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分析

2023-02-08朱友文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23年2期
关键词:可靠性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

中图法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具有较强的自动性,在相关程序支撑下,可自动完成相应操作,在电子、机械、通信领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生产质量与效率以及生产成本。尤其在面对一些高危工作时,其可替代人工从事操作,保障了职工的人身安全。为促使电气自动化工程顺利进行,需要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1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影响因素

1.1设备元件质量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中具有诸多元件。若设备元件质量較低,与相应生产需求不符合,会降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发挥不了设备的应有价值。目前来看,设备元件的质量问题多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或者专业水平较低,不能高效地辨别出元件质量是否符合相应标准和规范;二是企业为节省建设成本,降低了元件性能采购标准,刻意选择廉价的设备元件。

1.2设备防护能力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若其自身的防护能力差,自然会影响设备可靠性。因此,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防护能力,有利于其在任何环境或时间内充分发挥自身应有价值。目前来看,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部分自动化控制设备的防护能力并不是很高。比如,寒冷天气下易冻裂,或者炎热的夏季设备温度升高,直接降低了设备可靠性,不利于设备正常运转。

1.3抗干扰能力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越强,越可有效抵制周边电磁信号或者磁场的干扰。此外,运行状态下的设备在遭受碰撞后,设备精密度或者元件会受到干扰,从而威胁设备运行稳定性,并降低设备的可靠性。

1.4工作人员综合素养

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是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另一项因素。在现实中,若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达不到一定标准或技术水平较低,则不利于设备正常运行。在企业生产实践中,部分一线操作人员并不具备专业化能力,或者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未对设备进行动态化监管,在设备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发现,导致设备带故障运行,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

1.5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空气湿度与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产生影响。随着通信技术的广泛普及,我们的生活环境到处充斥着电磁波,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会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带来隐患,甚至会干扰设备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2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现状

2.1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质量不达标

从现有情况来看,企业采用的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标准并不统一,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技术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生产厂家而言,采用的生产技术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元件生产厂家的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生产难度较大,因生产体系缺乏完善性,致使元件生产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部分商家为扩大市场份额,恶意打价格战,为将商品以低于行业产品价格卖出去,就需要商家降低生产成本,致使商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三是部分企业经营不善,为减少生产支出,未定期进行电气自动化设备维管工作,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与效果,降低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2.2受到机械作用力的负面影响

为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性能良好,需要生产者在采购过程中提升运输设备的安全性,并在生产实践中合理规范操作流程。在设备运输或者使用期间,若产生振动、冲撞、离心力等负面作用力,会直接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数据指标以及技术参数,甚至会加大设备内部元件变形或者损坏的风险。

2.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

为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价值,需要生产企业做好设备日常维管工作。这对设备维管人员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从管理实践来看,部分企业设备维管人员采用的管理方法不当,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生产企业须从设备管理入手,提高管理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维管人员须从生产需求与设备维护需求人手,采用合理的维管方式,保障设备正常,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确保企业各项生产活动顺利进行。

2.4对复合型技术有较大需求

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价值逐步凸显。尽管如此,设备在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相关技术水平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进一步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需要加大复合型技术的应用力度。

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提升对策

3.1加大设备可靠性检测与维管力度

为防止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带故障运行,企业需要定期维护自动化控制装置,以便及时发现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中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全面提高自动化控制装置的可靠性,减少反复维修的成本投入,保障产品质量符合生产需求。在一般故障检测中,往往维管人员仅可检测出设备的外部故障。而可靠性测试是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质量性测试,有利于维管人员检测出自动化控制装置的内部故障,并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气,为防止其性能受到影响,企业需要充分关注设备散热器的维管工作。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在高温环境下运行时,其产生的热量若在短时间内聚集,会加大设备电能损耗以及对设备元件造成破坏。因此,企业需做好散热器维管工作。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维管工作中,需要保证维管工作的动态性。设备在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后,其各项功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性能会进一步降低。若设备带故障运行,必然会加大设备折损率,所须投入的维护成本将进一步加大,并影响设备使用年限。因此,企业应保证设备维管工作的动态性,组建一支技能过硬、素养高的设备维管团队,定期开展设备维管与检修工作,在发现故障后及时进行维修,并及时更换故障零件,全面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3.2合理引进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元件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部件众多,为全面提升设备可靠性,企业需要严格遵循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质量标准来引进元件。在使用元件时,因元件受振动、升温、离心等因素影响,元件会加快磨损,为保障电气自动化控制装置的可靠性,企业可采用特定数量的元件备用件,以便后续及时更换磨损的部件。在选择元件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工作环境、技术性能、元件质量等因素,尽量选择散热功能良好的设备元件,以防后续元件由于温度过高或温度过低等因素影响设备性能与设备可靠性。湿度是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机器零部件或者电路板会冷凝,继而降低设备性能。因此,生产单位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设备元件,以保障元件整体质量。

3.3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防护力与抗干扰力

(1)提高设备防护力。企业需要全面提高设备防护力,可对设备元件和电路板采取密封操作,提高電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防护力与可靠性。

(2)提高设备抗干扰力。从设备生产环节入手,全面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在设备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通用型元件,从整体上保障设备元件性能的统一性。

3.4优化设备设计与运行环境

(1)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在设计环节需要将提高电气设备可靠性作为出发点,有序安排设备设计工作,从根源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在设计前,设计人员需要全面调查设备特征,科学合理分析产品设计参数,通过研讨会的形式,有效明确设备性能与具体应用条件,制定出完善的设计方。

(2)改善设备的运行环境。在生产实践中,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多位于外部空间,易受到温度、湿度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为防止水汽侵蚀设备内部,企业需要加大设备运行环境管理力度,全面提高设备的防水性能。如果设备防水性能较差,设备维管人员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外部增添保护膜,有效隔绝影响设备可靠性的因素,从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5确保应用标准的规范性与统一性

由于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每个企业所应用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标准具有差异,因此加大了企业间技术协作与交流难度。此外,不同行业间的标准有较大差距,电气自动化技术也缺乏透明性与共享性,拖慢了企业共同进步的步伐。因此,应结合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需求,统一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行业标准,定期组织同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促使行业共同进步。

3.6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设备应用人员综合素养

在生产实践中,一线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与设备可靠性息息相关。因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科技水平与精密度较高,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专业素养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帮助一线工作人员掌握相关技术和操作技能,确保操作人员严格遵循技术规范操作电气自动化设备,防止不当操作影响设备可靠性,从而充分发挥出设备应有的价值。

4结束语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还可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故障,并及时启动维管工作,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进而保障产品质量。同时,有利于及时止损,防止带故障设备出现更为严重的故障,降低设备折损率,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

朱友文(1972—),本科,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

猜你喜欢

可靠性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合理使用及正确测试以提升DC/DC变换器可靠性
GO-FLOW法在飞机EHA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论如何提高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的设计值法
高可靠控制系统中直流电源的可靠性分析
UPS供电系统可靠性问题的分析
基于可靠性跟踪的薄弱环节辨识方法在省级电网可靠性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数控机床可靠性技术”专题(十六) 可靠性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