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属高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以宁波大学为例

2023-02-07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系徐忠国卓跃飞

浙江国土资源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农科资源管理土地

□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系 徐忠国 卓跃飞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此后,国家不断在组织、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整体性重构,自然资源的国家治理从要素治理时代转型为整体治理时代。从需求侧来看,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提出新的战略性需求:既要掌握核心要素土地资源的管理理论与技能,又要掌握自然资源整体性治理的管理理论与技能。从供给侧来看,国家推进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等学科建设,希望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从人才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来看,浙江省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还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现实需要,突出表现在系统治理和文理交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岗位需求,亟待加快教育供给侧改革,为自然资源管理事业输送适用人才。浙江省属高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主要是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开展,因此本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展开相关分析。

一、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工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是将资源环境的分要素治理,转变为资源环境的整体性治理。从管理组织而言,将国务院相关部门进行重组。自然资源部担负起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从管理对象而言,将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等要素自然资源统一纳入自然资源,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性治理。

在国家整体治理改革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发生了重要改变。首先,从空间上来说,从土地本身扩展至其上其下的自然附属物。不仅仅要关注土地资源,还要关注上下附属的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矿产等自然资源。从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来说,就是要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和基础,扩展至与其紧密相关的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矿产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要从综合自然地理的视角上掌握自然综合体开发保护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专业培养而言,需要在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补充其它自然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如说,土地资源学需要补充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要素资源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保护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地籍管理学需要补充房产登记、水权登记、海权登记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其次,从时间上来说,从单纯的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扩展至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全生命过程管理,资源管理形成了从始至终的逻辑闭环。从专业知识与技能而言,需要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这些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扩充自然资源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开发、利用、保护、修复等管理内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下的自然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对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人才培养的学科供给

长期以来,全国各大高校依托学科资源优势,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形成了三种培养模式。第一种培养模式为公共管理依托型,即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一般以文科类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居多,典型代表为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公共管理依托型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公共管理学科中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类师资力量较为充足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多以公共管理类和公共制度类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土地管理思想。第二种培养模式为工程技术依托型,即依托资源环境一级学科,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一般以理工类大学居多,典型代表为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工程技术依托型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资源环境学科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理工科师资力量较为充足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多以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土地工程技术。第三种培养模式为农科学科依托型,即依托农科一级学科,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一般以农业类大学居多,典型代表为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农科学科依托型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农业类大学科中农业经济、土壤化学等农科师资力量较为充足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多以文理交叉类为主,着重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因此,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在各大高校师资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实施路径。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深度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国际战略竞争不断加剧,大国的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为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3 个部门启动了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学科建设活动,培养适应国际战略竞争新形势的创新型人才。新工科建设要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加强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新医科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提升全民健康力;新农科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涉农专业,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新文科建设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要,落实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对应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就是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农科的专业建设。公共管理依托型的人才培养改革,主要沿着新文科的建设路径,提高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交叉融合。工程技术依托型的人才培养改革,主要沿着新工科的建设路径,面向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挑战,在理化生等科学理论的支持下提高土地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农学学科依托的人才培养,主要沿着新农科的建设路径,面向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培养文理交叉复合型管理人才。宁波大学和浙江省其他省属高校相类似,是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培养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从学科已有基础而言,适宜选择的学科建设路径是新文科的建设路径。即,加强与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复合,提高学生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挑战。由于在二级学科师资中,有不少理工科背景的师资力量,所以远景发展可以考虑走文理更加综合的新农科学科建设路径,更好地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

三、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说是要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人才培养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从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供需两端分析,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专才”与“通才”的有机结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既要掌握土地资源作为系统要素的专业管理的核心理论、核心技能,又要掌握自然资源作为生命系统的整体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即,既要有专业化管理的素养,能从事要素管理的专业工作,又要有系统性管理的能力,能从事生态文明的整体管理。“土地理论”扩展为管理学、经济学、公共政策等对于“以土地资源为载体、以自然资源为客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土地技术”受客体变迁与生产力进步影响,进一步与资源科学、测绘科学、地理信息等技术相结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二)“管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与其他专业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土地资源管理的本科人才应是“懂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懂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即具备技术视野的管理人才。人才培养强调以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学科基础,以社会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核心,在掌握自然资源要素内涵与土地制度历史逻辑及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建构基于自然资源的生产实践和国土空间的综合治理的知识体系。“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即具备理论视野的技术人才。人才培养强调资源科学和环境生态的学科基础,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核心,在掌握自然资源客观存在及开发利用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建构基于资源评估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导向的知识体系。

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是协调人才培养供需矛盾,落实专业人才教育改革的关键保障措施,既要符合培养目标定位,又要充分利用师资条件。土地资源管理的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以理顺课程群的逻辑关系为框架,优化提升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群,独立创新专业方法课程群,围绕实践应用个性化设计专业选修课程群和专业实践课程群,构建“基础课-核心课-方法课-选修课-实践课”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基础课-核心课-方法课”属于主干课,主要课程应相对固定。“选修课-实践课”属于特色课,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师资条件进行差异性发展。

(一)基础课程群体现学科交叉

基础课的目标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体现“厚基础”和“跨学科”的培养导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案的社会科学基础类课程组和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组,实现“管理方向”和“理工方向”的学科基础。社会科学基础类课程组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概论、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组包括测量学、地图学、地理学、生态学、自然资源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球科学概论等基础课程。以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管理方向的社会科学课程组和理工方向的自然科学课程组,都应设计2~3门的交叉课程。例如,管理方向增设测量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理工方向增设管理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

(二)核心课程群体现管理客体的拓展与深化

核心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知识,提升学生职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课程群包括土地科学导论、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法学等课程。随着管理客体从土地资源升级为自然资源,本着“专才”与“通才”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课程进行内容拓展和深化,体现“宽口径”的培养导向。例如,土地资源学课程的内容,除了包含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分类评价和发生规律等核心内容,还要补充森林资源、草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气候资源等要素资源和综合性自然资源的结构功能与演变规律的延伸性内容,将传统“土地资源学”升级为以土地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学,从传统的土地利用的供需统筹,转向以土地利用为核心、面向所有国土空间的“国土空间规划学”。

(三)方法课程群体现科学化导向

方法课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操作性能力的课程,课程的设计应体现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为导向,紧密结合科学研究的前沿方法和技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课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课程。

(四)选修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体现各高校学科特色

选修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设计可以较为充分地体现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新文科建设路径的选修课程群包括土地行政学、土地政策学、住房政策与制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金融与投资等课程;实践课程群包括不动产估价实习、不动产登记实习。新工科建设路径的选修课程包括土地资源遥感、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等课程;实践课程群包括测量实习、遥感与土地信息实习、土地调查与评价实习、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实习等课程。新农科建设路径可以平衡新文科和新工科的特点,从有针对性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设计选修课和实践课的课程群。宁波大学和其他省属高校相类似,是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相适宜的教学改革路径是新文科的建设路径,这是近期的主要实施路径。但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治理需求来看,新农科的建设路径更加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所以,远期考虑新农科建设路径实施教学改革,充分借用好地理一级学科的学科资源。

猜你喜欢

农科资源管理土地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我爱这土地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