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3-02-05朱琳琳张剑英

关键词:思政课中华思政

刘 月,朱琳琳,张剑英

(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增强学生理想信念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而且对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下文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契合性以及路径进行系统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历久弥新永葆鲜活,就必须将其植入教育体系之中。否则,离开了教育这一重要平台,传统文化就失去了与新时代联结的场域。作为情感体验与知识传播的统一体,教学涵盖了不同主体对文化的全面认知、情感融汇以及行动自觉[2]。正是因此,教学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政课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更蕴含着积极的文化体验与情感传承。在课堂中植入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能够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无形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种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会一扫文化虚无主义的迷惘,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与践行者。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途径和载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仅靠单纯的说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培养途径和载体,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的意识和氛围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部分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渊源及其背景欠缺一定的了解,难以将政治性和理论性很强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理想信念。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欠缺,学生到课率和抬头率较低,文化育人效果不明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价值目标、结合内容以及培养目标上有着密切关联,这种内在契合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奠定了基础。

(一)两者在引领大学生确立正确“三观”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高校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层面有高度契合性,并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可。就高校思政课而言,步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始终,即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作为一个囊括几千年文化脉络的集合体,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文明有爱与艰苦奋斗等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维度的代名词。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延续[3]。在此意义上,无论是高校思政课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要求当代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树立积极的历史观、民族观及文化观,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感以及认同感。

(二)两者在理论基础结合点上体现出内容的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核心教学内容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高校思政课都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灵魂碰撞。例如,古代“天下一气”思想与唯物辩证法中的“物质性”,“知行统一”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积极呼应,古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传承,古代“君子和而不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的逻辑关联等,无不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高度契合性。

(三)两者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高校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共同的目标导向,这集中表现为要培养新时代下有理想、有信念和有追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前者而言,思政课本身具有深厚的民族属性,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思政课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最佳手段。就后者而言,自古以来,育人的最佳方式就是“以文载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就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比于枯燥的价值传输,将中华民族的青年培养目标置于浩瀚的历史文化轨迹之中,会激发当代青年自觉树立起民族担当的使命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为了最大程度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创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入方式、营造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氛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一方面,坚定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自信。实践证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功底越扎实,就越能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内容,进而感染和启发学生。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始终依托教师内在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可以及感情依赖。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有始终依赖高度的文化认同,才能帮助学生形塑中华传统文化记忆。为了让传统文化的自信真正内化于心,思政课教师必须大量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应观看《汉字五千年》《丝绸之路》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视频,透过多元视角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文化支撑。

另一方面,要践行传统文化精神。事实证明,教师唯有以身作则,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坚定的文化践行者,才会使学生信服,否则仅凭课堂教学,教师无法带动学生真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政课堂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在课下实践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思政课教师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树立文化践行者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思政课教学也才会事半功倍[4]。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入方式

一方面,筛选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整体意识和辩证思维等具有弥足珍贵的传承价值,蕴含着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生智慧。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以及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担负起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奉献自己的才智。

另一方面,运用专题教学法,增强融入的针对性。应围绕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接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设置“唯物史观与传统文化的历史观”专题和“群众史观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专题;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设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孙子兵法”专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设置“共产主义与大同理想”专题,分析“天下为公”和“大同”理想的内容与局限,以各种主题开展专题式教育。

(三)营造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氛围

首先,拓宽思政课教学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合理策划实践教学的主题和方案,在实践活动的方案实施与结果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容,凝聚向上向善正能量,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其次,全面整合高校各类教学资源。高校应充分整合全校可以调动的各类资源,加强学校内部的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学校内部的教育合力。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应对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探索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途径和载体,形成联动式培养[6];另一方面,高校应研究制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管理政策和开发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更加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最后,积极尝试跨学科教学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学科,还涉及历史学、艺术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等诸多子系统。要想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与文化涵养功能,就必须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壁垒。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动尝试跨学科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帮助学生打通“任督二脉”,从而实现多学科文化涵养的功效[5]。

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对健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机制、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该文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内容的契合点,发现两者在价值目标、结合内容以及培养目标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基于这种内在契合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积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入方式,营造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氛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个系统工程[7],今后还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上进行配套改革,惟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融入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