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善德钢琴演奏风格分析

2023-01-21曾丽娜

参花(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短笛牧童乐句

◎曾丽娜

一、引言

丁善德是中国钢琴演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他不仅首次在中国举办了独奏演奏会和巡回演奏会,也率先尝试录制钢琴唱片,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丁善德先生还培养了众多学生,他的多名学生逐渐成长为知名的钢琴家,继而培养了更多的钢琴家,为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研究资料主要围绕丁善德在作曲方面的成就展开,却未能充分关注丁善德在钢琴演奏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笔者采用文献资料与影音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探究丁善德的钢琴演奏风格。音乐表演主要涉及音高、速度、力度和音色,不同演奏家的生活经历不同,音乐理解和表达诉求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钢琴演奏家在作品演奏时均会显现出鲜明的个性烙印,呈现出不同的演奏风格。通常情况下,钢琴演奏者无法在演奏时控制音高,钢琴调音师会在演奏者正式演奏前固定音高,而且演奏者会依据乐谱的音高控制演奏音高而并不会轻易调整。音色则主要受到乐器、场地、录音师调教等多重因素影响,演奏者能够控制的因素相对有限。此次研究主要关注丁善德钢琴演奏中速度以及力度等风格特色,速度可以精准量化且不会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力度虽然会受到场地和录音的影响,但却可以通过横向对比准确探究其典型特征,这对于丁善德钢琴演奏作品的赏析和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丁善德钢琴演奏生涯概述

1928年至1935年,丁善德在上海国立音专经历七年的钢琴学习,这个阶段丁善德的钢琴演奏曲目和内容主要由学校决定,而自1935年后,丁善德开始自主筹划举办音乐会,钢琴演奏进入了职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丁善德在音专学习期间表现出极强的钢琴演奏天赋,他随苏联著名钢琴家查哈罗夫学习钢琴演奏,在其专业而严谨的指导下,丁善德的钢琴演奏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并有机会多次参与音乐会演奏,钢琴演奏生涯掀开帷幕。1928年至1934年,丁善德的演奏次数逐渐增多,特别是独奏机会越来越多,演奏形式也涵盖了独奏、伴奏、唱片录音伴奏等。1935至1945年,丁善德举办了多场现场演奏,演奏的曲目逐渐增加并且开始参与到各种音乐会之中,同时举办了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这个阶段中国本土作曲家创作的中国风格钢琴曲较少,丁善德演奏的曲目也以外国钢琴曲为主,而在钢琴伴奏方面则同时涵盖了外国作品与中国作品。1947年丁善德远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他也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向音乐创作转移,1949年回国后担任上海国立音专的作曲系教授,他的钢琴演奏活动逐步减少。1983年丁善德完成了最后一次公开钢琴演奏。在1957至1982年期间,丁善德完全没有钢琴演奏活动,这个阶段丁善德兼顾管理和学术研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钢琴演奏。通过对丁善德钢琴演奏生涯的回顾总结能够发现,丁善德在早期参与了大量的钢琴演奏,中期则较少参与,而晚年演奏次数少之又少,演奏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丁善德的早期钢琴演奏全部为外国作品,中期出现了部分中国作品但仍然以外国作品为主,晚年的钢琴演奏则全部为丁善德个人创作的作品。丁善德演奏的钢琴作品难度经历了早期到中期的逐渐增强,也经历了中期到晚期的难度下降,整体呈现出“拱形”变化特征。

三、丁善德钢琴演奏的速度特征

前文已经围绕演奏风格展开了全面分析,以下重点关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速度与力度特点。音乐速度呈现出音乐行进的快慢,围绕演奏者的速度展开分析能够有效把握演奏者的速度风格,音乐速度又可以分为宏观速度和微观速度,宏观速度主要是指作品或乐段的拍点与拍点之间的平均时间,微观速度则主要指作品乐句、小节和折拍子的平均时长。

