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塑形

2023-02-10北京顾之川

名作欣赏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语文

北京 顾之川

语文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学好语文,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识字、读书和作文。这与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息息相关,是一种“生存教育”。在学生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课不仅教语言运用,发展思维,培养审美,传承文化,还扮演着精神保姆和人生导师的角色。语文教育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渗透到学生骨髓里,融化在血液中,体现在行动上,成为他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语文教育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语文课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工具性,一是人文性。工具性即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具体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人文性即培养人文底蕴,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滋养心灵,丰富思想感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个人来说,语文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为人生奠基。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往往又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人们普遍遵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理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民族精神的基点本来是“民族”,但在现代社会中,民族又总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国家的代名词。中国由56 个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就等同于全体中国人民,民族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汉语言文字既是汉民族的母语,同时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所有中国人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汉语言文字又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信息载体,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语文教育实际上又起着为中华民族精神塑形的作用。

1.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语文教育

中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字同步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文献的刻写解读,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语文教育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授徒,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德行就是今天的德育,言语、政事、文学相当于今天的智育。秦始皇统一六国,首要的措施就是“书同文,车同轨”。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针对当时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彼此无法交流的状况,西汉扬雄编纂了《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为秦汉时期大一统提供语言服务。语言文字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察,都要看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书令史。”这里的“讽书”,就是指背诵默写。能够背诵默写9000 字以上,才有资格担任郡县史的职务。如果在正式公文中写错别字,会受到检举揭发。《汉书·艺文志》说:“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唐代国子监将“书学”列为“常贡之科”,字写得好可以授予官职。《新唐书·选举志》云:“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

在20 世纪初语文独立设科以前,古代语文教育主要是以“四书五经”为基本内容的人文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寓于“大语文”教育。孔子倡导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朱熹说:“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即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样的童蒙识字课本,往往也含有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千字文》中“都邑华夏,东西二京”一段30 句,盛赞洛阳、长安的宫殿豪华、文物盛美,实际上是在提醒偏处江东一隅的梁朝君臣不忘中原故土。1728 年(清雍正六年)8 月6 日雍正皇帝的《上谕》,要求福建、广东两省官员学习官话,“务期语言明白,使人通晓,不得仍前习为乡音”(凌远征:《新语文建设史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实行教育改革,《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第13 条规定,小学堂“以养成国民忠国家尊圣教之心为主,各科学均以汉文讲授,一概毋庸另习洋文,以免抛荒中学根柢”。

2.民族危机愈显语文教育价值

文学界有“家国不幸诗家幸”之说,是说民族苦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素材,文学大师无不是叙写民族心灵史的高手,才为后人留下精神遗嘱,成为文学经典。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每当发生民族危机,语文教育的价值就愈发突显,民族精神教育也就愈加重要。有时语文问题甚至能影响国家政治。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率团访华,这是中英两国间的首次接触。英方特意挑选了天文仪器作为见面礼,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科技产品,代表着英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结果在中文礼品清单上只写作“壹座大架仔”。马戛尔尼的中文头衔译为“钦差”,尤其让中方反感,因为在中方看来,只有天朝大国才有资格派遣钦差,你们英国是前来朝贡的,只能称“贡使”或“贡差”,所以英方所提要求被乾隆皇帝一概拒绝。如果答应了,就意味着两国是平等的了,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中文翻译不准确才导致了两国首次接触失败(王宏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1842 年,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因条约的中英文版本在若干关键语言表述上出现矛盾,后来引发“广州入城风波”。清咸丰七年(1858),英、法、俄、美等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时,就在第五十款特别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辞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劫难。1935 年9 月,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不仅是问南开师生,更是对所有中国人的灵魂考问。罗常培在西南联大时,曾在昆明广播电台发表演讲《中国人与中国文》,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凡属一国的国民,对于他本国固有的语言文字必须有最低限度的修养,否则就不配做这一国的国民。”柏杨《上小学的日子》说:“我最深刻的记忆是,当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大家,日本军队侵略中国国土、屠杀中国人民时,全班学生随着教师的嘶哑声音,哭成一团。当时老师用‘千钧一发’这个成语,形容中国命运,解释说中国的命运就像一根头发,下面悬挂着千斤重量的钢板,我和小朋友们紧张得小身体都浑身淌汗,第一次为国家付出重重忧心。‘千钧一发’是我第一个学会的成语,也是使我为爱国甘愿付出生命的起步。”范用《我爱穆源》:“老师教我们唱《苏武牧羊》《满江红》,歌词文绉绉的,不大好懂,但从历史课里我们已经知道苏武和岳飞,他们讲气节,一个做了俘虏不屈服,一个英勇抗敌。这两首歌唱起来,有一种悲壮的味道。”“一九三六年,一九三七年,在那令人难忘的日子里,唱啊,唱啊,唱得热血沸腾。谁说我们小孩子不知道民族危亡,不懂得抗日救国?”汪曾祺《我的初中》中也有过生动描述:“明伦堂的东西两壁挂了十六条彩印的条幅,都是民族英雄,有《苏武牧羊》《闻鸡起舞》《班超投笔》《木兰从军》……为什么要挂这样的画?这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全国上下抗战救国情绪高涨。我们的国文、历史课都增加培养民族意识的内容,作文也多出这方面的题目。……大敌当前,全民奋起,精神可贵。我到现在还觉得应该教初中、小学的学生背会《木兰词》,唱‘苏武留胡不辱’。这对培养青少年的情操和他们的审美意识,都是有好处的。”

