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特色农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3-02-04梁伟萍

南方论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县域特色

梁伟萍

(中共德庆县委党校 广东肇庆 526600)

一、引言

我国“九五”初步提出了要发展特色农业,并将其作为实现“农业上台阶,农民奔小康”战略的重头戏来唱。自“十二五”以来,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并在“十三五”期间成为各地区加快实现现代农业步伐的重要战略,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并以特色农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强调了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与时代性意义。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型农业”,强调特色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强调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乡村振兴是当前乡村发展战略,要求推动各种农业形态的良性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助推重点,本研究尝试分析县域特色农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高质量发展路径。

二、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之间的内在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有效处理农村地区的社会矛盾,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特色农业要求以地区资源禀赋为基础,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围绕市场供给的差异性和竞争优势的相对性,提供特色农产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农业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一)乡村振兴可促进特色农业效益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做到产业兴旺,要求健全完善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既要体现现代化与信息化,用科学技术武装现代农业,也要体现地域性与时代性,用新形态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现代化农业体系有助于特色农业专业化、市场化、商品化的转化,实现规模化生产与供给,实现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最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现代化农业体系有利于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多元化与多向化,加强农业反哺自然的作用,最终提高农业生态效益;现代化农业体系有利于特色农业发挥反哺精神文明建设作用,引导文明风尚,促进乡村治理效能的提高,最终提高社会效益。

(二)特色农业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

特色农业强调乡村产业兴旺,要求立足区域性资源禀赋条件,根据市场的需求现状和需求变化趋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现代化农业发展,以此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体来说,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可以实现“产业特色”,进而推动“生态宜居”,可以实现“产业振兴”进而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实现“产业发展”,进而推动“治理有效”,可以实现“产业兴旺”,进而促进“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就是构建富裕乡村、和谐乡村、美丽乡村,全方位提高乡村建设质量,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作用功效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促进了乡村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可实现叠加效应

乡村振兴要求发展乡村经济,建设乡村文明,提高乡村现代化水平,乡村组织振兴要求要能够促进特色农业壮大,乡村人才振兴要求可以促进特色人才培养,乡村产业振兴要求可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振兴要求可以促进特色文明实现,总的来说,乡村振兴有助于特色农业发展。同时,特色农业发展顺应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特征,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也可以推动农业发展,还可以实现农村繁荣,特色农业发展有助于乡村全面振兴。可见,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进行结合可以产生“1+1>2”的效果,产生叠加效应。

三、县域特色农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指标构建

回顾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界定县域特色农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因素、组织因素、资源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品牌因素六大层面。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体现在促进和激励上,合理的政策对提高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特色农业创新绩效。地方政府组织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组织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推动特色农业的合理布局与系统性发展,有助于特色农业创新绩效的提高。资源要素一直是与产出的直接相关的因素,特别在农业领域,农业投入资源要素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因,高度匹配的农业资源要素是特色农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元素。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产出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变革是推动农业产业创新的必要条件。市场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市场渠道的接触范围,一旦市场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产业化市场渠道通畅,则产业绩效得到提升。品牌是创造附加值的重要来源,对于特色农业产业来说,其“与众不同”可以通过品牌进行精准识别,品牌力是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力量。

基于乡村振兴大背景,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践,进一步细化因素指标,构建县域特色农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县域特色农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二)问卷和数据

针对县域特色农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指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调查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形式,分别对特色农业创新绩效和12个影响因素指标进行1-5级的评分,分值越高,代表评价越高。调查对象为广东省县域农业局的工作人员,采用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50名工作人员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回收得到有效问卷47份,问卷有效率为94%。

(三)影响因素指标实践评估

关于县域特色农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指标,47份有效调查样本的1-5级评价分布和平均值见表2。

表2:频数分布和平均值

市场因素市场需求匹配 19 20 5 3 0 4.1702市场渠道接触 22 21 4 0 0 4.3830品牌因素品牌价值 5 13 7 10 12 2.7660品牌效益 4 12 8 11 12 2.6809

