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轴线上新鸽笼

2023-02-07张骜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钟鼓楼中轴线鸽子

养鸽户站在改造后的新鸽笼前(张骜/ 摄)

说起北京中轴线,你会想到什么?正阳门、天安门、紫禁城、鸟巢、水立方、奥森公园……串起它们的就是中轴线。这条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全长约7.8公里的轴线如首都北京的脊梁,跨越700余年,见证历史变迁与京华烟云。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这样形容它:“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将推薦“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眼下,中轴线申遗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2023年2月1日前将正式提交申遗文本。

为了再现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多年来,北京在文物腾退、修缮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上步履不停。可登上鼓楼眺望时,依旧有些“不和谐”的元素映入眼帘,那就是位于第五立面,家家户户房顶上样式各异、杂乱无章的鸽笼。

“为了让它们与古香古色的中轴线景观视廊相匹配、协调,鸽笼治理成为第五立面修缮的重要内容。而这,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所所长、负责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庞书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雨燕、鸽子都是中轴线上的“原住民”, 庞书经团队深知,最好的提升和保护是尽可能地保留中轴风貌的原汁原味。因此,他们打算给鸽子们置办新家。

所谓第五立面即建筑物的屋顶,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典型的符号代表,形式丰富,造型精美,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瑰宝,有极大的艺术与实用价值。一个个屋顶,俯瞰之下,形成了空中的景观视廊。

随着北京老城第五立面整治工作的开展,如何保证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环境品质符合中轴线申遗标准,又要保留住属于老北京的鸽哨声,鸽笼的改造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鸽笼是鸽子的家,每天鸽子主人开笼放飞,鸽子在钟鼓楼间盘旋,鸽哨声悠扬,是一种活态的中轴线文化。”庞书经说。

多年来,庞书经和团队成员深度参与了中轴线保护和治理工作。在他眼中,理想中的中轴线生活就是有人的活力和烟火气,有美食、咖啡和展览,能跟老居民聊聊天,概括起来就一个字:活。

因此,当钟鼓楼周边景观视廊提升任务落到他手中时,庞书经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有挑战性的事。

要提升,得从最显眼的问题抓起,解决杂乱鸽笼就此提上日程。在观察过程中他发现,主人对鸽笼的颜色各凭喜好,蓝、绿、灰、白各色都有。鸽笼的用料也不相同,有的是用粗劣的铁丝制成,有的是加盖了石棉瓦的简易房。

为了解决鸽笼问题,他们首先进行了历史溯源。“据史料记载,盘鸽赏鸽盛行于明清两代,以北京为中心。明代皇族、官员、商贾都有蓄鸽的爱好,甚至有了《鸽经》这样的著作。清代皇族及八旗贵胄则承袭了这个雅好。直到清末,鸽子飞入寻常百姓家,盘鸽听哨逐渐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休闲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庞书经说。

在故纸堆中,庞书经看到了在正阳门筑巢600多年的北京雨燕,了解到钟鼓楼的飞檐翘角也曾是野生鸽子的乐园,“楼鸽翔集”更是中轴线的历史记忆。

雨燕、鸽子都是中轴线上的“原住民”,因此庞书经团队打算给鸽子们置办新家。

“为了让它们与古香古色的中轴线景观视廊相匹配、协调,我们需要设计统一规格和制式的新鸽笼。”庞书经说。

根据2019年5月出台的《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责任规划师由北京市各区政府选聘,作为独立第三方人员,为责任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

简单来说,按照工作程序,作为责任规划师的庞书经只需要提交一张鸽笼设计图和样品,即可收工。他和团队也按照“高不过脊”“宽不过屋”的原则,设计出挑高不超过1.4米的鸽笼图纸和样品。就在庞书经满怀信心等待养鸽人检查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我情愿每月开1万块钱工资,请他帮我打扫鸽子笼。”第一次看到庞书经的新鸽笼时,养鸽大户史勇涛脱口而出。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养鸽大户的话,还是让庞书经有些不知所措。

如今,这个鸽子笼还放在什刹海阜景街指挥部里,仔细观察,它高1.4米,分为上下两层,边角处略带弧度,精致而美观。鸽笼设计用了心,会不会是史大哥一时没转过弯来,说的气话呢?庞书经狐疑之间,打击和否定接踵而至。

“一户都不同意,大家全说不行,我都懵了。”庞书经讲原理、聊思路,却丝毫没有引起共情,大家的一致否决让他下决心亲自入户,了解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鸽子在鼓楼前飞翔,展现活态中轴之美(张骜/ 摄)

设计也好,规划也罢,只有空间和图纸远远不够,核心永远是人。

2020年底,庞书经和团队成员们第一次敲开了旧鼓楼大街周边胡同里一户人家的大门。一进院子,大大小小的鸽子笼让他吃了一惊。粗略一数,院中鸽子超过200羽,大大小小,黑白花色俱全,咕咕的声音交织出特殊的“旋律”。

