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研究

2023-02-07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协同

杜 娟

(运城学院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育人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育人模式,对育人的成效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育人主体的结构关系,拓展了育人体系的规模。“协同育人”教育活动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大主体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这两支队伍各自发挥着自身的育人功效。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则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者育人目标一致,育人内容互补,具备协同育人的条件。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相互配合、沟通合作、优势互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的合力,在共同育人过程中,二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频共振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从政策有保障、主体有联动、内容有融合、方式有互补、资源可共享的联手共育思路,打破两支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壁垒,创造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加快两支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速度,打造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

马克思历史合力论的核心思想是恩格斯在继承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合力、集体力、协作、同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结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实践需求理论首次提出历史合力论思想,将历史的产生和发展归因于多种意识的相互作用,不断冲突、相互磨合渗透形成一种合力的作用[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新时期,历史合力有了新的发展和阐述,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同志分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针对不同的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阶段合力工作的方式,毛泽东同志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集中力量向同一目标努力[3];邓小平同志提到教育合力的缺乏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4];胡锦涛同志提到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5]。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大会议和重要讲话上,多次重点提到协同育人的理念,坚持“三全育人”,形成多渠道、多维度的育人长效机制[6]。首先,要从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方向出发,打板立样,为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做好准备,形成协同效应。其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的迫切需求。当代大学生注重知行合一,抽象的理论教育需要实践的升华,实践的教育需要理论的支撑,资源的整合将两大教育主体联系起来,形成更强劲的教育生产力。最后,“三全育人”理念为两大主体的协同育人提供可遵循的道路。全员育人要求学校各部门各岗位的教师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全过程育人要求育人理念贯穿办学、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涵盖育人的各个方面,包括校园内外、课堂上下、线上线下等多种层次和维度的场域和空间。通过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不同资源、不同载体的协同共力作用,实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二)协同育人理论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理论[7],协同理论针对系统里面的元素,不仅关注各元素对整体的影响作用,更注重元素之间的相互交叉作用,资源的分配和最优化,从而产生具有大于各元素之和作用的新功能和属性,达到1+1>2的效果[8]。协同理论为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就是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不断沟通、交流和合作,使得大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要遵循理论发展规律,寻找使得两支队伍有序发展的途径,构建结构合理的有效运行机制。探索性地对两支队伍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关系进行梳理和定位,扬长避短、统筹规划,坚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不断建立和调整二者的协同作用,打破原有两支队伍简单叠加的状态,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稳定、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系统。坚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将资源投入到紧、缺、短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建设中,帮助两支队伍在育人过程中建立联动机制,查缺补漏,杜绝出现断层、脱节、割裂等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得二者的合力达到最大化,达到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最佳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需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担负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担,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是促进“三全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增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单靠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已无法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只有通过二者的合力,疏通思政课课堂主渠道,将理论知识输送到学生脑中,通过守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实践教育镌刻在学生心中。只有重视施教者的协力合作,才能提升其教育效果;只有加强施教者协同合作的力度,才能提高育人质量;只有拓展施教者协同合作的空间,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爱国主义者;培养成为具有强烈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开拓建设者;培养成为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将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大主体结合在一起,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施教共同体,协同互助、共同育人。尤其在复杂的信息开放化时代,各种低俗的价值观会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指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遇到迷茫和困惑之时,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要义不容辞,勇担重任,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要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现实表象和理论研究,努力做好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同路人和开路人。

(三)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诉求

当前,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高校师资培训提高的重要板块,但由于两支队伍受到各自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的限制,在育人工作中都有难以克服的短板,面临专业能力提升的瓶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最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的最全面,辅导员要想长期与学生保持亲密的关系、树立自身的话语权威性,就需要时刻保持与思政课教师的联系,汲取新鲜的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创新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育人的专业化工作能力。思政课课堂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作为主渠道的疏通者,要想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跳出课堂,与辅导员协同合作,共享学生信息,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了解,掌握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和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做到把思政课不仅放在课堂上讲,也要放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独特性、吸引性和感染性,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凝聚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施现状

(一)顶层设计不充足,协同育人意识不充分

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初有成效,尤其在思政课程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涉及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设计方面不多,有部分院校虽然在培养方案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文件中提及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但篇幅和内容偏少,缺乏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各高校仍然存在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认识程度和关注程度偏低的问题,顶层设计的意识仍然不足。对于“鼓励日常思想政治青干走进讲台,形成政治教育合力。[8]”这一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没有落到实处,相应的配套支撑文件鲜有出台,无法有效推进后续的协同育人工作。同时,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跨部门协同育人,需要长期培养各位教师的合力意识,这就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围绕这一长期任务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让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强化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教师有意识地主动进行协同育人工作。

