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东mai-la式反切语及其反映的语音问题*

2023-02-07李子鹤

辞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音系冀东韵母

李子鹤

一、 引 言

反切语是一种音韵上的秘密语。其基本原则是将一个字的声韵拆开,给声母加一个附加韵母,给韵母加一个附加声母,分别构成一个新的音节,用这种方法将要说的字暗藏在秘密语中。赵元任(1931)首次阐述了反切语的性质、通则、研究意义,系统整理了全国各地八种反切语的切拼规则。张成材(1987)、马重奇(1994)、张天堡(1996)、郑勇(2011)、姜元昊(2012)、于琴(2014)、余跃龙(2020)等陆续介绍了新发现的基于汉语方言的反切语。曹广衢(1956)、王春德(1979)、王敬骝(1983)等介绍了多种基于民族语言的反切语。

作者近来了解到,解放前在河北唐山一带存在一种秘密语,也是反切语,[1]与前人记载过的各种反切语均不相同。这种反切语创制的具体时间、地域不详,当时主要在冀东一带使用,目的通常是私下交谈时避免泄露谈话内容。该反切语既可用于拼切方言,又可用于拼切“国语”,都遵循同样的反切规则。这种反切语在当时就很少公开使用,现在几乎无人使用。

按照赵元任(1931)的命名方法,这种反切语可称为“冀东mai-la式反切语”。下面我们先归纳这种反切语的规则,然后分析这种反切语反映出来的语音结构问题。由于唐山一带的冀东方言与普通话的音系结构基本相同(唐山方言音系参考陈章太,李行健1996),且当时这种反切语也常用来拼切“国语”,因此我们就以普通话音系展开分析。

二、 冀东mai-la式反切语的规则

我们沿用赵元任(1931)归纳反切语规则的方法。一条反切语包含两个音节,第一个音节称为反切声母字,其声母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这个音节的韵母叫作反切声母字附加韵;第二个音节称为反切韵母字,其韵母与被切字韵母和声调相同,这个音节的声母叫作反切韵母字附加声。根据下文的分析可知,反切声母字和反切韵母字的音节都不一定是汉语中固有的音节,因此不一定实有其字。

下面我们将逐条说明冀东mai-la式反切语的规则。注音除特别说明外,一律用国际音标音位记音。表示音位的“//”省略。

(一) 定则

1. 声母韵母字次序是顺的。例如:

妈 ma˥:mai˥-la˥

反切声母字的声母,除本字声母为l或零声母外,与本字声母相同;反切韵母字的韵母,除本字声母为l或零声母外,与本字韵母相同,包括介音也相同。(例见前后各例)

2. 反切声母字附加韵,除本字声母为l或零声母外,一律用ai。例如:

帮paŋ˥:pai˥-laŋ˥

根kən˥:kai˥-lən˥

天tʰian˥:tʰai˥-lian˥

抓tʂua˥:tʂai˥-lua˥

虐nyə:nai˥-lyə

注意:tɕ、tɕʰ、ɕ声母的字,反切声母字用tɕjai、tɕʰjai、ɕjai。例如:

家tɕia˥:tɕjai˥-lia˥

圈tɕʰyan˥:tɕʰjai˥-lyan˥

tɕ、tɕʰ、ɕ声母的被切字与ts、tsʰ、s、tʂ、tʂʰ、ʂ、k、kʰ、x声母的被切字的反切声母字都不相同。例如:

尖tɕian˥:tɕjai˥-lian˥

簪tsan˥:tsai˥-lan˥

詹tʂan˥:tʂai˥-lan˥

肝kan˥:kai˥-lan˥

以上四个字的反切声母字各不同音。[tɕjai、tɕʰjai、ɕjai]声韵之间有一个短而模糊 的j介音,无论是材料提供者的语感还是笔者的听感,这个j介音都比音系中的i介音更短更轻。而且无论被切字带i介音还是y介音,反切声母字都带这个j介音。因此这个j介音可能是tɕ组声母在拼ai时,由于发音部位是龈-腭,从而在发音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过渡,并非韵母的发音目标。

3. 本字声母为l的字,反切声母字为零声母,加介音-i-。例如:

来lai:iai˥-lai

连lian:iai˥-lian

峦luan:iai˥-luan

略lyə:iai˥-lyə

四个字切语的反切声母字都同音。

4. 本字声母为零声母的字,韵母为开口呼的,反切声母字为ai;韵母为齐齿呼、撮口呼的,反切声母字为iai;韵母为合口呼的,反切声母字为uai。例如:

