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3-02-10陈焱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病机

陈焱华

(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 101500)

特应性皮炎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包括红斑、丘疹、苔藓样改变、剧烈瘙痒等,多发于婴幼儿,3岁以内儿童发生率可达到44.0%[1]。现阶段,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西医临床上尚无治愈方案,多通过糖皮质激素、局部免疫调节剂、抗组胺药物等治疗,虽可暂缓相关症状,但长期疗效不够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2]。近年来,中医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特应性皮炎治疗中,可达到有效缓解症状的效果,且药物不良作用较轻,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在古代中医学中,特应性皮炎无明确对应病名,但依据其特点、症状等,可归入“四弯风”“奶藓”“胎疮”等,关于“奶藓”的阐述最早见于宋朝的《圣济总录》中“皮肤顽厚……皮如甲错干燥,谓之奶藓”,清朝《医宗金鉴》描述四弯风时指出:“生于两腿弯、脚弯……其痒无度……形如湿癣”,可见特应性皮炎与“四弯风”最为接近,好发部位均为腘窝、肘窝,且存在湿疹样皮损改变、剧烈瘙痒[3]。古代医家对特应性皮炎的病机进行阐述时,概括为内外因共同作用,外感风湿热邪,内与脾、肺、心等相关,并受饮食、父母遗传等因素影响。《圣济总录》中记载:“小儿体有风热……脾肺不利,皮肤顽厚,则变诸癣”,表明此病病机主要为风湿热邪、脾肺虚弱。王若伊等[4]的研究认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脾胃不足、体内湿寒邪气、气机阻滞有关。张志礼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脾虚湿滞是本病的核心病机[5]。现代中医学家对特应性皮炎的病因病机进行描述时,可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虚湿热内生、外感风湿热邪,认为此病的发生病理因素主要为风湿热邪,与五脏密切关联[6,7]。

2 特应性皮炎的中药治疗

2.1 中药内治 近年来,特应性皮炎发生率不断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出此病的治疗用药与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相似,依据不同阶段予以辨证论治[8]。但在实际临床上,多种证型的特应性皮炎交织出现的现象较为普遍,单一论治难以得到理想效果,因此现代中医基于古代文献基础上对各自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结合辨证分型、针对个体,从不同方面对此病展开治疗:

2.1.1 清热除湿祛风 此方法常被应用于以起病急、局部红斑、皮肤瘙痒、抓后糜烂等为主要表现的特应性皮炎治疗中。姜昌明等[9]的研究将136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分作2组,分别予氯雷他定片(对照组)、健脾祛风汤(治疗组)治疗,健脾祛风汤组方如下:黄芪、制何首乌、刺蒺藜各30 g,防风20 g,白术、当归各15 g,蜈蚣10 g,每日1剂,水煎后口服,每日2次,持续4周。经半年随访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2.65%,高于对照组的80.88%(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为10.29%,低于对照组的23.53%(P<0.05)。

2.1.2 健脾利湿 此方法主要被应用于亚急性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于四肢伸屈侧发生,患处皮肤颜色较暗,抓挠后可见少量渗出,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郭昕炜等[10]的研究以114例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患者为对象,分作2组,对照组予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组予加减除湿胃苓汤治疗,组方为苍术、厚朴各6 g,陈皮、炒枳壳、泽泻、甘草各9 g,滑石、炒白术、猪苓、炒黄柏、赤茯苓各12 g,每日1剂,水煎200 mL,口服,每日2次,共治疗8周,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特应性皮炎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表(DLQI)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

2.1.3 养血滋阴 润燥 此方法主要被应用于慢性特应性皮炎治疗中,临床表现以皮损干燥、上覆鳞屑、剧烈瘙痒等为主,多伴有久病不愈或病情反复发作。刘云[11]的研究选取60例成人期特应性皮炎(血虚风燥证)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组予当归子饮配合滋阴润燥药物药浴治疗,当归子饮煎至300 mL,口服,每日2次,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皮损面积、皮损严重度及瘙痒程度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54.16%(P<0.05)。

