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两链融合”的科技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以西湖大学为例

2023-02-08吴道友胡怡芬

商展经济 2023年24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西湖产业链

吴道友 胡怡芬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以下简称“两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只有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下简称“两链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迈出更大步伐。近几年学术界关于“两链”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两链”本身的内涵、机制和规律,很少有研究关注“两链融合”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具体领域的作用机制。

科技人才作为创新链的核心驱动力,在“两链融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聚集科技人才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促进科研创新与前沿知识双向交流,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科技人才聚集方面,国内研究多是针对科技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冯南平等,2017)进行分析,在“两链融合”背景下科技人才如何实现聚集,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浙江,正全面落实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提升科技人才对产业链、创新链的引领支撑作用,对推动人才工作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西湖大学是浙江省一所学科大类招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工类院校,汇集了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及基础研发和应用,致力于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战略,在2020年完成学校首个自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了实验结果产业化。

基于此,本文以西湖大学为例梳理其“两链融合”所打造的科技人才聚集机制,深入探讨科技人才聚集引领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助力浙江加快打造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也希望为相关高校面向“两链融合”的科技人才聚集机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文献综述

1.1 产业链

产业链的概念源于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中对分工的论述,认为产业链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将工作细化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Porter(1980)在其著作《Competitive Strategy》中将产业链定义为一个由不同公司、组织和个人组成,可以让原材料、零件、成品和服务在其中流动并相互联系的工业网络体系。随着后来价值链、供应链等相关概念的兴起,产业链的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进入21世纪,国内大量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生产链、供应链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产业链的概念做出了进一步界定,也对产业链类型、运行机制等开展相关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链相关理论的分类大致有过程论、同盟论、价值论和关联论四个角度,学者们普遍认为,关联论更适合用来解释产业链在中国各界的定义,如吴金明(2006)等从现实中四种主要的点线对应关系反映出产业链的丰富内涵,认为产业链是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四个维度的有机组合。

在产业链应用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针对某一行业的特定领域对产业链进行研究,较为典型的是农业领域针对“互联网+”(邵倩,2022)等研究热点的探讨。目前,产业链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已扩展到创意产业(邵陆芸等,2021)等其他新兴领域。

1.2 创新链

创新链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77年,Visana than(1977)指出,创新链是将科学理念融入产品并实现商业化后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链式联系;Rothwell(1992)认为,创新链是由企业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共同形成的线性模式。随后大批学者延伸创新链的相关研究,在创新链组成及起点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普遍认为研究是创新链的主要起点。

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各级政府、高校平台、重点实验室及一大批国资央企、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攻关,在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障重要领域稳定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此大背景及国外相关研究影响下,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对创新链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如杨忠(2019)等学者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创新链的核心内涵应包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价值创造、存在多个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四个方面。

在创新链应用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针对某区域或行业创新链的应用开展相关研究,如胡婉儿等(2023)利用烟台市葡萄酒的发展案例,分析其产业上下游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对策;邵记友(2022)等基于华为案例研究,对领军企业创新链的嵌套式结构与协同机制开展研究。

1.3 两链融合

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两链融合”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

已有研究针对“两链融合”主要可抽象为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为“面向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是指在已有产业基础上通过嵌入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产业链的攀升(韩江波,2017);第二条路径为“面向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指从科技创新出发,全方位推进原材料供应、产品制作、产业组织等企业行为(李雪松等,2021);第三条路径为“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该路径需要充分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作用,叠加产业链对创新链的引致作用,共同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新发展模式(匡茂华等,2020)。

现有研究大多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公共政策、市场机制、利益分配(刘婧玥等,2022)等环节在“两链融合”中的作用,从管理学角度探讨“两链融合”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内在机制、实现路径和激励政策的研究则相对匮乏。

1.4 科技人才聚集

科技人才是从事科技工作,拥有较多知识量或一定技能,具有积极创造力,而且其绩效能对区域科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社会群体(芮雪琴等,2015)。科技人才的合理聚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进行了重大部署。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创新而强。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其集聚效应可以提升科技创新所需知识、技术的储备水平。党中央多次强调科技人才要为“两链”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将人才资源合理聚集到有需要的地方,尤其是对于科技人才,其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产业创新和发展更为重要。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科技人才聚集的因素是多样的,地区层面的经济发展水平(曹薇等,2017)、政策层面的人才激励政策(李光红等,2013)等都会影响到科技人才聚集。

