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防疫背景下省属高校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与适应

2023-01-30魏彦琳魏彦桔蓝燕姿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省属线下防疫

孙 利,魏彦琳,魏彦桔,蓝燕姿,李 澳,2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武汉 430205;2.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武汉 430060)

一、引言

武汉疫情的突然而至,2020年寒假期间,所有的教师被发动起来学习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方法进行线上教学。疫情打乱了高校教育已有的教育形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倒逼学习方式的适应性变革与转型,是一场关涉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与转型的教改试验。[1]疫情的突袭让线上教学变成了必然,不管教师还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准备或适应,大家都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一个学期的任务。

2020年9月,学生们重新走回课堂,再次坐在一起,享受近距离的讨论和学习氛围时,2020年上半年的纯线上学习模式就戛然而止了吗?显然不是,按照协同演化理论的逻辑,历史是协同演进的,当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随之发生了变化,那么历史的车轮就只能滚滚向前,想要复原已经不是人力可以做到的。协同演化的思想主要反映了知识、价值、组织、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长期反馈关系,一方改变另一方也会平行改变。因此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显然是当时的迫不得已,师生双方以及管理方都有很多的质疑,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接受了网络教学的便捷,并努力尝试使之迅速改进以适应校本化的方法,这种尝试也必将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2]

疫情后期又被称作常态防疫时期,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跟以往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在中国知网上,查找常态防疫背景下的大学生研究,发现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思想教育的,[3]-[5]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方式的研究较少,而对于省属高校这一特定群体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还是空白。本研究将采用问卷的方式对省属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次选择的高校为二本本科院校,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排序,省属二本院校的学生属于成绩中等偏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仍旧需要教师要求和监督。这样的一群学生,对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接受程度如何,又有哪一些教学适应措施,是本次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3月采用问卷形式于线上发放,共回收问卷326份,其中有效问卷326份。其中男性被试为80人(在被试总数中占比为24.54%),女性被试246人(在被试总数中占比为75.46%);2020级被试为162人(在被试总人数中占比为49.69%),2019级被试为60人(在被试总数中占比为18.4%),2018级被试为104人(在被试总数中占比为31.9%);专业类别为文史类的被试为122人(在被试总数中占比为20.55%),专业类别为理工类的被试为118人(在被试总数中占比为36.2%),专业类别为其他的被试为86人(在被试总数中占比为26.33%);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含50%)的被试为276人(在被试总数中占比为84.66%),成绩排名在班级后50%的被试为50人(在被试总数中占比为15.34%)。

(二)研究工具

1.自编问卷:《常态防疫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与期望调查》,该问卷包括大学生学习方式、线上线下学习的行为和评价、教学期望。

2.数据处理软件:SPSS 25.0。

三、结果

(一)常态防疫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模式

常态防疫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以混合方式为主。从所回收的数据来看,目前学习方式为“线下学习”的大学生有86人,在被试总人数中占比为26.38%;学习方式为“线上学习”的大学生有11人,在被试总人数中占比为3.37%;学习方式为“线上+线下”的大学生有229人,在被试总人数中占比为70.25%;大学生目前所学课程中不提供线上资源的课程仅占总课程的4.6%,绝大多数教师保留了线上教学资源并且有持续跟踪使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常态防疫时期大部分的大学生(73.62%)参与了线上学习,“线上学习”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进行学习难以或缺的一部分,也有研究发现,超过3/4的高校教师乐于接受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也与本次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6]

常态防疫时期大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为补充资料和作业。在采用线下学习为主导,线下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时,进一步询问大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按照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线下课程的补充资料和作业、教师指定路径的网课、教师直播授课、其它、教师的录屏课,在被试总人数中占比依次为42.33%、17.48%、15.34%、15.34%、9.51%。从中不难发现,线下课程的补充资料和作业这一项占比达到了42.33%,说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利用线上课堂的优势对线下课堂的内容进行补充或巩固,学生也能接受这个教学模式,大学生对“线上+线下”学习模式的适应情况较好(71.79%),“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仍占主流地位,且基本实现了线上、线下课堂优劣互补的愿景。50.61%的大学生每周会有2天以下的时间进行线上课堂的学习;72.39%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进行线上学习一小时左右,这表明“线上+线下”学习模式相比较纯线下学习模式基本不会给大学生带来过重的额外学习负担。

