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可行性路径探索与思考

2023-02-10王利强周立斌

高教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专业课辅导员

王利强,周立斌

(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社会科学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提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其中显性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而隐性教育则通过积极主动挖掘其他课程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实现,即“课程思政”。在探索课程思政新形式,深化“三全育人”新格局过程中,各高校更多从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视角去实现,往往忽视辅导员群体的重要力量,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在落实好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求基础上,亟需整合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及班主任等不同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以期深度实现价值塑造、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多元统一[2]。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现状

现阶段,多数高校招聘专职辅导员对应聘人员专业背景不做限制,但部分高校或部分辅导员岗位要求应聘者需具有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专业背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近学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原则上可以弥补高校思政课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承担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思政课程,与思政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由于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在接受心理咨询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后,可以独立或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课堂外的谈心谈话、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让课程思政效果更有“温度”。此外,少数高校要求应聘者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与本学校现有专业相同或相近,但实际上,具有相关或非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在经过系统培训后均可以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程,直接参与课程思政。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差异化为高校构建其与思政课、专业课等专任教师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关系,推进课程思政进程、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高校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可行性路径

(一)以多形式“课堂”为载体,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

1.“第一课堂”课程思政维度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推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融合协同育人,实现同频共振。在高校日常课堂教学中,诸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忽视自身“育人”职责,缺乏对学生情感和心理关心,客观上造成“教书”与“育人”相割裂。而辅导员相较于专业课教师,政治素质更高、理想信念更坚定,在把握政治方向、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等方面敏感度更高、方法更灵活;同时,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指导工作使辅导员,尤其是具有与课程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探索课程思政过程中更能有效地将思政理论及学生实际问题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辅导员自身和“00 后”学生视角“平向”挖掘课程中蕴含的隐形思政元素,在课前教案设计过程中协助专任教师有效的将“思政之盐融入专业课程大餐”。比如,建筑学相关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建筑史中“梁思成和林徽因”内容时,可类比当今“00 后”,如“林徽因生于1904 年,梁思成生于1901 年,他们二人一起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建筑系,在100 年前的当时,他们和你们一样,也都是‘00 后’。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年轻人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他们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促使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100 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以及整个世界都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已落在你们每个人肩膀上……”通过以上设计衔接,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专业课教师“自上而下”式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切实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实效性。

同一院系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间有共同的学生受众群体,加之共同的专业认同感会促使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间形成更为“黏合”的课程思政育人合力,而具有学院相关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通过培训、考核、具备授课能力和综合素质后可以从“幕后”转到“台前”,辅助专业课教师授课,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思政、专业等知识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在课堂上形成无缝衔接。此外,辅导员也是课程思政效果的反馈者,通过不断协调优化以推进课程思政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授课技巧也得到了提升,为后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思政育人累积实践经验[3]。

2.“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维度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除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外,还要综合把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和特点,力促“知行合一”。深化高校“第二课堂”并非仅是形式和内容上鼓励学生参加校园人文活动,而是通过整合专业课程资源、融合专业要素,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壁垒来实现。“第一课堂”以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而“第二课堂”可通过多空间多维度多方式展开,比如建筑设计类课程的“第二课堂”可通过专业实践技能大赛的形式开展,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自主完成取材、选址、构思及施工等实践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第二课堂”可鼓励学生到工厂车间、社区军营、田间地头等场域访谈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帮助学生把“第二课堂”中观察和体悟到的直观感受与“第一课堂”中学到理论知识相互印证、加深印象、增进理解,等等。

在“第一课堂”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思政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力,但在“第二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将思政方向侧重于“学生”“功能”“化育”等几方面,转变传统观念、逐步摒弃套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创新创意,除了相应“第一课堂”的师生,学校及学院层面要鼓励相关院系的其他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及跨年级跨专业跨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第二课堂”内容的策划、执行、实施,以此强化生与生、师与生的精神交往,呈现平等自如的交往关系,让师生感受、享受并创造更加美好健康的“校园情境”,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浓厚氛围。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青年学生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参与“第二课堂”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锤炼本领和提升能力。此外,辅导员通过对“第二课堂”育人效果进行综合评判,及时反馈专业课教师,形成教学过程中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完整闭环。

3.“云课堂”课程思政维度

以现代传媒为主载体,积极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把课堂主渠道的思想价值引领在网络阵地上持续传播开展。辅导员要持续推动传统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4],将线下资源通过微信推文、短视频等网络形式转化为网上思政资源,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网络育人体系和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作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延伸,辅导员要积极主动搭建“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双向互动线上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这些平台上评论、分享、互动课堂内容,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实效性。

