有与我国现实国情充分结合,脱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形,因而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不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共鸣,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引导功能。因此,需要首先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状,充分挖掘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资源,如我国知名企业的典型经济活动案例、当年当月的物价指数及其变动情况、我国GDP等宏观经济发展数据等,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案例库等;其次,要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接受情况,动态调整教材的内容框架体系,合理划定教学重难点;此外,还要尽可能在偏理论的课程中融入实践活动资源,如让学生组成小组、针对某一经济现象搜集整理资料形成分析报告、课件等成果,并完成汇报。简而言之,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的调整、发掘与运用都要遵循OBE 理念的成果产出导向,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习成效、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2.创设模块化案例情境,充分发挥案例教学优势。《经济学基础》课程拥有极其丰富的现实经济案例、数据等资源,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资源以碎片化的形式散在于网络之中,如果教师不亲自动手或者指导学生去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工作,则同样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创造性工作,对相关教学案例进行模块化设计,创设与时俱进的特色案例情境,将相同或近似主题的案例串联起来,使案例教学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难点知识、提升案例分析及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掘案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素质培育。如在价格理论这一章,设置“大国粮仓”案例情境,将各种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最新价格数据及新闻视频、文字案例等串联整合,形成一个模块化案例库,用于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课后拓展等各个环节,发挥案例教学在突破价格理论重难点、培养学生经济思维方面的优势。

3.重视三阶段,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经济学基础》课程不应单纯注重课堂教学,须将课前及课后阶段纳入课程教学范畴,即采用三阶段教学来形成更完善的课程教学环节,依托线上平台及线下课堂实施教学,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体实施时,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学习通在线平台完成自学任务,如填写问卷调查、自学微课视频、进行课前自测、查阅案例资料等,学生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及进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课堂时间不足而无法完成教与学任务的缺陷,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课中,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灵活开展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汇报展示等各种教学活动,启发鼓励学生研究、探索、合作和分享,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参与度,尽可能发挥每位学生主体作用,让其于课堂上即能实现成果产出。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拓展性任务,一方面巩固课堂新知,另一方面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磨练相关技能。如学完货币政策之后,鼓励学生制作当地金融机构惠农政策宣传小视频,并邀请校企合作企业专家予以点评,让学生学习更有获得感。

(三)改革考核评价,形成多元主体的过程化考核机制

高质量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成效,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鉴于传统评价模式存在较大弊端,有必要基于OBE 理念对《经济学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将学生的“学习产出”作为考核的中心指标,围绕知识、技能、素养目标,设置精细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通过多元主体、多重手段开展过程化考核,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将考核以章节为单位分成若干阶段,按照授课计划课时分配及内容重要程度为每个阶段设置考核权重。每堂课又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板块,分别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主体、形式及权重等。如对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可依托学习通平台的自动统计数据;由于课堂是课程教学的主要阵地,课中考核应作为重点,可制定具体的课堂表现打分表,以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及小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在问答、汇报、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予以记录;课后考核则需依据任务性质的不同来开展,如案例分析报告由教师打分,拓展性实践项目任务则由企业专家给出评价等。此外,可适当保留书面形式的考试,但应将一次期末考试改为若干次阶段测试,在命题时教师要注意试题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情境性,以与课堂教学衔接的模块化案例分析等取代概念性、原理性的选择、问答题型,从而考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施多元评价主体的过程化考核,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展开持续性评价,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也避免了对学生“以分数论高低”的偏颇,在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下,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掘调动,促使他们愿意且能够展示更多的成果产出。同时,从教师层面来看,有效的考核情况反馈机制得以确立,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优化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案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简明经济学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研究
经济学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