常态防疫时期大学生对线上学习持积极态度。“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作为在疫情期间得到广泛使用的一种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疫情期间的学习需求,在常态防疫时期,这种模式仍得到很多大学生的接受与认可。根据本研究数据可以看到:今后仍希望继续以“线上+线下”学习模式进行学习的大学生占比达到了60.12%,说明身处常态防疫时期的大学生们对于这种学习模式是持有积极态度的。

(二)常态防疫时期新学习方式中出现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适应新学习方式。在“线上+线下”学习模式的适应性问题上,16.3%的同学表示了不适应,12%表示一般,其余的同学都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疫情是否真的提升了我们对网课的接受程度,67.2%的同学表示了赞同,因此疫情是一个灾难,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成长。

但是,疫情期间线上课程的井喷式发展,并不是一切条件成熟后的自然形成的结果,作为新生事物,它必不可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或者漏洞,询问学生可能会给“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带来问题的原因时,得到的回答是影响疫情后期混合课程开设效果的有两大影响因素,第一个是由网络、硬件等硬件影响的,在学生的手机性能不佳,尤其是校园网网速不够的情况下,同一个班级同时使用同一线上资源学习的困难非常大,会经常出现卡顿或者死机的情况,第二个因素是学习氛围,大学生们普遍反映线上学习氛围不足。省属高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同伴的支持,需要学习氛围来监督自己,因此,在混合学习中线上学习的部分,如果缺乏监督他们的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有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如王国芳等(2021)采用回顾性纵向设计,对189名经历过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发放学习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疫情期间线上学习适应水平显著低于返校后学习适应水平,其中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教学模式、环境因素四个分维度上呈现了显著差异,导致大学生疫情期间学习适应不良的主要因素有负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带来的学习挑战等。[7]

如果教师只是提供线上学习资源,但是不强制要求学生学习,那么省属高校的大学生中只有48%的学生表示自己可能仍会去学习,一半的学生表示不会自觉完成,这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怎样的线上的学习资源更有吸引力,会让学生主动学习?大学生们认为线上资源内容的有趣性是占首位的,其次是线上资源内容对大学生要有切实的帮助,然后是学习情况计入成绩的规则约束,这意味着,混合学习方式要持续有效,对于教师和学生本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教师线上课程的资源需要精挑细选,并了解学生的口味,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修正,对于学生来说,线上资源的学习更是一种磨练,因为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仅仅靠兴趣就能完成的任务,任何专业的知识都需要基础知识的铺垫,趣味性不能成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实用性的观点对大学教学也一样是挑战,基础理论类的课程或者实操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表面看上去也并不有趣,甚至是不实用的。网络课程要做到实用,需要与线下实践相统一。从国外的通用流行方式来看,线上课程主要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线下课程主要用于答疑和实践,这样一种方式可能也更适合省属高校的大学生。

表1 影响大学生线上学习的因素

(三)常态防疫时期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期望

省属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的期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线下的课堂的期待,二是课堂之外的作业、资源等的期待。

学生们希望教师们的线下课堂更加有趣,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大学生(51.22%)认为教师上课乏味会导致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大学生对于大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互动方式丰富程度持肯定态度(58.1%),但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学生对于互动方式的喜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课上小组讨论(57.36%)、主题讨论(47.85%)、随堂练习(34.97%)、课后作业(34.36%)……由此可见,在进行课堂互动时,教师可以多开展必要的小组讨论,但同时需要注意用各种方法规避小组讨论中的“搭便车”问题,利用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搭便车”,不卖力干活的成员,实行一定的惩罚制度,做到公平公正的评价。车骁骑(2021)等总结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学生线上学习体验”的调研数据及访谈内容,结果表明学生高度认可线上教学交互环节的设计以及论文式等科学评价手段,并对返校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满期待。[8]