哀ai˥:ai˥-lai˥

鹅ə1:ai˥-lə

烟ian˥:iai˥-lan˥

冤yan˥:iai˥-lyan˥

挖ua˥:uai˥-la˥

5. 反切韵母字附加声,一律用l。(例见前后各例)

6. 本字韵母为舌尖元音ɿ、ʅ或卷舌韵母ɚ的,反切韵母字为lɚ。以下三字的反切韵母字均同音:

子tsɿ:tsai˥-lɚ

尺tʂʰʅ:tʂʰai˥-lɚ

耳ɚ:ai˥-lɚ

7. 本字声母为零声母,韵母为开口呼、撮口呼的字,反切韵母字的韵母与本字韵母相同;韵母为齐齿呼、合口呼的字,反切韵母字的韵母都改为相应的开口呼。[例见上文(一)4各例]

8. 反切声母字读为阴平调,反切韵母字读本字调。(例见前后各例)

(二) 推则

1. 反切声母字和反切韵母字,都会出现普通话中没有的音节。这种情况也是直接拼合,不会改读。例如:

根ken˥:kai˥-len˥ 反切韵母字是普通话中没有的音节。

来lai:iai˥-lai 反切声母字是普通话中没有的音节。

冤yan˥:iai˥-lyan˥ 反切声母字、反切韵母字都是普通话中没有的音节。

由于反切韵母字的声母用l,而l在普通话音系中四呼都可搭配,因此反切韵母字无字的情况相对较少。

2. 本字音会说漏[2]

本字声母为l的字,在反切韵母字的位置会说漏,说漏的字不改读。[例见上文(一)3各例]

本字韵母为ai、声调为阴平,声母不是零声母的字,在反切声母字的位置会说漏,说漏的字也不改读。例如:

呆tai˥:tai˥-lai˥

该kai˥:kai˥-lai˥

(三) 用例

我们给出《普通话声韵配合总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2004)106中所有音节的反切语,详见附表。

三、 冀东mai-la式反切语反映的语音问题

反切语能够反映本地人对本地音类分合的直觉。赵元任(1931)用北平、广州、福州三地的反切语来说明三地人对本地方言中介音归属的判断,用苏州反切语来说明本地人对方言中开口呼和齐齿呼的判断。那么,冀东mai-la式反切语也能够反映很多音系结构问题,包括音位的划分、介音在音节中的地位、iong韵母在系统中的地位等。下面我们逐一说明。

(一) [tɕ]组辅音与儿韵的音系地位

普通话及冀东方言中,[tɕ]组辅音([tɕ、tɕh、ɕ])与[ts]组、[tʂ]组和[k]组辅音都是互补的。但无论是汉语拼音方案还是注音符号,都将[tɕ]组辅音分立为单独的声母,不与任何一组互补的声母合并。在冀东mai-la式反切语中,[tɕ]组声母字的反切声母字仍保持[tɕ]组声母,不会将声母读为[ts]、[tʂ]或[k]。这说明在反切语创制者的感知中,[tɕ]组与其他组的声母不同。“本地人的语感”是进行音位归纳时需要考虑的原则之一(Chao 1934),而冀东mai-la式反切语为我们提供了本地人语感的证据。

舌尖元音[ɿ]、[ʅ]与卷舌元音[ɚ],无论是汉语拼音方案还是注音符号,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但冀东mai-la式反切语中,韵母为[ɿ]、[ʅ]和[ɚ]的字的反切韵母字是同音的。这固然有[l]声母与[ɿ]、[ʅ]拼读不自然的原因,但如何改读才能够体现反切语创制者的音位直觉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汉语拼音方案将[ɿ]、[ʅ]与[i]归为同一个音位,但反切语的规则却体现了[ɿ]、[ʅ]与[ɚ]在创制者的音位意识中可能更接近。很早就有学者指出,普通话韵母er的音值是混元音[ə]加上一个韵尾[ʅ]。(周殿福,吴宗济1963;李思敬1986)杨青、曹文(2016)也指出儿韵的一种主要构音方式是发混元音[ə]后再卷舌。冀东mai-la式反切语为我们研究er的音值和音系地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二) 介音在音节中的地位

汉语音节中介音的地位问题,学界长期存在争议。多数学者都从音系的角度论证(王洪君 1999;Duanmu 2002等),也有的学者设计行为实验进行测试(Wang & Chang 2001)。杨春生(2006)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过综述。冀东mai-la式反切语中,介音的表现比较复杂,跟本字音节的声母有关,也跟介音是哪个音有关。

