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主题性美术创作社会功能的现状及其对策

2023-01-24李顺庆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题性美术作品美术

何 青,李顺庆

(1.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2.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有一些值得国人回忆和纪念的人与事,这种回顾和记录不仅可以用历史史料的形式来加以记录,也可以通过视觉的传播方式来加以表达和宣传,以视觉化、具象化、形象地还原特定时期的时代风貌和精神,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他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优秀的作品在思想上倾向性崇尚真实情感强烈浓厚的要求,在审美上要求作品有高超和优质的尺度,在质量上要求作品的品质高且满足受众的需要,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尺度。

一、主题性美术创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自2005年开展以来,吸引了广大美术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主题性创作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和创作的焦点。历史题材选题时间大致是从1840年开始,倾向于表现革命性的社会变革,紧扣时代脉搏,发扬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记录历史题材,富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对于以往作品的回顾和梳理,近年来的主题性的美术创作,塑造了很多不同的经典艺术形象和叙事情境,即包含有因社会价值观判断而发生变化的观念性改革作品,也是美术创作的技巧技法方面的演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问题和困惑也与之并存,主要归纳如下。

(一)缺乏地域和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影响了审美认知功能

每个主题性绘画的地域情结和内涵特征各不相同,但从以往的作品风格和类型来看大同小异。因为有的美术创作者在选择事件和人物进行艺术构思、创作过程中,由于甄别史料的能力有限,未能以地域文化为特征恰如其分的挖掘其历史背景和独特的人文风貌,未能抓住历史本质处理好反映历史主流与历史本质的问题,未能反映特定时期人民群众创造出的感天动地、丰功伟绩的事情,未能很好地把握事件的内涵与背景,主题不明确表现内容或形式不到位不准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史料可信度。例如,我国的革命圣地就有井冈山、西柏坡、沂蒙山、大别山、延安、遵义等地,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和人物形貌衣着特征都各不相同。如果不能抓住其独特性,在创作中就会出现了人物形象和穿着以及周边环境的错误选择和描绘,甚至所描绘的画面与历史事件不符的现象,这样的美术作品既没有真实性,也缺乏时代观照和应有的历史价值,过于追求流于短暂的视觉效应导致绘画性和思想深度的丧失,难以成为经典的重要考量。

(二)过度依赖电子技术,绘画性不足,削弱了审美体验功能

创作者过于依靠电子技术的方式运用图片的机械电脑处理方式,过度地依赖图像技法上的追求,艺术创作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构思的过程被取代和简化。在造型上的刻板和借用图片,使得画家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视行为,即赶形势、套主题,虽然作品在外在形式上造成大气势,画面宏大的效果,在第一时间里会产生视觉上的震撼,但由于图像生硬,像画照片一样直接去拷贝历史图像,经不起细节上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绘画性、艺术性不足,致使美术创作缺失了画家思想、情感、认知的艺术,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体验功能。再者,由于现代科技迅速更新迭代,传统的单向的静止的视觉信息导入,难以满足观者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审美体验。

(三)缺失真情实感,难以引发观者共鸣,降低了审美教育功能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快捷务实的功利驱动和影响下,画家缺乏深刻的艺术体验和丰富的素材积累,难以为艺术创作服务,放弃或是缺失美术家可贵的艺术本真和个性。在作品中过于注重视觉图式和表层效果的视觉冲击,造成作品的视觉单一性,而在美术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含量上的不足,缺乏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导致作品难以深入人心。其实不管选择写实还是抽象的手法,都不能成为美术创作的重点。过于关注外在的形式感而忽略内在的真情实感,主体性美术创作的现实意义和严肃性将会大打折扣。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降低,难以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选择的内容和角度未能很好地激发起观者的情感,未能激发起人们的感同身受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发挥主题性美术创作社会功能的对策研究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一直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要想更好的发挥主题性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也必须是要建立在它的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性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最主要的应该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体验作用、审美教育作用这三种功能。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好它们的社会功能。

(一)发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审美认知功能

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功能,往往是通过典型的形象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拓宽欣赏者的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主题性美术也是一样,需要主要作品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的认知功能。

1.邀请史学家的参与,为美术创作的“真实性”保驾护航

为了提高美术作品的“真实性”,创作者需要对该创作主题内容进行一系列重要数据库检索,对相关部门与民间进行调研与走访,对中大型网上和实体书城及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查找,收集尚未发现的该项目直接性的研究资料与研究成果,并对创作主题做较系统的梳理及研究。

例如大别山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有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艺术家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长期以来,大别山革命题材美术创作展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其技法特征与地方纯朴、直率的情感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红地文化艺术,反映着大别山地方革命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当地民间生活哲学以及民间审美追求。

