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观探析

2023-01-24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格思政政治

李 艳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教师肩负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围绕教育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对教师事业提出了新理念、新精神、新观点。

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观的形成

教师在一个民族的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肩负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任,还对培养担当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党的十八以来,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观逐渐清晰起来。对如何做一名好老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好老师应该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爱心和奉献精神。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再一次突出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即广大教师对学生具有指引人生道路的职责,教师要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同时,关于教师师德和师风的问题,新时代条件下教师应树立“四个统一”的目标,在师德上强调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在师风上强调教师应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围绕师德问题,人民教师应将道德与自身品行、学问和教学相结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师职业应当是光荣的、自豪的,每一位教师都要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这份职业,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提升自我。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中的重要角色以及思政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思政课实施和开展起着关键作用。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如何努力让教师上好每一堂高校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通过教师的“四有标准”“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统一”即三个“四”观点的提出,新时代的教师观轮廓基本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出了思政课教师更为严格的“六点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观的内涵

1.政治要强。政治要强,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政治站位、政治思维要强。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要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增强政治觉悟;面对大是大非问题,要善于运用政治思维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时刻保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为了确保思政课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对思政课教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坚定政治立场。

2.情怀要深。情怀是一种情感、胸怀和心境等。情怀要深,指思政课教师对祖国要有强烈的情感,心系国家和人民,关注社会、关注百姓,关注国家大事。在2014年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对于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一名好老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教师标准回答了该问题,而其中一个标准便是道德情操。情怀要深,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对国家和人民要有深厚的情感,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家国情怀深厚的思政课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热爱国家的好老师。思政课教师只有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有助于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上的正态回应和心理上的情感链接。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教师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这表明了思政课教师应有家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把治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3.思维要新。新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思政课教师掌握的具有一般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师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视角和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思维是现代创新思维的基础,掌握了唯物辩证思维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思维原则,学会用发展的、运动的、联系的思维方式才能打开创新之门,掌握创新思维的钥匙。思政课教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个人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等,在传道授业中传递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使学生打破常规、突破自我。

4.视野要广。视野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领域。思政课教师的视野广是指其思维活动的伸展程度和范围,要求思政教师既要有横向上宽广的知识领域,又要有纵向上悠长的历史视野;既要有局部的国内视角,又要有整体的国际视野。首先,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跨学科了解宽广的知识领域、时下动态趋势;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国内、国外时事政治,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历史思维视野,即把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相结合,加强对党史、中国史、世界史的学习,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科学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5.自律要严。自律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一种生活态度。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是指在教学内外、校园内外和工作内外要具有一致的思想观念和言行标准。自律要严,可以防止思政课教师思想和行为的分离,出现上课一套,下课另一套;工作一套、生活另一套;思想一套、行为另一套的双面人,而是随时随地保持思想与实践的始终如一,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思政课教师在任何时空,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能用自律的言行规范自我。理论是行为的指导,行为是理论指导的结果。没有正确的理论学习,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行为的执行或执行程度有可能与理论脱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思政课教师用自律精神来时刻要求自己。一些思政课教师由于自律意识不足,在课上网上宣传正能量,但在课下网下却四处传播负能量,说一套做一套,出现两幅不同的面孔。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师自律精神的培养,就是不分时间、环境和场合,始终如一地展示思政课教师的正面形象,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6.人格要正。人格包括道德人格、法律人格、心理人格和文学人格等多层人格。针对思政课教师而言,人格要正主要指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观念、情感、心理等整体精神状态。俗话说,要信其道,先要亲其师。一个人格不正的教师,如何传道授业?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就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态的情感意志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子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播正能量,成为学生人格的表率。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才能深深吸引他的学生,让学生从内心尊敬。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作为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另一方面,要秉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科学的世界观,用正确的姿态引领学生的全面成长,用高尚的人生修养促使学生建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观的时代价值

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观,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要求。从培养对象的性质和培养方法来看,育人工作是围绕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中心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了党在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凝神定气的功能。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传递者,思政课教师在党的思政工作中起着重要媒介和传播作用。思政课教师是否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是否具有较高政治站位,是否保持一贯的政治立场等,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起到引领和方向标的作用。

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观,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在乡村教育脱贫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兴国必先强师。消推动乡村发展,是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扶贫先扶智,要推动乡村发展,乡村教育是首要环节。而开展革命老区、边远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的教育工作,中心问题还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建设一支安心扎根西部、不怕吃苦、乐于付出、爱岗敬业的乡村教师队伍,对改善乡村教学质量、稳定乡村教学水平、扭转乡村教育局面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教育扶贫工作中,思政课教师应走在前列,深入基层,走进一线,率先做乡村教育实施的先行者、践行者,在教育扶贫中其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以榜样的力量影响更多的教师走进乡村、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

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观,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的根,中国精神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内含的价值规范、家国情怀、道德标准、生活理念等滋养着世代中华儿女。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文化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使命,表明了思政课教师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肩负义不容辞的责任。

4.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观,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榜样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精诚团结的思想武器。教师应是党的领导的坚决拥护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新一代青年学子成才成长的引路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人民教师着手,尤其要从思政课教师入手,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课堂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融入班风学风,要聚焦学生的思想建设、心灵建设和情感建设,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事关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教育事业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传承、示范、模范带头等作用,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观的集中体现,对新时期稳思想、稳人心、稳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人格思政政治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