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演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
——校园版歌舞剧《党的女儿》排演经验与启示

2023-01-24张春良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歌舞剧上海师范大学歌剧

张春良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234)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融革命性、时代性、民族性为一体的优秀艺术作品。上海师范大学“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曾获上海五四青年奖,并入选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剧目,创下了在高校连演三十余场的记录。2016年12月21日应教育部邀请,该剧赴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演出,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北京市教委领导的高度赞誉。

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落户上海师范大学,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受邀合力复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力求探索融合传统文化素养、艺术表演基本功和舞台实践训练为一体的系统化民族歌剧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国家培养真正德艺双馨的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人才,为传承、振兴民族歌剧事业提供重要教学经验。

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承继二十年复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传统,首度倾力全新打造原创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通过光电“5G”多媒体技术融为一体的三维舞台,营造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原创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以一群青年学子复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经典片段“1935年江西苏区杜鹃坡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共产党员田玉梅等英勇就义的革命故事”为线索,讲述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国抗击疫情中,年轻人经历抗疫洗礼,回到校园重排《党的女儿》,在排演过程中汲取力量、砥砺成长的故事,彰显了新时代党的好儿女对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戏中戏”是《2020好儿女》的特别设置,两个戏剧事件有机融合:一是师生排演《党的女儿》,二是新冠疫情防控时期人物思想的蜕变和升华,成就其为校园舞台艺术的创新之作。该剧总策划、主题曲《相信》词作者、校党委书记林在勇表示,该剧既保留了民族歌剧故事的核心脉络,又融入大学校园的现代场景;既深度刻画了原剧主要角色的人物特点,又紧跟新时代聚焦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表达出青年大学生“牢记使命、人民至上、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创排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是上海师范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法的载体,将党史教育融入育人实践的生动体现,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其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校园文化等诸方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一、意识形态的高度契合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直以来大力高扬“德艺兼优、教演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宗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学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搭建各种特色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实践和艺术教学有机融合。

2020年9月10日庆祝第36个教师节的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及市委、市政府和教卫工作党委领导特地来到我们音乐学院慰问我院师生并视察我院人才培养情况,专门观看了《党的女儿》排练课。李强勉励师生:“要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努力站在知识发展前沿,持续提升能力素质,用好鲜活实践教材,既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懂得欣赏春之风、夏之荷、秋之叶、冬之雪,更要点亮学生的人生梦想,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党的女儿》以传统歌剧的创作经验为基点,以革命历史为主线,展现出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伟大牺牲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特别是经过巡回演出的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各级党团组织生动有力的党史教材。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师范大学有效整合音乐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美术学院三大艺术类学院的声乐系、舞蹈系、录音科技系、钢琴系、器乐系、数字媒体系、动画设计系、美术与设计系、雕塑系等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资源,创排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将党史教育、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有机融合,把握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的主基调,成为学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生动缩影。

二、核心价值的主流引导

核心价值的一大重要功能就是“驱动功能”,它为人的活动提供一种精神动力,激发主体内在或潜在的能力,推动人们设立更高的价值目标。在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革命情怀”“战友情深”“深厚母爱”等正面主题始终是主线,这对于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不言而喻的。[2]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将伟大抗疫精神、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剧情发展,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挖掘红色资源,重视思想引领。剧组邀请《2020好儿女》原创团队分享创排的幕后故事,并携剧组演员现场呈现艺术思政展演,引导师生在舞台上演好党的儿女,在舞台下做党的好儿女。音乐学院在《2020好儿女》剧组成立临时党支部,以“艺术党课”形式,用声乐和器乐现场演绎红色经典曲目。剧中何晓莲的扮演者,音乐学院学生涂畅这样说道:“随着排演的不断深入,我似乎总能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在引导着我往前行。在排演这部歌舞剧的过程中,我也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戏中晓莲给予我的思考,让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不断地鞭策自己,鼓励自己。”此外,更有学生在排演过程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誓做新时代党的好儿女。

其次,演绎红色经典,开展党史学习。学院广泛组织学生参演原创歌舞剧《2020好儿女》,原创歌曲、舞蹈作品各5部,改编歌曲作品4部,覆盖全院师生近300人,在编、创、排、演中全维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网页、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广泛宣传排演、公演信息,在全校范围内掀起观摩及学习热潮。围绕“原创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带给我们的启示”主题,音乐学院党委学习中心组举行扩大会。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系、部主任就原创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成功上演给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带来的新启发、新思考、新挑战展开了热烈讨论交流,为探索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新模式提供了鲜活样板。从而实现了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深度融合、艺术类学科间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我校艺术类学科的国内外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开展音乐党课,扩大宣传范围。根据校党委党史学习教育要求,结合音乐专业特色,号召教工、学生党支部开展“支部书记讲党课”主题党日活动,激励党员师生在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中传承发扬红色基因。同时,学生党、团支部进一步开展“音乐微党课”作品制作展示活动,音乐党课感染力不断提升。此外,依托音乐学院“让音符连接大爱”志愿者服务项目,通过与云南乡村小学全年支教结对,为当地小学百余名学生开设线上“红色音乐课”系列课程,把红色故事和经典旋律传到大山深处。