在此基础上多请教史学家,帮助理清历史发展脉络,选择与该主题创作有关的最具代表的伟大事件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确定创作主题。在选题确定之后的构思阶段,可以邀请史学家到创作现场进行指导,交流该特定历史、特定事件的来龙去脉,解释事件的历史背景,一起探讨所选择的人物形象和背景环境是否准确的符合史实,史学家可以为提高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真实性”保驾护航。作为美术创作者,需要加强对国史、党史、重大成就、重要人物的认识,深化对特定历史细节的准确把握,主题性美术创作要承担其历史担当。

2.选择典型性的事件和形象,突显其代表性的作用

当然,美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创作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的真实场景去描绘,因为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体验和感受,其间必定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的典型性是指艺术家选择典型的环境、事件、人物,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作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它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更为广泛的共性,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和升华。不同时期的人物群体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军人的目光炯炯有神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人物的目光,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军人的目光也有所不同。

美术的认知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和认识:其一,美术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它就一直留存下来,在这作品上就承载这一特定时代的历史、民族的精神气质被保存下来,这些作品将成为了后人认知和研究这一特定时期的对象。其二,美术作品的风格和样式以及它的结构特征也会被保存下来,成为这个时代和民族以及主体精神的烙印,作品成为认识这一时代的依据。安徽省原美协主席鲍加先生的油画作品《激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选择解放战争发生在大别山地区的代表性的军事行动为题材,以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率领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直插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经典事件,画家运用油画材料技法,通过两位首长徒步迎着激流涉水的瞬间视觉图像,展现了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决心和重大战略意义。再比如罗工柳的土油画《地道战》,我们可以认识到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平原的武装民兵利用地道工事打击日军的情形,因为画家选择了牲口房这种环境就很有典型性,再者民兵从牲口槽伪装的地道里钻了出来,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等待时机向敌人开战的高度紧张的战争氛围,体现了当时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作品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中,发现它与今天娴熟的油画作品不太一样,他的作品更多的是用油画的材料画中国画的形式感。那是因为我们国家那时虽然有派遣部分画家外出学习西画,但罗工柳那时只是通过外来的油画画册学习,基于这样的条件罗工柳创作出他的第一幅油画作品,自称为“土油画”,在他的这幅作品中充分体现中西绘画艺术的结合。虽然他在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但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他那具有质朴、浑厚的别具一格的味道。后面罗工柳也外出留学,归来后他的色彩表现力愈加成熟,画面的启示和情趣的表达也有了不同。至此,也能侧面了解到当时我国油画发展的情况,了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二)发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审美体验功能

艺术家不像科学家那样理智和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并将其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融进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丰盈生动的艺术形象。美术创作者通过造型表现,表现形象的内在意蕴,表现艺术家的情感。美术作品主要通过透视、色彩、光影、比例等手段,造成视觉上的效果,表达具有普遍时代意义的强烈意绪。因而在描画典型人物的姿态、动作、形象外貌、神情体态,在具体刻画自然景致、生活场景、甚至对象的细节方面,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大多数的观者虽然也会有表达的愿望和诉求,但很多时候是有所感却又不可名状,无法传达。当遇上艺术家的那种沦肌浃髓深刻的情感传达,此时就会唤起观者的共鸣,充实而又深刻地体会这份特殊情感的无限况味。画家通过画面的描绘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引导观者感受艺术的魅力,丰富观者的审美体验。

1.加强绘画性和个性表现,去“照片化”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上,要强调作品的整体氛围。不为过度追求“真实”“写实”而落入“细节主义”与过度“精致化”的局面,还有不要过度依赖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创作中作品过于“照片化”的弊端。在主题性的美术创作中,着重把握在结构、形态、色彩、技法和情感表现等方面建立起来的审美秩序,努力做到:在文化精神上体现一定的地域特点;在审美倾向上体现鲜明的当代特点;在表现风格上体现较强的个性化特点,让作品更富于个性化,以此来提高欣赏者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大别山红色文化题材创作中,创作者在收集大量图像和文字资料后,通过对大别山的形志符号、造型、色彩等艺术元素进行系统整理和认知后,归纳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底蕴,个性化地表现出大别山革命题材美术创作提供独特的民族和地方艺术语言。笔者在创作革命英雄《徐海东》的时候,注重对徐海东的生活和个性特征的关注,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徐海东形象。采取三角形构图,体现人物革命精神的坚毅。同时,运用直接和间接晕染相结合的方法,鲜明地表现了传奇人物的英雄形象。这幅作品的姊妹篇《吴焕先》,作为一种呈现大别山历史的图像,是对已经缺失的历史纪实影像的一种视觉化的弥补。同时也是对那段难忘的历史与想象的历史史实的一种美术创造,作品具有历史的概括性和感染力。作为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瞬间的捕捉,更是蕴涵了画家的个性化表现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创造。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元交互和碰撞