日本人占领上海,暨南大学教授郑振铎在《最后一课》中记述:“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如果不让语文老师讲爱国讲真理,他们会感到特别“苦恼”和“愤怒”。于满川《语文教学的回顾》说:“语文教师要讲思想,讲道理,而那时是:爱国犯罪,冤狱遍于国中;告密受赏,特务横行天下。讲课是不自由的。语文教师更常被看作是危险人物。龚自珍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而语文教师是无法‘避席’的,你不讲,学生要问。一次一位教师上课,学生问他:‘世界上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他回答说:‘因为地球长得好。’师生哈哈一笑。但这样的回答,教师还是受到了警告:哗众取宠,别有用心。在山河破碎、国土沦亡的时候,不能讲真理,不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苦恼,也感到愤怒的事。”可见,越是在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时期,语文教育越能凝聚国民人心,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3.语文教育彰显国家尊严

清末学者邓实曾说:“一国既立,则必自尊其国语国文,以自翘异而为标致。故一国有一国之语言文字,其语文亡者,则其国亡;其语文存者,则其国存。语言文字者,国界种界之鸿沟,而保国保种之金城汤池也。”(《鸡鸣风雨楼独立书·语言文字独立》)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台湾国语推广运动就最能看出语文教育与国家尊严、保国保种的关系。1895 年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向总督桦山资记提交的《台湾教育意见书》,开宗明义写道:“台湾的教育第一应该使新领土的人民从速学习日本语。”推行他们的所谓“国语”(日语),目的就是要用日语日文取代汉语汉文,“希望通过教授日语而使台湾人转变成日本人”,台湾从此开始实行长达50 年的奴化教育。另一方面,当时也有不少台湾民众坚持传习汉文,利用书房、诗社、文社、白话文研究会、台湾文化协会等组织,坚持学习祖国语文。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中国政府才成功收回台湾。陈仪出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他在重庆会见记者时说:“本人到台湾后,拟先着手国语与国文的教授,预期达到使台胞明白了解祖国文化的目的。”教育部一方面从各省选调优秀国语教师赴台任教,另一方面成立国语推行委员会,成员来自西北师范学院和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语专修科,主任委员是魏建功,副主任委员是何容,委员有黎锦熙、萧家霖、吴晓铃、俞敏等。台湾各县都设立了国语运动委员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语推广运动。魏建功发表广播讲话《学国语应该注意的事情》(1946),提出“恢复自由使用祖国语言,推行国定标准语言”。1947 年5 月6 日,陈仪发表卸任感言时说:“我们之所以要赶快学会国语文……更重要的理由,是要彻底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我们读讲日语的耻辱,还我中华民国国民的本来面目。”(许长安:《台湾语文政策概述》)1990 年代,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去台湾时,还为台湾民众的普通话之纯正而感叹(《乡音灌耳》)。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语文教育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中,曾涌现出一大批深谙语文教育的知识分子。吴玉章、徐特立、高语罕、陈望道、萧楚女、杨贤江、陆定一、胡乔木等,或曾任中小学国文教师,或当过青年学生刊物编辑,或编写过语文教材,或参与领导国家语言文字改革,有着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和学术积累,进而形成他们各自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们关于语文教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指引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锐意改革、接续前行的精神动力。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丰富了我国语文教育思想宝库,为我国语文教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4 年,徐特立出版《国文教授之研究》《初等小学国文教授法》《小学各科教授法》,提出小学国语科的“教授要旨”,是“在使儿童知普通言语及日常须知之文字,而养其表达思想之能力,兼启发其智德者也”。1920 年,陈望道受陈独秀之邀,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他积极推动新语文运动,出版《修辞学发凡》,与夏丏尊、叶圣陶、宋云彬合编《开明国文讲义》,发起成立“中国语文学会”,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奠基人之一。1922 年2 月,上海平民女校在上海法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李达、蔡和森先后任校务主任。高语罕教国文,邵力子教古文,陈望道教作文,张守白教国语文法,李达教马克思主义理论,陈独秀教社会学,沈雁冰(茅盾)、沈泽民和美籍教员安立斯女士教英文,商务印书馆编辑周昌寿教物理、化学,李希贤教经济学,范寿康教教育学。从这个课表可以看出,语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语文作为革命干部的基本素养,把语文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开展革命工作的基础工具。高语罕后来出版了《国文作法》《作文与人生》《文章及其作法》《语体文作法》《中学作文法》等系列作文教学论著。他的《白话书信》与陈独秀《独秀文存》、胡适《尝试集》是当时最畅销的三部书。