(二)两支队伍管理和发展模式不同,缺乏沟通合作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隶属于高校管理中的不同部门,各自的管理方式和评价考核有所不同,工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辅导员的工作是以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为前提,内容多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围绕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完成党团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处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育人工作;思政课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讲好思政课,多专注于理论知识的挖掘、课堂教学的实施、教材内容的研究、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课程改革的实施等教学工作。两大主体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辅导员的发展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进行,思政课教师则侧重于学科化和学术性的发展,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融合设置了屏障,导致二者协同育人的体系建设困难重重,表现为工作各自为营,工作交叉点较少,工作合作机会仅限于必要的沟通,合力开展育人活动不及时等各种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平台搭建不足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紧跟发展步伐,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校不断改善和创新育人环境、形式,为大学生打造出各种喜闻乐见的教育平台。但是针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块的平台建设还未有显著成果,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方式还局限于线下的交流模式,没有专门的线上协同育人平台,师生共同交流的线上渠道受阻,学生信息和学习资源的共享受到限制,教师获取学生信息困难。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对知识和信息大量需求和渴望的年龄,他们随时随地会受到网络信息的冲击,协同育人网络平台的缺乏弱化了对大学生的监督和引导,对大学生的需求不甚了解。教师的供给和大学生的需求不匹配,减弱了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滞后,导致大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裂隙。

(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滞后

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保障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机制做保障,协同育人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坚持做好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协同育人理念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产物,处于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正在实践中摸索建设,没有形成直接可供使用的成熟体系,缺少指导性的完整实施机制,缺乏保障性的促进发展机制,缺失考核评价的奖励机制,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影响了双方共同研究学生问题,共同解决学生问题的效率,影响到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发展的力度、速度和进度。考核评价制度的缺失,致使两支队伍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工作热情和动力不足。评优评模、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的奖励机制未能将协同育人作为考核标准,教师的工作精力和重心会随之发生偏离,削弱了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力量。

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坚定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理念

高校应完善协同育人体系。首先,形成完整的组织领导机构,组建由校领导主抓和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全校教学系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负责的协同育人体系。其次,做到对协同育人有专人专部门负责实施,成立专题小组对协同育人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推广进行协商探讨,共同制定促进协同育人快速发展的政策制度。其次,统筹协调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隶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困难,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创造两支队伍的融合条件,从辅导员的考核和提升途径以及思政课教师的教研安排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坚定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理念,为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设计出积极的、可行的方案。最后,要明确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和提升策略,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渠道,做到资源的共享,把“互联网+”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抓手,占领线上+线下思政教育阵地的制高点,把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性提高相结合,依托优质思想政治提升项目和科研课题,着力打造“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研”与“育”的融会贯通,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阶段,覆盖到全校各班级,融入到其学习生活的各方面。

(二)明确协同育人目标,实现两支队伍双向兼任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育人目标要始终保持一致。通过举办理论学习交流活动,提高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使得双方对彼此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建立清晰的结构框架。定期组织两支队伍与学生开展研讨活动,及时对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动态进行交流分享,激发两支队伍协同工作的创新潜力,提高两支队伍对协同育人目标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建立两支队伍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座谈会制度,形成常态化座谈会模式,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困惑,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从学生需求出发,寻找学生易理解、愿接受、可产生共鸣的日常教育教学新模式。探索性的将思政课教师分配到各教学系部,参与学生的社团、主题党团日活动,加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中。辅导员定期进入思政课课堂,和学生共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紧跟形势政策课课堂热点时事政治内容,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学习体会,鼓励辅导员参与到思政课的教研和授课环节,共同探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个性化育人模式,从而打通两支队伍双向兼任渠道。

(三)搭建多种育人平台,提升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效果

平台的搭建能为两支队伍的沟通交流和协同育人提供活动场域。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和实践的各种平台进行交叉沟通学习,实现育人功能的补充和互助,增加双方的互动频率和协同工作的效率。新兴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协同育人发展的必然产物,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了两支队伍沟通交流的渠道,打开线上师生交流的大门,加大网络协同育人工作的覆盖面。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交流软件,建立微信、微博群组,解决同学们的思想困惑和学习疑问。对于普遍共性问题定期进行全面系统指导,可由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创建协同育人教育专栏,定期推送相关文章和视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要结合大学生和网络传播的特点,制定特色服务活动,推行一对一个性化的服务,做到符合大学生个性化和网络隐秘性教育服务的需求。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培育项目和科研课题研究,能为两支队伍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将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总结,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四)完善保障机制建设,保持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活力

机制建设是保证协同育人正常运行的外部保障,高校是机制建设的设计者和制定者。首先,创建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构建两支队伍融合的管理机制,配备相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统筹规划,合理利用二者的自身育人优势,弥补二者的不足,扬长避短,相互学习。对协同育人中的人员分配、经费划拨等内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完善协同育人激励机制。坚持将协同育人理念作为激励机制标准,根据协同育人的实效性进行奖励。提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要针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不同表现形式,制定不同的奖励政策。同时,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到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各项活动和实践教学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最后,健全协同育人的考核机制,从考核的目标、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等方面制定考核准则。目的是培育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过考评找差距,补不足,共同进步。考核机制也为激励制度提供了可靠依据,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模、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挂钩,能激发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潜力,从而提升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意愿,提高协同育人效果。

五、结语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促共荣,在实践中探索理论,在理论中拓展实践。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体系,以学生需求为目标,从协同育人顶层设计的建构、协同育人目标的统一、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出发,坚定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理念,创新协同育人工作方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