2 西湖大学简介

西湖大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2016年12月,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正式成立;2017年9月,被称为“西湖一期”的首批19位博士研究生在西湖大学注册入学;2022年9月,西湖大学第一批本科生正式入学,截至2023年9月,西湖大学在校博士生1200余人,在校本科生约150人。

秉承“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发展的战略目标,西湖大学通过“西湖卓越学者计划”积极吸纳全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创新,从西湖大学官网可知,目前各学院在职优秀科研工作者254人。近5年来,西湖大学各科研团队在Science、《美国化学会志》等顶级期刊上共发表高质量论文110余篇,多篇论文成果被国际先进人工智能协会年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 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AAI年会)、欧洲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简称ECCV)等顶级会议收录。

西湖大学各学院坚持发展有限学科,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立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以解决世界前沿问题为主要目标,汇聚顶尖科技人才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鼓励学者们跨领域开展合作;此外,学校致力于以科研反哺社会,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目前已有多个自主科研成果产业项目成功推广并转化落地,项目所在领域覆盖了新材料、生物医药、AI等硬科技领域,充分利用人才聚集效应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3 西湖大学面向“两链融合”的科技人才聚集机制

西湖大学注重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及基础研发和应用,其建设成立的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在推进“两链融合”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在此基础上,西湖大学依托其灵活的民办高校体制机制,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背景下,构建了以综合服务、产业赋能和金融投资三大服务平台为基础且具有西湖特色的双螺旋架构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集聚开展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的专业服务,其面向“两链融合”打造科技人才聚集机制的主要做法如下:

3.1 科技人才相聚西湖之滨——理想与情怀的碰撞

西湖大学成立以来,不断吸纳着世界各地顶尖科学家及青年PI的加入。耶鲁大学终身C.N.H. Long讲席教授、生长调控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许田(现任西湖大学副校长);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有机催化领域的创始者和引领者之一邓力(现任西湖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讲席教授,曾获IEEE半导体研究协会发明奖、美国科学基金会年轻成就奖的杨阳(现任西湖大学工学院院长);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药学系终身讲席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华裔生物学家学会董事会成员于洪涛(现任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顶尖科学家放弃在国外的学术地位与优厚待遇先后回到中国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At Westlake University, sky is the limit.”(在西湖大学,一切皆有可能。)在美国做了10年研究,原想在美国高校谋一份教职的李小波在收到转发自施一公的邮件后便动了回国工作的念头,他向西湖大学投出了简历。经过面试之后,李小波提道:“西湖大学提供的综合条件比美国绝大多数大学要好。如果在美国一个顶尖学校拿到好的offer,西湖大学的offer甚至可以超过他们。”在同时收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面试通知后,李小波决定加入西湖大学。西湖大学校长助理、党委委员王廷亮在2023年9月17日的专访中也提出,截至目前已有2万多名在海外受过博士、博士后训练,或已经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的研究人员申请西湖大学科研工作者的相关岗位,西湖大学通过邀请国际顶尖科学家对这些应聘者进行评估,并筛选出200余位顶尖科研工作者入职西湖大学。

顶级科学家及海外青年科技工作者相聚西湖之滨,在西湖大学继续开展科学研究,是家国情怀与理想的碰撞。于洪涛此前说过,“如果有天能在国内做和国外一样的事,我一定会回来”。西湖大学虽然是一所新大学,但其一直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回到祖国,把智慧贡献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同时也尽一切可能为这些学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科研环境,并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相应职位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为他们开展科研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3.2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紫金港科技城2.0时代

紫金港科技城的前身西湖科技经济产业园,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随着城市边界扩张和政策调整,赋予了西湖科技经济产业园更高的发展使命,推动着园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18年2月,紫金港科技城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城西科创大走廊“一廊三城”格局正式成型。