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是白话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主编的《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拉丁化新文字”。抗日战争时期,胡乔木为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主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等国文》。毛泽东指示何凯丰、徐特立、范文澜为工农干部编写《文化课本》(1942),并亲自作序,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他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反对党八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纪念白求恩》《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是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

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先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积极倡导根据文字的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原则,推行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中央成立“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胡乔木任主任。他组织领导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为新中国语文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多次或发表社论,或组织讨论语文教学问题。学习语文,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不仅是每个公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当时国家政治的需要。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关于语言学习、写作态度与写作文风等思想,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初等小学国文教授法》关于国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的认识,杨贤江《初中学生学习国文底的旨趣》及对“国文”“国学”的辨析,陈望道关于语文教学三个结合的思想,萧楚女《中学国文修学指导》有关国文教学方法的论述,陆定一《教学必须改革》对语文“工具论”的定位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丰富和充实了我国语文教育思想宝库,书写了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精彩篇章。

语文教育为民族精神塑形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启智增慧、培根铸魂,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语文教育发挥自身优势,厚植中华民族精神底蕴,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为民族精神塑形,既是时代要求,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1.语文课标引领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课改文件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是语文教育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性国家标准。我国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民族精神教育。如1948 年《修订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修订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均要求“从民族辉煌事迹及有助国际了解之优美文字中,唤起爱国思想与民族意识,发挥大同精神”。1950 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提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国民公德”。1956 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小学语文科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的工具”。《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要求“结合初级中学汉语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提出“初级中学文学的教育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地遵守纪律的精神,爱护共公财物和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品德”。《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无产阶级感情,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求“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语文教材承载民族精神教育