2.1.4 专方专药 在特应性皮炎病因病机、古代经典药方基础上,相关医家自拟经验方,通过专方专药对此病展开治疗,例如基于“消风散”研制而成的皮敏消胶囊,此药物由21味中药组成,包括苦参、苍术、防风、苍耳子、蜈蚣、黄柏、蒲公英等,具有清热解毒、除湿祛风、止痒凉血等功效[12,13]。李虎羽等[14]的研究将84例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行外用地奈德乳膏治疗,试验组采用皮敏消胶囊治疗,发现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81.0%(P<0.05),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2.2 中药外治 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中医外治方法效果良好,通过中药软膏剂、药浴、针灸等方法可直接对患者皮损处进行刺激,并调动机体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可对此病进行巩固治疗。

2.2.1 中药软膏 中药软膏可使皮肤水分得以保持,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并对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常被应用于慢性缓解期特应性皮炎治疗中。郑莹莹[15]的研究将6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分作2组,分别予他克莫司、除湿止痒软膏治疗,其基础方为黄连解毒汤、蛇床子汤、苦参汤等,除湿止痒效果良好,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达到76.6%,高于应用西药治疗组的43.3%(P<0.05),且不良反应少。

2.2.2 药浴熏洗《五十二病方》最早对药浴、熏洗疗法在创伤感染、痈疽等疾病治疗中的方法与效果进行了记载,通过热力以助药力,可使药物直接达到肌腠毛窍之处,起到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效果,并促进局部及全身血液与淋巴循环[16]。朱杰等[17]的研究将14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分作2组,对照组予丁酸氢化可松软膏联合妙思乐润肤膏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熏洗,处方为马齿苋、地肤子、苦参各30 g,金银花、黄柏各20 g,防风10 g,煎至4 L加入1∶10温水稀释调节为38℃左右,倒入浴盆,患儿坐入熏洗20 min/次,每日1次,持续2周。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特应性皮炎皮损评分指数(SCORAD)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为95.71%,高于对照组的88.57%(P<0.05)。

2.2.3 针灸 针灸是中医常用外治疗法的一种,通过对特定穴位实施针刺,可达到温通经脉、活血止痒等效果,近年来,其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治疗中的效果逐渐被重视。杨强等[18]的研究将120 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分作对照组(依巴斯汀治疗)与观察组(健脾祛风汤联合针刺治疗),针刺选穴为关元、照海、血海、曲池等穴,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55.00%,且治疗后欧洲特应性皮炎评分标准(SCORAD)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

2.2.4 刺络拔罐 刺络、拔罐均属于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刺络通过对特定穴位实施针刺,将少量血液放出,可有效祛除恶血,并活血理气[19]。拔罐通过抽气、燃火等形成负压,引发局部瘀血,调动人体自我修复功能,可活络通气、活血行气[20]。安慧妍等[21]的研究对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进行构建后予刺络放血治疗,选穴为曲池、足三里,发现干预后小鼠皮损评分、I gE水平均显著降低。龚磊[22]的研究将50 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分作2 组,对照组实施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治疗组予拔火罐治疗,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76%(P <0.05)。

特应性皮炎属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炎性皮肤疾病,病程长、复发率高、治愈难度大。中医药对此病的治疗有悠久的历史,方法灵活多样,可在四诊合参、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实施标本兼顾的治疗,依据病情予以中药内服,并配合中药外治、针灸等,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独特化、有效性高的中医治疗体系。但特应性皮炎的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性标准,各代医家见解不同,导致用药方案较为多样。因此,在后续的学习与研究中,我们应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实施辨证论治,进一步对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理法方药体系进行完善,进一步提升中医在此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特应性皮炎病机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探究
依巴斯汀三倍剂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心理应激对特应性皮炎不利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概况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