(一)宏观速度

演奏总时长是演奏者演奏整首曲子消耗的总体时间,通过丁善德与其他演奏者演奏相同曲子的时间能够判断丁善德演奏速度的快慢。笔者围绕丁善德两次录制《牧童短笛》的时长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1935年的演奏时长为2分48秒,在总计16个版本的演奏中消耗时长排名第二。丁善德演奏的两个版本《牧童短笛》录音时长相差了42秒,而其他演奏者演奏的不同版本时长差距较小。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牧童短笛》的创作者贺绿汀始终强调该作品演奏应该控制较慢的速度。丁善德在录制1935年版本时受到了贺绿汀的邀请,因此他按照作者的要求控制演奏节奏和速度,整体速度非常缓慢。丁善德在演奏1947年版本时主要按照个人理解控制演奏速度,整体演奏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因此1947年版本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丁善德的个人风格,丁善德个人风格的作品速度相较于其他版本较快,这使得其钢琴演奏显得更加流畅,整体流动感较强,尽显大气自然。笔者在研究乐段或乐句层面速度的过程中采用节拍时值中位数组作为衡量依据,结果显示1935年版本的乐段间速度差值最大,这主要是因为丁善德在该版本演奏中控制A段与A1段的速度非常慢,而在B段演奏中则速度更快。《牧童短笛》是非常典型的单三部曲式作品,A段速度舒适自在,约为80拍每分钟;B段活泼且充满生气,速度约为160拍每分钟,谱面显示B段速度快于A段与A1段。丁善德是最早录制《牧童短笛》的钢琴家,他主要根据个人理解和谱面标记演奏,并没有其他作品可以作为借鉴,这就使得丁善德的录音版本在B段的演奏速度基本达到了A段与A1段的一倍左右。《牧童短笛》的B段呈现出鲜明的舞曲风格,而这与A段旋律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加装饰音的同时还多了很多跳音,丁善德严格按照乐谱诠释作品使得对比更加鲜明强烈,充分显现出牧童吹笛时的天真烂漫形象。《牧童短笛》的整体速度较快且段落节奏变化丰富,速度标记充分显现出乐段之间的深度反差,丁善德在演奏时严格按照乐谱记号诠释作品内涵。丁善德在速度、节奏、较快的作品中选择了更大的差值,而在速度缓慢、旋律较强的作品中选择了更小的差值,将段落间的速度变化作为音乐情感表达的手段,《牧童短笛》演奏中丁善德强化了画面的动静对比,这充分显现出丁善德在钢琴演奏时忠于作品本身的风格和理念。

(二)微观速度

标准差和离散系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频率,标准差差值小则整体变化较小,数据更加稳定,而如果某个值较大则说明标准差变化较大。笔者在研究中计算了《牧童短期》的乐段速度中位数,这部分作品的中间段落速度与其他段落速度之间存在差异,采用相对一致的整体速度作为基数进行比较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在统计结果中显示,丁善德、郎朗、李其芳、石叔诚等十六个版本中,丁善德的偏离次数仅仅少于郎朗而位居第二,这充分说明丁善德在作品演奏中存在着较大的微观变化频率。丁善德在《牧童短笛》的演奏中,A段和B段的偏离次数并没有明显高于其他演奏家,而在A1段反复段则出现了很多次的偏离,这明显高于其他演奏者。围绕乐谱展开分析能够发现,虽然A1段是A段的反复,但是A1段的节奏更加密集且音型变化更多。丁善德在A1段出现的偏离次值主要出现在变化密集区域,因此,其演奏版本的变化更多,整体呈现出更强的前景感与流动感,结构脉络因此而更加清晰。丁善德的钢琴演奏微观速度变化特征并不是非常明显,整体速度变化频率较低,特别是在一些慢速作品中,丁善德的演奏更加流畅平稳,情绪起伏较小且结构更为清晰。通过分析能够发现,丁善德的速度变化主要集中在乐段或乐句的开始及结尾处,例如《牧童短笛》的13至24小节速度偏离幅度较大,特别是结尾处的24小节。而另外偏离值较大的位置则在17和19小节,正处于乐句的中间,丁善德利用演奏中的速度变化将乐句之间的结构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丁善德的钢琴演奏微观速度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拱形特征,乐句开始阶段逐渐加快,在接近尾声时逐渐减慢,这种特征在他演奏的众多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说明丁善德在演奏时善于利用速度变化构建起较为鲜明的乐句结构,这也与丁善德钢琴演奏的宏观速度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丁善德的钢琴演奏存在着明显的分句感,演奏中较少出现自由的速度处理,更擅长在情感变化和节奏起伏中留有余地,整体演奏风格中规中矩,这也充分表现出丁善德钢琴演奏忠实于原作品。