西湖大学依托科技城,共建西湖大学城,将高等教育、研究实验、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载体等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谋划西湖大学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将科学研究与科技城产业发展紧密联动,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西湖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与科技城现有“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产业结合,聚集高端科技人才,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全力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为西湖大学各项研发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此外,“云创镓谷”作为西湖大学城首个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目前已有西湖烟山、西湖心辰、西湖丝创、西湖灵犀、西湖智能视觉、西湖艾凯利元6家“西湖系”企业实体入驻,浙江铖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浙江臻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芯片上市企业也即将正式入驻。这些企业的入驻,无疑为西湖大学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这一发展路径提供了保障,为西湖大学进一步吸引高端科技人才聚集开展科创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3.3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孵化企业进阶之旅

作为一所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积极探索科研与产业转化联动的发展模式,依托一流人才队伍、一流科技成果、一流服务体系及一流赋能支撑,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培育和孵化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近年来,西湖大学已经成功孵化培育了20余家高科技创新公司,其中“西湖生物医药”“西湖欧米”“西湖未来智造”早在2022年就登上了杭州准独角兽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板块名单;2023年,“西湖艾凯”“西湖制药”也位列2023杭州市准独角兽医疗健康板块名单。

2015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西湖大学科研转化机制,是时代和当下中国面临的浪潮所推进的,也是其对国家政策积极响应的表现。孵化企业的落地是西湖大学科研成果从产生到实际应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即使作为初创企业,“西湖系列”对社会各产业领域的贡献仍不可忽视。如杭州欧米智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湖欧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全面承接西湖欧米各类体外诊断试剂管线的转产、量产工作,这是欧米医学实验室创新成果在医疗领域产业化的重要体现;西湖未来智造目前已有十余款产品实现技术落地,并已逐步投产,其Precision系列产品是全球领先的1-10μm级特征尺寸电子3D打印设备,该产品在3D打印技术领域已经获得了产业和资金市场的认可。

根据《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可知,我国2022年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很多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专利登记,后续的商业落地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西湖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点,从一开始就将“科研成果转化”纳入了自己的创新范畴。高科技创新公司成立之初,西湖大学王延亮所负责的成果转化办公室便一直与实验室同步奔跑。从申请专利、法律咨询到投资谈判,成果转化办都全程参与,助推西湖大学各项科创企业的科研成果落地。同时,协同杭州云谷发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致力于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商业化开发等国内领先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支持和培育早期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4 经验和启示

西湖大学围绕“两链融合”打造科技人才聚集机制,充分利用人才聚集优势,在科研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对我国相关高校的发展具有如下启示:

第一,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推动科研创新。在人才的使用上,西湖大学大胆使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及国内外博士,李小波、张岳等海外青年PI,宋曜先、周发阳等具有优秀能力的博士生先后加入西湖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西湖大学主张自由探索,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前沿、交叉科学问题研究,除了独立的PI(Principal Investigator)自由探索之外也鼓励多学科交叉,打破院系壁垒进行科学研究。

第二,支持项目融通发展,提供多维保障。科研项目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应用涉及多个环节,教授或初创型团队作为创业者,需要克服各个环节所面临的困难,在项目创新转化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够提供齐全的保障与支撑,将会大幅提高转化项目的效率与成功率。西湖大学通过设立成果转化办公室、PI独立实验室等硬性保障,以及“拎包入住”的学术环境、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等软性支持,吸引了大量海内外科技人才加入学校,并使其能安心开展学术研究。同时,依托灵活的体制机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构建以综合服务、产业赋能和金融投资三大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双螺旋架构服务体系,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地为科研成果的创新转化及落地提供保障。

第三,科研借力资源反哺,助推经济发展。早在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就明确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可在多方面与公立高校享受同等待遇。西湖大学在申报过程中,杭州市政府已先行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开起绿灯;在建设过程中,更是有社会各界筹资捐赠、地方政府划拨土地及科研经费。因此,西湖大学作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院校,与社会联系十分紧密,如与西湖区签订长期区校合作协议,与富阳共建光电研究院,与博智林机器人公司等科技公司设立联合研究院,将科研成果孵化落地成立西湖未来智造等科创公司等,在合理借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将科研成果反哺社会,促进高校与社会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西湖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产业链春之奏鸣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当西湖遇上雪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