(二)以辅导员为中心,构建多方位“四育课程”体系

根据大学生四年的成长心理变化和需求,由校学生工作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牵头调整培养方案,在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分别开设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发展及就业指导等课程,构建“四育课程”体系,由专职辅导员参与授课,以上几类课程的实践意义均是在帮助学生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发觉自我潜能,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相较于传统的专业理论课更加注重体验式互动,更适合进行课程思政探索。

1.“入学教育”课程思政维度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的入门教育,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过程,入学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贯穿大学全过程[5]。为了与新时代的学生特点相适应,各高校在入学教育“课程化”模式基础上,要紧密协同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间壁垒及“讲座式”“参观式”的固有模式,除了校规章制度、院专业设置、安全教育、校史校情等必要讲授的“第一课堂”内容外,在设计入学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强调“第二课堂”类型的丰富多彩和时间安排的适当“留白”,要让新生们有更多样化的“菜单”、更充裕的时间来自由选择课程内容、自主体悟专业和大学生活,让每位学生接受到差异化的入学教育。高校辅导员是新生入学后最先接触到及最信任的教师群体,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从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爱国情怀培植等多方面去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而不是被动接收。入学教育要坚持师生融乐,辅导员群体与专业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师德师风,师生平等互动,以此涵化新生。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维度

具有与学生相同或相似专业理论基础的辅导员在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时,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和工作实际,将专业元素及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中,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社会事件、专业概念和原理方法,将公共课程中问题讲的更深、更细、更全。比如,具有管理类专业背景辅导员在给相关专业学生讲授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大学生沉迷于抖音类与时间管理相关话题时,可以引入管理科学中的“嗑瓜子理论”,由此引入大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思考。对于辅导员,尤其是非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更应该坚持驻班听课,扑下身子去学习、去调研、去发现,为相关课程理论阐述累积思政素材。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提升思政效果,更应着重于“思”,以思促政,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们提供深入思考、展示想法和思维碰撞的机会,每次课程结束前,留下5~10 分钟时间,引导学生们根据课堂讲授内容自主思考,并提出1~2 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们在思考和互动中理解理论、认同理论、践行理论,既便于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以及就业上的多元化指导,又便于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领,结合学生生涯规划、毕业与就业实际需求反馈,对课程知识能力与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设计与改进,进行专业化、深度化、个性化的“第二课堂”辅导,进而提升育人质量并推进课程思政的良性循环。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维度

现阶段,各高校虽然在不断补充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矛盾仍未得到解决,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承担主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有效、普及、广覆盖的作用,但不可回避的现存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多是普及给学生心理知识,而不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专职辅导员协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外落地就显得尤为必要。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包括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心理帮扶等多种工作,辅导员在承担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时,区别于专职心理教师,将更便于且更适合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堂学习串联起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6]。

三、推进辅导员课程思政实践建议

(一)辅导员专业背景结构优化

在前文构建的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可行性路径中,具有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专业背景以及与校院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辅导员相较于其他专业背景辅导员会更适合且有更多机会参与课程思政实践[7],因此,从辅导员视角来看,高校在调整补充辅导员队伍时,可适当优化学院专职辅导员专业背景结构,结合实际情况补充以上两类专业背景辅导员。除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外,具有以上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等主要日常工作中均能呈现明显的工作优势。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高校要鼓励学院专任教师,尤其是新入职青年专业课教师以多种形式从事专、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当专任教师全面掌握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后,在提升课程思政时效性时就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二)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课程化”

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课程化”,即用教学的理念和课程的形式规范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行为,辅导员以课程形式系统讲授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或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以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学校层面,要结合大学生四年的成长心理变化和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目前,多数高校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心理健康观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大一学年设置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发展等课程;为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供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发展建议,在大三学年设置就业指导课程。除此之外,各高校仍需积极探索推进辅导员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的“课程化”,同时紧密协同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间壁垒,以高效培养学生的能力“软实力”和理论“硬实力”,同时形成辅导员队伍独特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三)辅导员课程思政思维和能力提升

辅导员直接或间接参与课程思政,首先需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素养和能力,增强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尤其是非思政、非马克思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广泛涉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理论,提升知识储备,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对学校而言,要强调辅导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拓宽辅导员授课口径,提供多方面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技巧培训,辅导员除协同专业教师间接参与课程思政外,还应积极参与讲授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等日常管理课程及与自身专业背景相关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直接参与课程思政。

四、结束语

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和关键,政治坚定、人格正直、情怀远大、思维创新、视野广阔、自律严格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是落实铸魂育人的重要力量,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参与课程思政过程中尤其在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素养和能力等方面要下足功夫。同时,辅导员要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云课堂”等多阵地多渠道育人作用,重视学生评价,形成辅导员队伍独特的课程思政风格,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专业课辅导员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第二课堂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