市场需求匹配和市场渠道接触的平均值分别为4.1702和4.3830,显著高于5级李克特量表的中位数3,说明当前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市场因素很好。

政策规划性、政策适用性、技术创新、技术应用的平均值分别为3.6596、3.7021、3.4468、3.4894,均高于5级李克特量表的中位数3,说明当前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因素和技术因素较好。

组织结构、资金、人才的平均值分别为3.5532、3.4043、3.3617,高于5级李克特量表的中位数3,而组织功能和土地的平均值分别为2.9362和2.9787,均小于5级李克特量表的中位数3,说明当前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因素和资源因素应当改进。

品牌价值和品牌效益的平均值分别为2.7660和2.6809,均小于5级李克特量表的中位数3,说明当前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品牌因素较差。

(四)实证分析

以特色农业产业创新绩效为因变量,各影响因素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模型检验显示,LR 统计量为1208.326,显著水平接近零,说明模型总体拟合较好。

表3:回归结果

组织结构、组织功能、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市场需求匹配、市场渠道接触、品牌价值、品牌效益等指标的相关系数介于1.0286-2.6892之间,均大于0,显著性水平介于0.0000-0.0089之间,均小于0.01,说明组织因素、资源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品牌因素对特色农业产业创新绩效均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政策规划性和政策适用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5和0.8627,均大于0,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101和0.0136,均小于0.5,说明政策因素对特色农业产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结合县域特色农业创新绩效关键影响因素,参考实践层面土地资源、组织功能、品牌因素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下:

(一)加强地方政府宏观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鉴于组织功能对特色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以及当前政府组织功能发挥不佳的现实,应当加强地方政府宏观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增强政府组织功能效用。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只有形成了政府组织的有效引领和科学引导,才能够做到宏观统筹、局面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组织要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坚持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追求,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组织要落实好“上下统筹”的责任任务,编制地方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增强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此外,地方政府组织要强化政策引导,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向区域特色农产品等行业倾斜,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革命,注重国内巩固与国外开拓相结合,让更多乡货农味走出国门。

(二)深化土地资源改革,注重土地科学流转

鉴于土地要素对特色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以及当前土地流转质量不高的现实,应当深化土地资源改革,注重土地科学流转,发挥土地流转功效作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土地资源,只有形成了片区化、集中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才能够促进特色农业做大做强,推动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台,依据县镇村三级行政规划,搭建全覆盖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根据市场化服务体系原则,不断完善集中连片租赁农户承包地分级备案制度,可以按照江浙沪等城市的先进经验,采用100-500 亩镇备案、500-1000 亩县农业部门备案、1000亩以上市农业部门备案的标准进行分级备案,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创新流转方式,依据土地流转的实操经验,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鼓励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制定双向奖励,针对农业企业和农民进行双向补贴,有效提升农民的流转意愿,提高农业企业的承包积极性,推进土地有效流转。

(三)重点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外溢效用

鉴于品牌对特色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以及当前品牌意识不够和品牌营销不足的现实,应当重点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发挥品牌外溢效用。特色农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品牌效益,只有形成了区域性品牌文化,打造了品牌聚集效益,才能够以品牌促发展,推动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努力促进“卖资源”转向“卖品牌”,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契机,全力扶持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积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乡”字号、“土”字号农业品牌,聚焦“农牌”“乡牌”增强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着实创新品牌营销方式,通过多元化营销渠道的充分整合,促进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的推广与应用,整合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美誉度,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走出来;通过公共品牌推广机制的有效完善,促进主流媒体专栏的开辟与应用,整合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走出去。

五、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代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重要战略举措,特色农业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有着内在的交互性,能够实现叠加效应,应当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受政策、组织、技术、市场、资源、品牌等诸多因素的驱动,而当前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在土地、组织、品牌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应当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加强地方政府宏观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深化土地资源改革,注重土地科学流转;重点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外溢效用。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县域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中医的特色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完美的特色党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