三、校园文化的全面提升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2]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校创排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并取得公演成功,让我校广大党员师生群众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性和革命传统教育。号召师生学习像优秀共产党人田玉梅那样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这种喜闻乐见且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优化了学习资源,丰富了学习载体,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形式。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更是推动文化育人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学校立足学科特色、文化传统和独特品质,大力推行以价值主导、品牌领先、自主创新为主要战略的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规划,该剧成为我校重点打造的优秀艺术品牌。总之,此举不仅把歌舞剧艺术带入了校园,更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主要成效及经验启示

1.主要成效

一是提升了思政工作的政治引领力。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就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应立足当下,用好抗疫精神的鲜活教材:大力弘扬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情歌颂坚守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街道社区工作者、快递员等平凡人物所体现“重担当、讲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版原创歌舞剧《2020好儿女》就是立足经典《党的女儿》,通过2020年武汉暴发疫情的事实创新编排来“讲好中国故事”。本剧的主创团队表示创作与排演的过程即是一种心灵洗涤的过程。排练过程中,演职人员一直努力思考如何通过表演者的声音、动作、形态与演奏者的演绎、配合去吸引观众沉浸于歌舞剧的整体表现,那就是先打动自己再打动观众,发挥艺术的魔力,通过沉浸式的体验与观众达到思想上的共鸣。《2020好儿女》通过精心设计的舞美造型以及激情澎湃的原创音乐,带领观众走进幕前幕后、戏里戏外,使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增强了思想政治引领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二是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学院党委积极贯彻关于做好美育工作和师范教育改革精神,打造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材”,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关怀教育等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引领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何晓莲的扮演者,音乐学院学生涂畅通过了党组织的考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王大成的扮演者、上海师大影视传媒学院学生朱圣颢激动地说道:“第一次参演歌舞剧,相对话剧来说,带给我更直接、更强烈的冲击力!在戏中一次次感受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时,我一次次被感动到眼眶湿润……我想,排演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奋勇向上的激励。”

三是创造力进一步提升。校园版原创歌舞剧《2020好儿女》从初创到成功公演离不开校党委、学院党委的关心与指导。学院党委对内做好钢琴系、声乐系、舞蹈系、行政组协调沟通工作,整合学院资源,实现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深度融合;对外勇于打破壁垒,积极联系影视传媒学院、美术学院,实现艺术类学科间的深度融合。本次创排歌舞剧的成功经验,为探索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新模式提供了鲜活样板。上海师范大学歌舞剧艺术中心的成立,将继续推进我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励新的学科增长点,着力提升我校艺术类学科的国内外竞争力和影响力。

2.经验启示

首先,学校党委、各二级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是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只有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最广泛地组织和发动师生深入参与,才能进一步将示范性艺术教材、艺术类专业课程做优做强,积极引领并服务基础教育。

其次,建设高水平大学、打造一流学院任重而道远。要依靠党组织把各系部、各专业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的教职员工选拔出来、凝聚起来,为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再次,坚持创新,激发动力,突出基层党建工作特色优势。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目标,创新活动载体,通过举办交流座谈、艺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注重做好师生结合、校内外结合,形成以艺术展演和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品牌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引领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结语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校党委统一部署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宗旨,结合“德艺兼优、教演并举”学院办学理念,二十年来坚持排演校园版《党的女儿》,该剧是学校的经典保留剧目,是彰显学校艺术实践特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名片。《党的女儿》被赋予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共产党员田玉梅的形象深入人心,激励和影响了一批批师大师生。

音乐学院通过发挥专业特色,演绎红色经典,将爱党爱国旋律唱响,激发青年大学生不负新时代的使命信仰和精神信念;将浓浓的爱党爱国情怀传递,号召青年大学生争做合格可靠的党员先锋;将红色旋律融入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不断为党和国家培养德艺兼优的艺术教育和文艺工作接班人。

猜你喜欢

歌舞剧上海师范大学歌剧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发展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走进歌剧厅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大展
陕西,我的家乡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愈纯粹愈醉人——天津歌舞剧院新版《爱之甘醇》初品记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读者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