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2023-02-05赵玲玲

杭州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现代化科技

文|赵玲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更加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逻辑关系,“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趋势。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期间强调“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特别指出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优化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进一步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由此,杭州提出“大力实施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行动,实施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

近年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口质量和规模得到有效提升,已经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迈入世界人才强国。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9.91年,文盲率下降为2.67%,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数量上升为15467人,增长规模和速度位居全球第一,人力资源开发贡献水平位居首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到2021年已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2022年,我国R&D经费投入达到3.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稳居世界第二位。2023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1275人,仅次于美国2669人,位居第二,占比从2018年的7.9%上升至17.9%,高层次科研和学术贡献实现新突破。可以看出,我们正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而教育、科技、人才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符合上述特征的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需要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教育能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立足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转型提供战略支撑。只有占领科技制高点,才能在现代化发展中走在前列。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发力点。

▲ 2023 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

▲ 2023 中国·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

▲ 2023 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

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是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牵引点。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并系统谋划了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在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三位一体”意味着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将教育、科技、人才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生态系统,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作为整体系统中的子系统,共同支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指引未来,科技照亮方向,人才支撑发展,三者的协同融合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国家的强盛要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一流的教育能够提供高素质人才,从而提升科技综合实力;科技实力领先,能够赋能教育事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科技进步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手段;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促进教育和科技进一步提升,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共同实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的竞争和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科学无国界”这句话已经不适合当今世界。实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对中国实施着更严厉的制裁和封锁。例如,2023年3月新一轮制裁,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为由将多家中国大陆企业和研究机构列入所谓“实体清单”,很多大学也被列入制裁清单,事实上一系列的制裁都是对我国进行的技术打压。又如,美国2025年实现AI Ready计划,强调维护美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绝对领导力,加大投资做强自身的同时全力遏制中国,试图与中国“技术脱钩”。为了有效应对美西方科技本位主义和民族主义,突破美西方卡脖子技术的封锁,我们必须走科技自立自强的路线,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只有通过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才能在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成为突破“重围”、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协同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的重大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杭州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工具。精准化政策的出台能够进一步增强人才创新活力、企业创新动力,推动“四链融合”发展,为打造最优科创环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例如,浙江推动落实的《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22)、《关于在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的意见》(2023)等相关政策,杭州创新完善“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高质量实施“西湖明珠工程”等政策,形成了有效的政策工具包。

不断完善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物联网、云计算、5G技术等产业进行迭代升级的重要契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发展新赛道,“产才融合”持续引进大量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端人才,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例如,杭州探索科创平台牵动的“科教人贯通”,推进“科教创产”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改革,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的实力,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开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做好强有力的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储备。

重视人才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培养,构建“引育留用管爱”人才体系。对外,建设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与国际先进实验室和创新科技园区建立联系,注重吸引国际科技人才资源,积极引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打造英才汇聚“强磁场”;对内,注重培养本地人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例如,杭州继续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充分利用浙大、西湖大学、北航中法航空院、国科大杭高院、中科院杭医所、阿里达摩院、之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新型科教融合平台。在人才体系建设上强调“以人为本”,在人才的“引育留用管爱”全链条、全环节上下功夫,打造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共生发展的生态体系。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现代化科技
边疆治理现代化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科技在线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在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