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类型单侧突发性聋患者内淋巴积水研究

2023-02-01唐俊翔刘媛媛郑楚杰马永明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内耳前庭耳蜗

唐俊翔 刘媛媛 郑楚杰 马永明

突发性聋是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急诊疾病。美国突发性聋患病率为5/10万~20/1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4000~25000例[1];日本突发性聋患病率为3.9/10万(1972年)、14.2/10万(1987年)、19.4/10万(1993年)、27.5/10万(200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德国突发性聋患病率从2004年的20/10万上升至2011年的160~400/10万[3]。突发性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突发性聋已成为耳鼻咽喉科重点关注疾病,但我国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内淋巴积水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中的一种情况[4]。内淋巴积水又称膜迷路积水,是一系列内耳疾病共有的病理特点。目前内耳MRI钆造影是检测内淋巴积水客观有效的方法[5,6]。耳闷症状是突发性聋及梅尼埃病等内耳病的常见症状,尤其在内淋巴积水严重患者耳闷症状较重。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突发性聋类型患者行经鼓室内耳3T-MRI钆造影检查,探讨其内耳膜迷路是否积水及其与听力曲线类型、耳闷程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20例(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各5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9~71岁,平均49.1±12.0岁;发病时程1~14天,平均5.5±3.1天。其中低频下降型(男1例,女4例,年龄36~55岁),高频下降型(男2例,女3例,年龄29~65岁),平坦下降型(男0例,女5例,年龄36~71岁),全聋型(男3例,女2例,年龄53~63岁)。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发布的突发性聋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研究方案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外伤、肿瘤、梅毒等特异性感染以及梅尼埃病等,以及不能配合完成磁共振检查的患者。

1.2 实验方法

1.2.1 内淋巴造影参数及测量方法 对入组患者行3T-MRI内听道平扫检查,患侧(受检耳)鼓室内注射钆造影剂12~24小时后,行3T-MRI增强检查。扫描参数:采用3 D-real序列,TR 7800 ms,TE 325 ms,TI 2000 ms,层厚0.5 mm,矩阵252×320,空间分辨率:0.6×0.6×0.5,扫描时间11分钟。内耳内淋巴间隙的评定采用自身对照半定量评估。运用核磁工作站图像重建处理及测量内耳耳蜗、前庭部截面积。①耳蜗部采用斜矢位蜗轴截取平面,测量耳蜗底回内淋巴间隙和总淋巴间隙面积(内淋巴间隙和外淋巴间隙的面积之和,mm2)。耳蜗内淋巴间隙评定值采用内淋巴间隙面积比总淋巴间隙面积。②前庭部采用斜矢状位前庭最长径截取平面,测量前庭部内淋巴间隙(椭圆囊和球囊的面积之和)和总淋巴间隙(内淋巴间隙和外淋巴间隙的面积之和,mm2)。前庭内淋巴间隙评定值采用内淋巴间隙面积比总淋巴间隙面积。采取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内淋巴、外淋巴及总淋巴间隙的平均面积值(mm2),内淋巴间隙面积/总淋巴间隙面积得到内淋巴间隙评定值。

1.2.2 内耳内淋巴积水诊断标准 根据2020年的内耳内淋巴积水磁共振影像评估中国专家共识[6],前庭部内淋巴积水的影像诊断标准(一般采用Nakashima标准),根据内淋巴间隙面积占同侧耳前庭总面积(内、外淋巴间隙面积的总和)比值R,把膜迷路积水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分为无积水、轻度积水和严重积水3级。R≤1/3为正常无积水,1/3<R<1/2为轻度积水,R≥1/2为重度积水。耳蜗部内淋巴积水的诊断目前仍为观察耳蜗前庭膜的移位情况,正常耳蜗的前庭膜无移位,轻度积水耳蜗的前庭膜有移位但中阶面积不大于前庭阶,重度积水耳蜗的中阶面积明显大于前庭阶。