图1 学生喜欢的互动方式

高校教师该如何调整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呈现出较好的“线上+线下”课堂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74.23%)表示,教师应更为巧妙地合理安排“线上+线下”课堂的内容。尽量避免在线下课堂的任务量完全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又布置大量的线上课堂任务,变相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此外,受制于网络、设施等硬性条件,大部分大学生(69.33%)希望教师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由选择、安排自己学习的时间。此外,超半数学生(50.31%)认为线上学习的内容不应与线下教学内容有过多的重复,线上学习内容最好是对线下课堂的重难点进行进一步的解析或知识拓展。

56.4 %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课后答疑的次数,同时,教师应尽量及时回复学生的合理问题,及时反馈作业情况。

四、讨论

疫情期间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突变,学生们迅速适应了网络媒体教学的便捷,高校教师也因此积累了不少线上教学的经验,同时也攒下一些教学资源,在线下复课之后,如果这些经历全部抹杀,重新复盘,那显然是下下策。线上学习的亲身经历让教师们和同学们认识到网络课堂的好处和坏处共存,疫情后期,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最有效的补充?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学生本人的需求来分析,综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的线上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同步预习,学习和复习,促进了学习闭环的完成,对于公共课的学习尤其如此。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次调查覆盖了省属高校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课堂学习,在调查中还发现,省属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都保留着疫情期间的线上资源,做到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适应混合学习模式。

但是,目前教师们主要提供的是指定路径的网课,较少提供有针对性的自己的讲解,然而这却是学生们认为比较重要的资源,他们认为对重难点的知识的详细讲解,可以在有疑问时反复地回看,这是网上课程的最大优势之一,高校教师要利用好这个特点。

大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层面给予解决。网络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个性化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节奏学习,但是学校网络硬件不够,造成的卡顿和死机,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做好疫情后期的混合教学,还需要对硬件进行升级。

线上线下的教学对教师们和同学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学生们对于教师们有更多的期待,教师们除了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还需要对资源进行更新,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回复学生的提问,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开辟新的资源或板块。混合教学更对教师们的线下教学提出了期待,如果满足了硬件资源,学生可以完成线上的学习,那么学生们希望教师的课堂可以主要用来互动或实践,以前的满堂灌的形式很显然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可能更加重要。其次,混合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省属高校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由兴趣、实用和成绩驱动的,这同时说明,省属高校的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够,没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伴着较强的功利心,这样学习主动性除了需要教师们加强监督之外,可能还需要学生自身树立理想,有自己的生涯规划,有努力向梦想行进的决心。

五、结论

混合教学方式是目前最被认可的方式。疫情期间,大学生还是在努力地学习,克服各种网络、设备等困难。在常态防疫时期,大学生最为认可的教学方式和最为认可的学习方式均是“线上+线下”的混合方式。

疫情是把双刃剑。疫情让我们发现了时代要什么,什么被淘汰,让我们反思惯常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通过本次对省属高校大学生常规防疫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现在已经基本适应了线上+线下学习的混合模式,完全的线下学习已经变得不可接受。另外,为了适应新形势,为了可以高效学习,他们还提出了以下建议:

(1)需要进一步加强软件的适配性以及网络稳定性。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网络、硬件设备问题,会影响学习效果,应该进一步加强软件的适配性以及网络稳定性,并降低对设备的要求,尽量使线上学习在网络上就能流畅地完成。

(2)线上学习会缺少一定的学习氛围,所以线上的学习最好有组织者,不仅需要老师在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还需要鼓励学生们在学习时多交流,营造很好的学习氛围。

(3)学生们仍旧期望在常态防疫时期以‘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学习,因此,不管是线上资源、还是线下相应的教学,都应该同步完善,使学生们能够在课下自我学习线上内容的时候能够高效。

猜你喜欢

省属线下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防疫、复工当“三员”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属出资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属出资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