在非零声母音节中,介音都是跟韵母关系更密切。上文第二小节第(一)部分第1、第2点中各例都说明了这种性质。即使是在[tɕ、tɕh、ɕ]声母字中,介音也严格地跟着韵母一起行动,而不跟声母一起行动,哪怕在反切声母字造成[tɕ、tɕh、ɕ]拼开口呼这样不符合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的音节,也不改变这种规则。如上文第二小节第(一)部分第2点中“家”“圈”的反切。

在零声母音节中,/i/、/u/介音被分析为声母,反切韵母字都变为相应的开口呼音节,反切声母字为/i/、/u/介音的零声母音节。/y/介音仍被分析为韵母,但也影响到声母,反切韵母字仍为撮口呼音节,反切声母字是以/i/为介音的零声母音节。

这种反切行为反映出介音两方面的性质:

第一,零声母音节介音的音值问题。零声母音节中的介音,部分学者认为以/i/、 /u/、/y/起头的音节,开头实际上带一个同部位的半元音,(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2004)例如烟[jiɛn]、弯[wuæn]、渊[ʮyæn]。也有学者认为零声母音节中的介音本身就是半元音,/i/、/u/、/y/本身都带有摩擦。(黄伯荣,廖序东 2007)从冀东mai-la式反切语的规则来看,不同介音的表现是不一致的,/i/、/u/介音更可能本身就是半元音[j]、[w],因此反切语创制者将其分析为声母;/y/介音实际音值可能是[jy],本身是元音,前面带一个半元音[j],因此创制者将前面带的[j]分析为声母,将[y]分析为韵母的一部分。汉语史上,撮口呼/y/介音就来自复合介音/iw/,直到《中原音韵》时期,很多学者认为还保留[iw]或[iu]这种复合介音(杨耐思 1981;宁继福 1985),但也有研究认为撮口呼(除撮口韵外)的介音已经变为[y](王力 1985),多数学者认为撮口呼[y]介音最终形成的时间应该在十六或十七世纪(耿振生 2001;李新魁 1994)。冀东mai-la式反切语反映的撮口呼介音音值,可能体现了[iu]>[y]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表明其基础音系可能有一定的保守性。

第二,介音在音节中的归属问题。赵元任(1931)提到的八种基于汉语方言的反切语,有的切拼规则显示介音属声,有的显示介音属韵,也有的显示介音声韵双属。因此反切语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制者对介音在音节中的归属直觉。其中北平的三种反切语都反映出介音是声韵双属的,反切语中反切声母字也要带本字的介音,反切韵母字也要带本字的介音。但冀东mai-la式反切语反映的情况有所不同:介音绝大多数条件下是跟韵腹、韵尾一起行动的,与声母无关;零声母撮口呼的介音既跟韵腹韵尾一起行动,也影响声母;零声母合口呼、齐齿呼的介音表现相当于声母。如果按照上一段对零声母撮口呼介音音值的推断,[y]介音本身仍被视为韵母的一部分,只是零声母条件下增生的半元音[j]被分析为声母。/i/、/u/介音如果本身就是半元音[j]、[w],那么这样的音节也可分析为以[j]、[w]为声母的开口呼音节。因此这种反切语反映的情况基本上是介音属韵不属声。

(三) iong韵母在系统中的地位

普通话韵母iong应该归入齐齿呼还是撮口呼,学界有不同看法。有学者明确指出iong是齐齿呼韵母,其中的元音是[y]而不是[io]。(黄伯荣,廖序东 2007)53方庆蓉、施向东(2014)认为iong的韵腹是[u],但前面的介音是[y]。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则认为iong是齐齿呼韵母,注音为[iɷŋ]。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iong归入齐齿呼或撮口呼两可。(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2004)59在赵元任(1931)介绍的三种北平的反切语中,iong韵母的反切行为都与撮口呼一致。但iong在冀东mai-la式反切语中的表现明显与齐齿呼韵母一致。例如:

窘tɕiuŋ:tɕai˥-liuŋ

穷tɕʰiuŋ:tɕʰai˥-liuŋ

兄ɕiuŋ˥:ɕai˥-liuŋ˥

拥iuŋ˥:iai˥-luŋ˥

“拥”的反切语充分说明零声母iong的元音不是y,否则反切韵母字应该是*[lyŋ](对比上文第二小节第(一)部分第4点中的“冤”),这个韵母的结构只能分析为介音/i/+韵腹/u/+韵尾/ŋ/,因此应该归入齐齿呼。对于“窘”“穷”“兄”三字,虽然反切韵母字[liuŋ]与[lyŋ]无对立,无法直接断定为齐齿呼,但上面提到的各家音位归纳方案均将零声母的iong与非零声母的iong处理为一个韵母,而且在材料提供者的语感和笔者的听感中,零声母的iong与非零声母的iong音值无明显区别。因此我们将iong统一归为齐齿呼。

