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的教学路径探究

2023-01-23申思铭

今天 2022年23期
关键词:美术课剪纸育人

申思铭 刘 沙

(江西科技学院附属中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我国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文化,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及丰富性,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还用食品、建筑、服饰、习俗、歌舞等艺术形式展现文化行为、凸显民族智慧,民众能透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现美、感悟美,并用文化资源创造美,使中国传统文化能转化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动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助力美术教育增光添彩,使学生能从优秀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强化思维能力、创造力、审美等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存在初中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力度较弱的问题,出现育人思想陈旧、教法单一、课程开发滞后、课后服务欠佳的现象。基于此,为使初中美术教育质量能有效提高,探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交融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的要点

1.1 利用教材探寻融合支点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的关键是加强文化育人,这就需要教师选用的传统文化具有知识性,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及技能有益。基于此,教师要利用教材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美术教育融合的支点。例如,教师在进行“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学时,可在“活动一 观赏与描述”育人模块组织学生赏析各类瓷器,引入瓷器文化凸显美术课的人文性,指引学生猜测陶瓷艺术作品诞生的年代、所属类别及相关民俗文化,为学生观赏与探究提供着力点,使学生能对写意绘画、工笔绘画两大类型的陶瓷艺术形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陶瓷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劳动关系紧密,从古至今都会有劳动场景记录在瓷器上,犹如一张张年代久远的照片带领学生走进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场景,同时部分瓷器本身就是因劳动而生,可体现出我国先辈非凡的创造力,继而通过美术教育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达到基于美术教材加强德育的目的。

1.2 根据学情筛选融合内容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审美观,同时对“美”有着较为主观的解读,教师需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筛选中国传统文化,确保相关内容学生感兴趣,能产生鉴赏、交流、想象、创新的愿望,继而调动学生在美术课上求知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传递我们的心声”教学时,在“活动三 研究与设计”育人模块,教师可指引学生赏析音阙诗听十二时辰系列与二十四节气系列歌曲,这两个系列的歌曲不仅有现代感,还融入传统民乐、民俗传统、历史文化,是古今碰撞下的音乐作品,不仅能打开学生的耳朵,还能用音乐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充满古韵的艺术世界,教师鼓励学生听乐曲、谈感受,将民俗气息浓郁的乐曲转化为艺术设计的动力,继而有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创造力[1]。

2.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2.1 目的性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需具有锦上添花的意义,能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交流互动、思维发展及掌握美术知识有益。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课上导出需具有目的性。例如,教师在美术课上需用传统文化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了解美术,对中国优秀美术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还能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多元文化。以“丰富多彩的现实 多种多样的表现”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梦华录》中女主角与他人斗茶的片段,着重讲解茶文化中的“茶百戏”,这种与咖啡拉花相近却远胜咖啡拉花的技艺能够在茶汤上再现生活百态,一叶扁舟、娇艳花朵、伊人倩影均能呈现出来,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之美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启发,指引学生了解美术,并对茶文化乃至唐宋时期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继而达到用广泛的文化情境高效育人的目的。

2.2 客观性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课上的呈现贵在真实,教师应增强相关文化的客观性,将赏评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得以在传统文化助力下增强审美能力及艺术表现力。例如,教师在进行“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的教学时,可指引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赏析南京剪纸、安塞剪纸、扬州剪纸、陇东剪纸、浮山剪纸及其他地区剪纸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指引学生解析相关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将纹样、寓意、用途视为情感内核解析的着力点,进而增强美术作品赏评的客观性,教师鼓励学生在了解折线、镂空、空刀、隐线、下剪、上剪等基本刀法的前提下创新实践,尝试用剪纸技艺表现主观情感,使学生能将剪纸文化转变为情感抒发的端口之一,同时能有效增强其创造力,继而落实初中美术教育目标[2]。