时代在飞速地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为美术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美术原有的模仿和记录功能被削弱,怎样才能紧随时代步伐,利用高科技为美术创作服务,尤其是在主题深刻,形式多样、艺术语言娴熟、技法高超的情况下,为了让主题性美术作品辐射更多的人,更加深入人心。建议在传统观摩和单向信息输出的情况下,实现多元交互和碰撞,让主题性美术作品在当下有新的语境和使命,这对创作者和策展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在作品的边上附上作品的二维码和相关的链接,使欣赏者了解该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作品的丰富寓意以及该作者的相关资料,通过进一步的解读和互动来提高观者的审美体验和提供更多的审美渠道。

除此之外还能通过营造特殊的情境,提升观者的综合感受。例如以大别山革命为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可以展示在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里,让作品置身在具有浓厚的缅怀英烈功勋,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的氛围中,和沙盘、文物、雕塑、图片、文字、场景融为一体的形式,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更能展示出大别山优秀儿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三)发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受到浸染,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感受到博大深厚的人文内涵。

美术的教育功能,早在南北朝时期,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就提道:“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签。”[1](P335)东汉文学家王延寿也认为绘画就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功能。主题性美术作品的教育作用,主要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特点,它的教育作用不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倾注艺术家的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人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不强制,是欣赏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心灵得以净化,并在愉悦的情境下受到教育。

1.突显审美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从建国伊始的美术发展历史来看,有许多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打动人心。有如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该作品取材于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某部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的安全转移,在狼牙山阻击侵略者,战到后面只剩下五位战士顽强抗敌,鉴于力量悬殊五壮士边战边将敌军引向山顶,最后由于子弹打光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史实。画家定格了战士们即将跳崖回身怒视敌军的场景,五壮士的形象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构图,与背景的狼牙山形成峻峭雄伟的气势,气势磅礴坚不可摧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英雄纪念碑。在逆光的青铜色调中,具有很强的整体感,粗硬的大笔触塑造出刀凿斧劈的效果更加强了英雄悲壮而崇高的精神,从而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人们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例如以大别山革命题材创作的美术就具有独特的红地文化来源和传统美学价值,具有传承红色传统与弘扬革命精神的功能,它表征的是中国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的国家身份。红地文化不仅关系中国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的多元语言形式的个性发展和话语权的确立,而且还能为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题材和内容

鲁迅在1913年写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说道:“美术可以表见文化。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2](P78)则是说明美术具有教育功能。习近平主席也提出了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引导,他也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的职责和任务是为国家意志服务的,国家的内核精神发生变化,美术的主旨也将随之而变。

艺术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准确有力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艺术的这面“镜子”里照见和认识自己。艺术参与、体现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代表性的人物,在主题性美术作品里也可以得以照见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在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题材和内容进行创作时,创作者在表达历史与感受的真实的同时,也体现了在历史进程中珍贵的民族品质,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四个历史时期四个伟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表现这期间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就有何红舟和黄发祥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贾又福的《更喜岷山千里雪》、黎冰鸿的《南昌起义》、罗工柳的《地道战》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表现同时期的作品有:黄胄的《洪荒风雪》、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毛本华等人的《焦裕禄》、王德威的《刘少奇在林区》、赵志田的《石油工人无冬天》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表现同时期的作品有:李秀实的《疾风》、王颖生的《香港回归》、王吉松的《出征》、王吉松的《踏雪边防》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表现同时期的作品有:郭健濂和褚朱炯的《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林锦春和冯世明的《5G时空》、马力平和石旭的《钢骨铁筋》等。

三、结语

新时代新的要求,主题性美术创作从始至今,经历了由一元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美术创作者也与时俱进不断地开拓创新。在主题性美术作品创作中,不能完成拘泥于历史事件场景的细枝末节中,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生平上,更不能依赖于历史的追寻某些细小的情节上。在技能技巧上不能裹足不前,在创作方法也上不能只停留于某一个方向上的取舍,而应该是多元的尝试。发掘区域性革命文化的精神特征,探索艺术表现的独特性;将大别山等区域性革命美术作品中红地文化艺术元素和新时代美术创作有机的结合,对提高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性及创新性,丰富我国美术领域理论性研究资源具有积极意义。在坚守艺术本真的情况下,开阔视野,守正创新,以真情意,高技能,高审美,正能量,为家国情怀吟诵赞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铸魂,真正体现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猜你喜欢

主题性美术作品美术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