1.2.3 耳闷评分及程度评定 采用主观感觉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由患者根据耳闷症状自行评分。具体方法:在纸上划一条10 cm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耳闷;另一端为10,表示耳闷无法忍受;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耳闷。耳闷程度评定:1~3分为轻度耳闷,4~7分为中度耳闷,8~10分为重度耳闷。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百分比表示;多个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K-W非参数检验,多组率之间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突发性聋情况

20例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受检耳包括左耳10例,右耳10例。伴有耳闷症状患者8例(40%,8/20),其耳闷发生率为低频下降型患者(80%,4/5)高于平坦型(40%,2/5)、全聋型(40%,2/5)和高频型(0,0/5);低频下降型患者的耳闷程度较高(3~7分,平均4.0分),多为中度耳闷,平坦和全聋型患者均为轻度耳闷(1~2分),见表1。对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者的耳闷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P=0.111>0.05),见表2。

表1 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及内淋巴测量值

表2 突聋类型与耳闷发生率的比较分析n(%)

2.2 受检耳内淋巴比值与突发性聋分型

影像学结果提示两例(7、8患者)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的受检耳前庭区内淋巴积水,余均未见积水表现(见表1);所有患者的受检耳耳蜗区内淋巴未见积水表现。分别对4种突发性聋分型患者的受检耳前庭区、耳蜗区内淋巴间隙比值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2.3 耳闷评分与受检耳前庭区淋巴比值

将耳闷VAS评分与受检耳前庭区淋巴测量比值(内淋巴积水程度)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r=0.622,P=0.02<0.05),提示耳闷程度与前庭区内淋巴积水具有线性相关。

3 讨论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血管纹功能障碍、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不同听力曲线类型患者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4]。

内淋巴积水又称膜迷路积水,是一系列内耳疾病共有的病理特点,尤见于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及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等。内淋巴积水的主要技术检测方法为听力学检测、影像学检测和颞骨尸检。听力学检测法主要参考耳蜗电图,缺点是检测结果变异性大,说服力不强;颞骨尸检虽然是金标准,但活体上无法开展;目前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测法判断内淋巴积水,内耳MRI钆造影是检测内淋巴积水客观有效的检查手段。

膜迷路积水与突发性聋的关系密切[7~9]。早在2012年,陈曦等[10]发现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中存在内淋巴积水。Shimono M等[11]发现急性低频耳聋患者中存在内淋巴积水现象。赵鹏举等[12]发现不仅低频型突发性聋患者存在内淋巴积水,全聋型患者也有少数存在内淋巴积水。Qin H等[13]在4种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中均检测到内淋巴积水。虽然内淋巴积水并不是低频型耳聋的专属特点,但是低频型耳聋患者中出现内淋巴积水的概率最高。本实验中仅有2例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受检耳经内耳3T-MRI钆造影检查提示前庭区内淋巴积水,其余均为阴性,且不同类型突发性聋与前庭区内淋巴积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成实验结果阴性的原因,考虑主要有以下方面:由于安排磁共振内淋巴造影检查不及时,部分患者在等待检查时已经得到治疗,尤其是内淋巴积水较轻的患者可能已经恢复正常;内耳积水在其他类型(包括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全聋型)患者中发生内淋巴积水的几率相对较低,或者积水病程较短或具有一过性特点,难以在单一时间点检测到;尚不能排除样本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出现耳闷的概率较其他类型更高[14,15]。耳闷症状的出现与内淋巴积水的关系密切,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的耳闷程度评分一般较其他类型患者高。本研究发现耳闷程度与内淋巴积水的程度呈线性相关,提示临床中可通过患者的耳闷程度评分间接推测内淋巴积水情况,并将耳闷作为突发性聋的预后观察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突发性聋患者中部分病例可能存在内淋巴积水,尤其是低频下降型患者,发生率很高。患者的耳闷程度可以用来推测内淋巴积水的程度,在治疗期间也可以通过每日进行耳闷评分判断治疗效果。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且不限于样本量较少,结果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有限,需进一步积累病例建立随访,控制发病到接受内耳MRI检测的时间等。

猜你喜欢

内耳前庭耳蜗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恐龙内耳的秘密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
DR内听道像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的效果评估
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的性质与分布
内耳道及穿行结构的显微影像解剖学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