尺寸教材,悠悠国事。教材是国家事权,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尤其是语文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社会影响大,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关系着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现行语文教材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如小学《我是中国人》《升国旗》《祖国好》《开国大典》《可爱的中国》《记张自忠将军》,初中《黄河颂》《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木兰诗》《岳阳楼记》《出师表》《天下国家》,高中《沁园春·长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与妻书》《陈情表》《乡土中国》《苏武传》等,表现了家国天下、匹夫有责、荣辱与共、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小学《我不能失信》《将相和》《为人民服务》《有的人》,初中《纪念白求恩》《人无信不立》《最后一次讲演》,高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表现了君子人格、修齐治平、仁义诚信、崇德向善、凛然正气的厚德载物精神。小学《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盘古开天地》《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少年中国说》,初中《老山界》《驿路梨花》《红星照耀中国》《长征》《君子自强不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表现了意志坚定、刚健有为、拼搏奋斗、不信鬼神、不畏强暴的自信自强精神。小学《普罗米修斯》,初中《伟大的悲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中《拿来主义》《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表现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见贤思齐、交流互鉴、全球视野的海纳百川精神。初中《梦回繁华》《太空一日》《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我们的互联网时代》《飞向太空港》《创造宣言》,高中《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表现了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尊重科学、永攀高峰、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小学《将相和》《有的人》,初中《回忆鲁迅先生》《陋室铭》《爱莲说》《白杨礼赞》《邓稼先》《倡导低碳生活》,高中《最苦与最乐》,表现了礼义廉耻、爱憎分明、中庸平和、进退有方、底线思维的知止明礼精神。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高中《劝学》《师说》《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表现了尊重知识、能者为师、善于学习、亲近经典、崇尚文化的尊师重道精神。小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初中《敬业与乐业》《愚公移山》《红岩》《创业史》,高中《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荷花淀》表现了埋头苦干、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舍生忘死、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勤劳勇敢精神。小学《延安,我把你追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手术台就是阵地》,初中《背影》《富贵不能淫》《谁是最可爱的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高中《大战中的插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及“以和为贵”“友朋自远方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等实践活动,表现孝老爱亲、与人为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睦邻友好、热爱和平的团结友爱精神。小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爷爷植树》《军神》《清贫》《七律 长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初中《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高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屈原列传》,表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知行合一、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脚踏实地精神,等等。教材通过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生动优美的文学形象、丰富扎实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富有定评、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认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思想精英,学习《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经典,培养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与思想大师、科学精英和文学巨匠直接进行生命对话与心灵沟通,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并认同中华文化。

3.语文教学涵养民族精神教育

新课标、新教材的改革理念,关键是要靠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涵养落实。新课改以来,老师们在教学中,通过精心的设计、精准的解读和富有创意的语文综合实践等,把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转化为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发挥对学生的感染、熏陶和启迪作用。有的通过吟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脊梁”,让学生感受中国人胸怀天下、不怕困难、刚健有为的铮铮铁骨;有的通过深入解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课文名句的背后意蕴,体会古圣先贤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有的通过《黄河颂》《沁园春·雪》《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邓稼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最后一次讲演》等课文的精彩设计,突出中国人民昂扬向上、团结御辱、不畏强暴的干云豪气;有的通过《太空一日》《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护卫和平的坚定信念;有的通过开展“朋友自远方来”“天下国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人无信不立”“以和为贵”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爱国主义、孝亲敬老、仁爱诚信、热爱和平等中国精神教育,等等。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采访“人民教育家”于漪,她回忆中学老师教《陈情表》中“茕茕孑立”一词,特意讲“茕”下面不是一撇,是一竖,笔直,边讲边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茕”字,再穷脊梁骨都要硬。教的是字形字音,撒播的却是做人的道理,是语文形式的民族精神教育。于漪借此勉励青年教师要当新时代的“大先生”:“大就是人,人是顶天的,一横就是生了两个翅膀,拥抱祖国,拥抱民族,拥抱世界,大先生就是要有这种情怀。”

3.语文考试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考试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助推器”,对一线教学往往有“反拨”“倒逼”的作用。语文考试评价改革与新课改保持同向同行。如2022 年语文中考题目:“鲁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懂得了正直与严谨;莫怀戚在田间散步时,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史铁生从泼泼洒洒的北海菊花,懂得了母爱的深沉和生命的坚强;梁衡从奔腾不息的壶口瀑布,懂得了中华民族的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生命就是在不断的经历和懂得中逐渐成长。请以‘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再如:“打开语文课本,阅读一篇篇课文,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从文字中走来。‘民族魂’鲁迅、‘两弹’元勋邓稼先、女中豪杰花木兰、民间高手卖油翁、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真将军’周亚夫、‘诗圣’杜甫……他们的身上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抵达美好的人生境界。请在初中语文课文中选择一位你尊敬的人物作为对象,写一篇文章。”这些题目,或紧扣语文教材,或贴近时代、社会与学生,要求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生发开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引发联想,讲述故事,叙写经历,发表看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统一、读书与思考的统一,也体现了语文学习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自然融合。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理论特质、精神脉络,孕育出独特的中国精神,这是我们极为珍贵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语文教育理应用好用足这些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为国人奠定气质禀赋,树立文化自信,从而为民族精神塑形。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语文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