“史大哥,我们是设计团队,来找您商量鸽子笼改造的事。”庞书经仰着头,和屋顶的“笼中人”搭话。他个头不高,身体清瘦,正熟练伺候着身边的鸽子:一手轻抚羽毛,一手送上美餐,任凭鸽儿在手心啄食。

这位“饲养员”就是史勇涛,庞书经碰到的第一块“硬骨头”。

“其实我没别的意思,就是觉得你们这个设计太外行了。”史勇涛说,他是什刹海地区有名的养鸽人,养鸽已有40年的历史,是位地道的行家。

庞书经把设计图递给史勇涛。没想到,他扫了几眼,连连摇头:“你这笼子太矮了,看看我这个。”

登梯上房,身在笼中,哪怕身高超过一米八,在老史家的鸽子笼里也能挺直腰杆。鸽笼超过两米的高度让一人與群鸽丝毫不显拥挤,悠然而有野趣。

“得给人和鸽子都留足空间。”一番攀谈下来,庞书经开窍了,笔记本上记录下的一条又一条,都是这位40年养鸽人的经验和需求。

“除了高度,我知道了老城区的鸽子笼没法直接采购,而是要像拼积木一样采买零件自己组装。而且,和咱们人住的房子一样,需要很多功能分区。”有了老史的指点,设计团队逐个入户,陆续在设计方案上添上了网笼区、跳笼区、朝笼区,给鸽子增加“阳台”和“健身房”。

明确了方向,调整了设计,庞书经又有了新想法。他想邀请养鸽人参与到自家鸽子笼的改造和设计中,在符合第五立面整体风貌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满足大家的愿望。

听到这个消息,史勇涛带头参与,亲自设计了自家鸽笼的“阳台”。再见到庞书经,老史连声道谢,竖起了大拇指。

“不仅在檐口高度、鸽笼格局等方面优先满足我们养鸽人的要求,还能最大限度保留各家鸽笼的特色,真是太贴心了。”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鸽子笼改造中,设计团队将材质更换为灰色钢丝网。同时修缮屋面,将平顶改为鸽笼坡屋顶,实现了扰动小、代价少、居民都满意的效果。

如今,站在鼓楼眺望,老史家的屋顶鸽子笼已经和中轴线第五立面融为一体。每当旭日东升,鸽群伴着鸽哨声在钟鼓楼间盘旋,勾勒出一条“活”的中轴线。

这次经历,让庞书经成了半个“鸽子通”,然而,养鸽人的认可并没有让他停下来。

“第五立面景观视廊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后续的鸽笼养护仍旧值得关注。希望伴随北京中轴线申遗,能推动老城基础生活设施不断改善,物业管理品质持续提升。”庞书经说。

鸽笼改造只是钟鼓楼周边环境品质整体提升的缩影,在胡同内,已经有退租后腾出的直管公房在等待新的“主人”。他们或许是社区新建的党群文化中心,也有可能是便民菜店,还有望变身共生院,与原住民们一起迎来新生活。

在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编制过程中,庞书经和同事们把目光集中于长效、深层、利民,以求借助申遗项目从全局进行整治和改善。

在导则指导下,南锣鼓巷四条胡同改造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雨儿胡同20号院,是历史上逐渐演变形成的边角杂院,无传统规制,留住居民较多。为此,设计师围绕留住居民需求,植入厨房、卫生间,改排水,实施强弱电入地,修缮破损房屋,并发动居民营造园林小品,让院落更加宜居。雨儿胡同4号院,名为“乾井院儿”,因在院落改造中发现了乾隆年间的一口井而得名。在留住历史、保留原物件的原则下,这口井被原地保存下来。如今,这座院子的居民全部腾退,全院改造为中式复古风建筑,落地玻璃窗、深棕色窗棂,槐树、山楂树自由生长,是胡同里最幽然静美之处。

“若汝念我,只需环顾四周。”这是庞书经经常说的一句话,那张一米四高鸽笼的图纸,他已经收藏起来,并且要收藏一辈子——只为提醒自己,设计也好,规划也罢,只有空间和图纸远远不够,核心永远是人。

“生活在老城胡同里的人首先得有生活幸福感。”庞书经认为,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冲刺阶段,把民生摆在第一位,已经成为一致共识。

猜你喜欢

钟鼓楼中轴线鸽子
北京“实景三维中轴线”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鸽子,飞吧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鸽子高高飞
西安钟鼓楼下论飞行(第五站)
小鸽子,飞起来
钟鼓楼下的素简时光——北京藏素企业总部会所
小鸽子
北京中轴线掠影
魅力广州——灯光璀璨的广州新中轴线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