3.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的路径

3.1 转变育人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转变育人思想,加强文化育人,强调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把美育、德育结合起来,还需指引学生在农耕文化、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他的文化中发现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产生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进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推行五育并举思想,在劳育、体育、智育等内容交融的基础上创建高效课堂。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美术的辉煌历史与文化价值”教学时,可在“活动二 讨论与研究”育人模块组织学生踏上重走丝绸之路的旅程,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构建混合式美术课堂,使学生能多角度了解丝绸之路这段历史,并对丝路文化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这条路让中国文化得以远播海外,瓷器、丝绸、茶叶、陶器及大量科学文化、珍贵产品在陆上、海上输往非洲、西亚、中亚等地区,助学生在了解丝路文化的前提下强化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心。除美育、德育并举外,教师还可依托丝路文化指引学生赏析、学跳不同地区、民族与国家的舞蹈,拓宽学生研究丝路文化的渠道,因为跳舞利于学生锻炼身体、提升肢体协调力,所以可达到美育、体育并举的目的,继而有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美术教育质量。

3.2 丰富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的关键之一是教师丰富教育方法,用多样且有趣的教法代替“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法。例如,教师在进行“现代工业设计欣赏”的教学时,可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文化育人”的教学模式,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在公交车站、景观园林、服饰、影视剧作品、广告等事物中探索传统文化的身影。有的学生发现在欢度春节时会将中国结形的灯挂在主路两旁的路灯上,有的学生发现电视剧中的许多宫廷礼仪有据可考,还有的学生发现一些广告图及场景的设计用到了国画留白这一手法,不仅引人无限遐想,还可凸显文化魅力。学生的发现足以印证现代工业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供养,小到招牌设计所用书法笔体,大到北京奥运会与冬奥会相关创意设计,均有传统文化的身影。教师可将“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设计为一项作业,鼓励学生用照片、小视频搜集整理观察与探究成果,教师用电子白板展示学生的作业,同时将作业视为引导学生评述现代工业设计的突破口,确保学生能在审美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继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美术教育相融合的目标[3]。

3.3 积极开发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受篇幅所限相关内容较少,教师需通过课程开发搜集并运用网络资源弥补教材缺陷,使初中美术教育内容更具延展性及人文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城乡美术文化考查”的教学时,可将不同的地区视为课程开发的支点,如岭南地区、东北地区、晋中地区、西藏地区等,其目的是为城乡美术文化聚拢提供支点,解决课程开发过于粗放的问题。教师还可将饮食、建筑等文化构成要素视为开发美术课程的支点,以建筑为例,教师可在线搜集与汉中建筑、福建古厝、徽派建筑、云南现存古代木建筑及其他建筑类别相关的资料,包括纪录片、文献、图片、旅游视频等,为学生考查城乡美术文化提供有利条件,使美术大单元教学效果得以优化,继而通过课程开发把美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3.4 加强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院校提供课后服务,美术应作为课后服务课程之一助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美术教师需加强课后服务,将课后服务视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活动的机会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后服务环节可组织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评述)”教育的延展,利用网络引领学生赏析民众所创且以美化环境、呈现日常生活、丰富民俗活动为主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在赏析泥塑艺术作品、编织艺术作品、木偶艺术作品、陶塑艺术作品及其他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强化审美能力,还能在评述中提升语用能力,用美术知识提高赏评质量,继而在课后服务环节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4]。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在课后服务时组织学生到民间美术艺术作品展览馆参观,参与陶塑、剪纸、雕刻、刺绣、扎染等实践活动,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加强知行合一,提高美术课后服务文化育人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具有文化育人的价值,基于此教师要在美术课上根据教材与学情选用中国传统文化,还需在二者相融合的过程中推行客观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在此前提下美术教师要转变育人思想,侧重五育并举,丰富教育方法,强调生活即教育,还需开发课程并加强课后服务,继而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融合育人的质量。

猜你喜欢

美术课剪纸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不一样的美术课——画手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剪纸
美术课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浅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