四、丁善德钢琴演奏的力度特征

力度特征主要是指钢琴演奏时音响的强度,简单来说就是音量的大小、力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节拍规律,因此力度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演奏者个人的演奏风格。

(一)节拍重音规律

乐曲中强弱拍有规律的交替被称为节拍,不同节拍均存在着强弱变化规律,乐谱中的节拍规律就是演奏中重音出现的规律。不同音乐作品的乐谱节拍记号各不相同,作品的重音规律以及位置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品的旋律起伏、力度记号、和声变化等各不相同,演奏者在作品演奏中需要根据这些因素对力度进行调整,但是大部分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呈现出不同的强弱重音标准。丁善德演奏的两个版本《牧童短笛》小节较多,在16位演奏者中位居前列,均超出了全曲总共的小节数,这证明丁善德演奏的版本力度变化符合2/4重音规律。丁善德的作品演奏力度变化更加符合乐谱拍号,他在演奏中充分展现出重音节拍的变化规律,这也使得他的演奏力度变化显得更加规范,较好地遵循了乐谱的要求。有研究者认为,丁善德的演奏缺少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却更加稳重、流畅、自然而高贵。

(二)宏观力度变化

宏观力度变化主要是指作品整体层面的力度改变,从宏观结构解析力度的变化。《牧童短笛》的录音中显示,丁善德演奏时出现明显力度变化的区域均为作品整体结构的关键位置。他在乐段开始和结尾位置选用了较弱的力度,而在中间位置则采用了较强的力度,整个乐段呈现出较强的拱形特征。两次力度突然转弱均发生在乐句的交界位置,而整体力度变化幅度不大,这主要是因为作品的力度标记较少,谱面对力度变化的要求不高。丁善德演奏的《牧童短笛》整体上力度较为平稳,谱面力度标记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在重要位置未出现明显的大幅度变化,这也再次体现出丁善德对乐谱以及作曲家原意的尊重。

(三)微观力度变化

微观力度主要是指乐句或更小层面的力度变化。丁善德在钢琴演奏时主要在乐句开始、中间或结尾位置出现较大的力度变化,《牧童短笛》这首作品共有6个乐句,丁善德在演奏时并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微观力度变化,整体力度变化较小且趋于平稳。丁善德演奏时力度最弱的地方处于乐句的开始和结尾,而力度较强的地方则主要集中在乐曲中间,力度呈现出拱形变化,拱形变化的力度具有较强的穿透性,每个乐句中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展示。例如a乐句终端有力度波动较大的地方,这里刚好有三个f和一个p的力度记号,丁善德在f区域演奏时力度明显上升,而在p区域演奏力度明显下降,乐谱标识的强弱对比较为明显,此类力度变化和力度强弱标记在整首作品中表现较多,由此可见,丁善德的钢琴演奏力度变化严格忠于乐谱本身,这也再次体现出丁善德钢琴演奏的严谨性。丁善德演奏的节拍力度相较于其他大多数演奏者而言更加准确地再现了乐谱拍号,在演奏中呈现出节拍重音的变化规律,这也使得丁善德的演奏力度变化更加自然而规范,遵循乐谱要求,使得作品的整体效果更加稳重、自然。丁善德的力度变化完美地呈现出乐句变化,同时乐句结构非常清晰,这些都很好地体现出丁善德在演奏中严谨而规范的风格。

五、结语

此次研究利用丁善德钢琴演奏的录音展开分析,重点关注其演奏的速度特征和力度特征,分析后发现,丁善德钢琴演奏的速度和力度呈现非常巧妙,音乐结构较为清晰工整,层次感和节奏感表达规范,这充分显现出丁善德严谨的演奏风格,展现出丁善德在钢琴演奏时对作品与乐谱的忠实再现理念,为现代钢琴演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短笛牧童乐句
牧童学画
村晚
清晨的短笛
牧童与画家
浅析短笛在乐队中的运用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牧童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牧竖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