冀东mai-la式反切语虽然在很多学生中间流行,但从以上反切语中看出的语音结构问题,都不能用学校教学中拼音符号的影响来解释。冀东mai-la式反切语解放前就已使用,当时汉语拼音方案还未创制,通行的拼音系统是注音符号。就[J]、[ʅ]与[ɚ]的音位问题来说,注音符号没有为[J]、[ʅ]单独设立符号,而是跟声母一起作为“整体认读音节”,整个音节用一个声母符号表示,无法分析出[J]、[ʅ]。而[ɚ]用单独的符号“ㄦ”表示。就介音问题来说,注音符号系统在零声母音节中不使用y、w作为隔音符号,因此不会是因为零声母[i]介音和[y]介音书写形式相同造成反切声母字相同。就iong的问题来说,iong对应的注音符号是“ㄩㄥ”,由“ㄩ[y]”和“ㄥ[əŋ]”组成,从注音符号中无法分析出[i]。

四、 结 语

冀东mai-la式反切语与已知的反切语拼切规则均不相同。虽然冀东方言的音系结构与普通话几乎相同,冀东mai-la式反切语也常用来拼切普通话,但这种反切语与北京的三种反切语(赵元任 1931)相比,在音位的划分、介音在音节中的地位、iong韵母在系统中的地位等反映音系结构的问题上表现均不一致。由于几种反切语最初的创制者及通行的地区均难以考证,所以目前尚无法断定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推测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种可能:北京的三种反切语表现比较一致,而冀东mai-la式反切语不同。这是因为冀东mai-la式反切语最初并非基于冀东方言创制,而是基于一个与北京话有一定差异的方言,后来冀东地区的一些人学习了这种切拼规则并用于冀东方言。赵元任(1931)已经提到,基于一种方言发明的反切语,可以按相同的规则应用于其他方言。

第二种可能:冀东mai-la式反切语的创制时间更早,或者是冀东方言音系深层结构的滞后性更强,反映了比北京三种反切语年代更早的音系深层结构。特别是第三小节第(二)部分中发现冀东mai-la式反切语反映撮口介音可能的音值是[jy],更接近其近代汉语的[jw]来源,尤其能体现出这个基础音系可能更为保守。

第三种可能:音系本身就存在变异。无论是在发音层面,还是在感知层面,音系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人际变异。这样,基于同一种方言创制的不同反切语,可能反映这个音系中的一些不同质的部分。

总之,冀东mai-la式反切语相对于北京三种反切语,表现出了很多自己的特色,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普通话的语音和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附表 普通话音节冀东mai-la式反切语总表

说明:

1. 有些音节只有语气词,语气词一般不切。

2. 韵母iong在反切语中表现为齐齿呼,但普通话声韵配合表中列在撮口呼,本文也列在撮口呼,切语注实际读音。

开口呼

-i aoəɚp 巴p a i ˥ l a ˥玻p a i ˥ l o ˥ p h 趴p ʰ a i ˥ l a ˥坡p ʰ a i ˥ l o ˥ m 妈m a i ˥ l a ˥摸m a i ˥ l o ˥么(不切)f 发f a i ˥ l a ˥佛f a i ˥ l o ˥ t 搭t a i ˥ l a ˥得t a i ˥ l ə t h 他t ʰ a i ˥ l a ˥特t ʰ a i ˥ l ə n 拿n a i ˥ l a讷n a i ˥ l ə l 拉i a i ˥ l a ˥勒i a i ˥ l ə k 嘎k a i ˥ l a哥k a i ˥ l ə ˥ k h 咖k ʰ a i ˥ l a ˥科k ʰ a i ˥ l ə ˥ x 哈x a i ˥ l a ˥喝x a i ˥ l ə ˥ t ɕ t ɕ ʰ ɕ t ʂ 知t ʂ a i ˥ l ɚ ˥渣t ʂ a i ˥ l a ˥遮t ʂ a i ˥ l ə ˥ t ʂ ʰ 吃t ʂ ʰ a i ˥ l ɚ ˥插t ʂ ʰ a i ˥ l a ˥车t ʂ ʰ a i ˥ l ə ˥ ʂ 诗ʂ a i ˥ l ɚ ˥沙ʂ a i ˥ l a ˥奢ʂ a i ˥ l ə ˥

续表

续表

齐齿呼

i i a i ə i a u i ə u i a n i n i a ŋ i ŋ p 逼p a i ˥ l i ˥别p a i ˥ l i ə标p a i ˥ l i a u ˥边p a i ˥ l i a n ˥滨p a i ˥ l i n ˥冰p a i ˥ l i ŋ ˥ p h 批p ʰ a i ˥ l i ˥撇 p ʰ a i ˥ l i ə飘p ʰ a i ˥ l i a u ˥篇p ʰ a i ˥ l i a n ˥拼p ʰ a i ˥ l i n ˥乒p ʰ a i ˥ l i ŋ ˥ m 迷m a i ˥ l i灭m a i ˥ l i ə苗m a i ˥ l i a u谬m a i ˥ l i ə u棉m a i ˥ l i a n民m a i ˥ l i n明m a i ˥ l i ŋ f t 低t a i ˥ l i ˥爹t a i ˥ l i ə ˥雕t a i ˥ l i a u ˥丢t a i ˥ l i ə u ˥颠t a i ˥ l i a n ˥丁t a i ˥ l i ŋ ˥ t h 梯t ʰ a i ˥ l i ˥贴t ʰ a i ˥ l i ə ˥挑t ʰ a i ˥ l i a u ˥天t ʰ a i ˥ l i a n ˥听t ʰ a i ˥ l i ŋ ˥ n 泥n a i ˥ l i捏n a i ˥ l i ə ˥鸟n a i ˥ l i a u妞n a i ˥ l i ə u ˥年n a i ˥ l i a n ˥您n a i ˥ l i n娘n a i ˥ l i a ŋ宁n a i ˥ l i ŋ l 利i a i ˥ l i俩i a i ˥ l i a列i a i ˥ l i ə了i a i ˥ l i a u流i a i ˥ l i ə u连i a i ˥ l i a n林i a i ˥ l i n凉i a i ˥ l i a ŋ零i a i ˥ l i ŋ

续表

合口呼

u u a u o u a i u ə i p 不p a i ˥ l u p h 铺p ʰ a i ˥ l u ˥ m 木m a i ˥ l u f 夫f a i ˥ l u ˥ t 都t a i ˥ l u ˥多t a i ˥ l u o ˥堆t a i ˥ l u ə i ˥ t h 秃t ʰ a i ˥ l u ˥脱t ʰ a i ˥ l u o ˥推 t ʰ a i ˥ l u ə i ˥ n 奴n a i ˥ l u挪n a i ˥ l u o ˥

续表

u a n u ə n u a ŋ u ə ŋ u ŋ p p h m f

续表

撮口呼

y y ə y a n y n y ŋ p p h m f t t h n 女n a i ˥ l y虐n a i ˥ l y ə l 驴i a i ˥ l y略i a i ˥ l y ə k k h x t ɕ 居t ɕ j a i ˥ l y ˥决t ɕ j a i ˥ l y ə捐t ɕ j a i ˥ l y a n ˥军t ɕ j a i ˥ l y n ˥窘t ɕ j a i ˥ l i u ŋ t ɕ ʰ 区t ɕ ʰ j a i ˥ l y ˥缺t ɕ ʰ j a i ˥ l y ə ˥圈t ɕ ʰ j a i ˥ l y a n ˥群t ɕ ʰ j a i ˥ l y n ˥穷t ɕ ʰ j a i ˥ l i u ŋ ɕ虚ɕ j a i ˥ l y ˥靴ɕ j a i ˥ l y ə ˥轩ɕ j a i ˥ l y a n ˥勋ɕ j a i ˥ l y n ˥兄ɕ j a i ˥ l i u ŋ ˥ t ʂ t ʂ ʰ ʂɻt s t s ʰ s∅迂i a i ˥ l y ˥约i a i ˥ l y ə ˥冤i a i ˥ l y a n ˥晕i a i ˥ l y n ˥用i a i ˥ l u ŋ

附 注

[1] 作者通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唐山开滦矿区上中学的刘雅君女士了解到这种反切语的规则和实际读音。

[2] 此处沿用赵元任(1931)在描述北京三种反切语时的表述,意为反切声母字或反切韵母字与被切字完全同音。

猜你喜欢

音系冀东韵母
声母韵母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
英语元音/e/的语音特征及其音系功能
奇台方言音系及其演变规律
再談梵漢對音與“借詞音系學”的幾個問題
南朝宋齊譯經對音的漢語音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